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仪》,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2.
"于"是古汉语介词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功能十分广泛.甲骨文与先秦典籍中介词"于"的用法,既有相似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先秦时期"于"字用做介词时,用法比甲骨文中更加灵活,意义也更加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3.
“对”的形义来源,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世说新语》中“对”字共出现59次,所处的 语言环境大致有5种情况:对 曰;对 N 曰;对 N V;F(能) 对;其他语境。“对”用做动词、 名词,还用做介词,用法具有典型性。据我们考察,先秦典籍中的“对”不用做介词。介词“对”萌芽 于西汉,产生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相似文献   

4.
一、“以”字用法索源。“以”(),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ued”,像把形。金文作像人用。《说文》:“以,用也。”《玉篇》:“用也,意也。”因此,它的本义是“用”和“认为”的意思,动词。在古汉语中,“以”的常见用法是作介词,使用频率高,仅次于“于”。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来的。当句子中的“以”带有宾语(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并且它的后面又有谓语Z心词(主要是动词)时,它便与所带宾语组成介宾词组作谓语中心词的状语,有时用在谓语中心词后作补语。这时,它就退居为句子的次要成分,由动词虚化成了介词。“以”…  相似文献   

5.
“于”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介词用法。从甲骨文的时代到先秦,汉语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一步。通过对《论语》、《史记》、《世说新语》三部著作中“于/於”的再考察,理清“于/於”从先秦到魏晋的发展演变,在前贤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用”字在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词性和用法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词性言,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就用法言,“用”为动词时有“使用”义,“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为连词时主要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7.
卜雅娜 《文教资料》2009,(13):20-21
本文研究《六度集经》中“着”字介词的用法和语义作用,发现“着”在这个时期主要词性依然是动词,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在“着”字的介词用法上,《六度集经》中的“着”字大都表示处所(处所的所在、终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中的“之”字,用法极其复杂,用上“之”字的句子,结构也是变化多端。仅“动一之一名”的格式就很有些使人眼花缭乱,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动”、“之”、“名”三者的搭配关系搞清楚,才能掌握“之”字的用法。现将这种格式与句子成份的结构形式对应起来试作考析。一、在“谓(动)—补(介〔之〕+名)”结构中“之”作介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谓语的补语。例如: ①起临洮属之辽东。(《史记·蒙恬列传》)——“属之辽东”:连接到辽东。“之”,相当“于”,译为“到”  相似文献   

9.
《孟子》词典归纳出《孟子》正文中“为”字的五种用法,即动词、介词、副词、连词、语气词。本文在进行数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用法作分类研究,总结其句法结构,试图探究每种词性的语法特点和表义功能,以期管窥战国中期“为”字的使用及特点,更好地理解《孟子》文本。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代罗懋登著的白话小说《西洋记》中,“把”字共出现了1548次,按词性来归类可以分为四种,分别为名词、量词、动词、介词。本文拟从介词入手考察“把”字的用法,以期明确“把”字在明代晚期口语中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1.
论《金瓶梅》的"连"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金瓶梅》的“连”字,指出“连”有连词的用法,着重分析“连”的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金瓶梅)的表示强调的“连”字句,其后的NP以受事为主。  相似文献   

12.
崔元 《现代语文》2006,(7):121-122
汉语的语义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聚合关系和某些组合关系中的语义单位构成的,各个年代的语义系统各自成为一个共时系统,但又具有在历史中存在并按一定规律不断演变发展的性质。要想探求汉语语义的演变发展,就必须从古代汉语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汉字最早的造字缘由和本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并分析出各个时代的语义场,对汉语有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传统对语义的研究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通常形训l以小篆字形为标准。因为在金文甲骨文发现之前,小篆是最古老的文字,而且有许慎《说文解字》整理的。现成的材料可用。甲骨文和金文发现之后,《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解释就暴露出许多错讹,因为小篆的字体变化使许多字已经失去了造字之初的形状,误导了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因此研究汉语的词义应从甲骨文金文开始。甲骨文字形非常不固定,到了金文中汉字字形开始渐渐稳定,所以本文试图在戴家祥《金文大字典》的基础上,从金文中的言部字入手,分析言部字的造字原因和本义。“言”部字构成的也是一个语义场,但相比于各个时代的整个总语义场,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把它称作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3.
“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不但出现频率高,而且用法最多最灵活。本文将《史记》的《李将军列传》中出现的“以”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介词、连词、动词的用法,以及作为构词语素构成的固定词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甲骨文、金文中对“见”字的书写以及《广韵》反切的注音。确定其本义为。看见”,“显现”为引申义,另外结合古书中的成语对“见”字进行了一番论证.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以”字是出现比较集中的词,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在对该文献中“以”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基础上,又对其一般和特殊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字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所体现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经》介词“在”继承和发展了西周金文介词“在”的用法。它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和时间等。它既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前,又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后。其宾语常常前置,不可省略。  相似文献   

17.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字在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词性和用法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词性言,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就用法言,"用"为动词时有"使用"义,"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为连词时主要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释"皈"     
彭瑛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3):112-113
一、皈“皈”字在《说文解字》中并无收录,前代的金文甲骨文中也不见古字体,本是为翻译佛经而造的后起字,最早见于唐朝。如,或若不得善恶之相,以无疑心皈命三部诸尊,徐徐作法。(唐不空译《蕤耶经》卷中)在《宗教词典》中可找到与之有关的解释。呬  相似文献   

19.
“有”字的使用,由来已久。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出现。《诗》、《书》而后,它的活动面极广,真可以说它是汉语词汇大家庭中资格最老的成员之一。 “有”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颇多,除重复的句子外, 还有三百六十七次。就其用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虚词。二、实词。以下就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释"皈"     
彭瑛 《现代语文》2006,(12):110-111
1.0 皈 "皈"字在《说文解字》中并无收录,在金文甲骨文中也不见古字体,本是为翻译佛经而造的后起字,最早见于唐朝.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