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學人寄語     
<正>"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一向被認爲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京西大覺寺留有兩塊懸匾,其上是乾隆手書"無去來處"、"動静等觀"。如果來與去、動與静了無分别,"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自然要化約爲"我從來處來,我到去處去"。"無去來處"的中國式轉换實在是意味深長,它并非取消了西方哲學的問題,却可能化  相似文献   

2.
自二千五百年前的軸心時代開始,以迄十七世紀爲止,人類社會的結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大文明的傳統宗教所陶鑄,但自十八世紀開始形成的現代社會,則深受現代科學所陸續發現的自然規律以及由是衍生的嶄新技術所塑造,人類生活與觀念,因而出現翻天覆地鉅變.表面上,無論從實質内涵抑或人生取向看來,宗教與科學都好像是南轅北轍,漠不相干,甚至勢同水火,積不兼容.其實,就起源於印度的佛教而言,這是個誤解:它不但與西方科學有很深歷史淵源,而且在根本觀念上,與現代科學也不無相通之處.  相似文献   

3.
范曾 《中国文化》2009,(1):156-160
自然,自在已然的大存在,这是本人对自然的一个简赅而确切的定义。它是不藉外力的“自在的”存在。“自在”极言其无处不适宜,无处不合理,无处不恰到好处。在狄拉克看来,只有最精密的数学,庶几描绘其构成。“大存在”,言其空间广大无垠,时间无尽无休。一百亿光年,不可方其遥,一百亿年不可述其永。人类在这个大存在的面前,  相似文献   

4.
劉小磊 《中国文化》2021,(1):256-259
1954年陳寅恪有《無題》詩: 世人欲殺一軒渠,弄墨然脂作計疏. 猧子吠聲情可憫,狙公賦芋意何居. 早宗小雅能談夢,未覓名山便著書. 回首卅年題尾在,處身夷惠泣枯魚. (昔年跋春在翁有感詩云:"處身於不夷不惠之間.") 此詩解者甚多,李堅以爲此詩所咏對象是兪平伯(陸鍵東、劉夢溪、孫玉蓉、沈治鈞持同一觀點),余英時以爲是...  相似文献   

5.
編後     
編罷回覽校樣,始覺本期文字無論思想深度抑或詞采豐贍均有可觀.唯妙賞會心,尚有待賢者之慧鑒卓識焉.年來人類生存處境迭遭危機.地震、海嘯、核泄.也許還要加上食品安全.與其説大自然在懲罰人類的種種不端,不妨説人類是在自造的孽境中枉執不返.  相似文献   

6.
有句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然而,我却亲眼目睹过"老鼠过街,人人不打"的情景. 那是今年一个盛夏的下午,我与儿子正顺着一条马路行走,那马路路面挺宽阔,大约有20米左右的样子.正走着,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嘿嘿!看看,那老鼠走得多自在多潇洒!"我们父子俩随着话音回过头去,一幅任你怎么开动脑筋也想象不出来的情景落入眼帘--只见一只油光水滑的耗子正在悠闲地以极慢的速度由马路的这一边"踱"向那一边.  相似文献   

7.
一 黄宗羲的社會批判精神 浙江學人歷來富有社會批判精神.東漢時代的大哲學家王充(浙江上虞人)就是一位偉大的批判家.他立足於"元氣自然"宇宙觀和"無神無鬼"唯物論,以"實事疾妄"為著書立說的根本宗旨②,系統而深刻地批判了盛行當時的"天人感應"論、"王權神授"論、"天命目的"論、"灾異譴告"論,"人死為鬼"論以及關於歷史興衰、政治得失、自然灾變、風水時令、民風習俗等方面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說與讖緯迷信.  相似文献   

8.
陳寅恪先生<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云:"研究當時士大夫之言行出處者,必以詳知其家世之姻族連繫及宗教信仰二事為先决條件,此為冶史者之常識,無待贅論也."他批評梁啟超"取己身之思想經歷,以解釋古人之志尚行動,故按諸淵明……所出之家世,……所發明之新說,皆所難通."①陳氏之治史方法,於此可見一斑.  相似文献   

9.
龚鹏程 《中国文化》2007,(1):157-167
一、何處大觀園?我這兩年在北京,住在積水潭西,地名唤作“小西天”的地方。由積水潭往城裏走,不遠處就是總稱爲什刹海的西海、後海、前海。這三海,連接了北海、中海、南海,是貫通北京城的水脉。什刹海周邊,因尚留存不少胡同四合院,所以眼下是北京著名的酒吧區,吸引無數老外及港臺同胞來此乘三輪車、逛胡同、喝酒、獵奇。但其中之王公府宅多半已成了機關、軍隊或工廠之駐地,只有一處尚有園林花木可觀,那就是恭王府。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論1、本文雖然是專論黃庭堅書法藝術之作,但深感今日書法界世風日下而其中最致命之處乃是所謂的"創新"(無根浮萍,浪言創新的無知者),所以在此我依然本着早年拙作《中國書法史論》(1988年人民日報出版社第一版)論及"宋人尚意"的書法史觀,以爲黃庭堅是宋人尚意中的翹楚——創新之重鎮。職是所關本文藉在論述黃庭堅書法藝術的同時,尚存一點月旦當今創新的春秋筆意。另外,對黃庭堅的評介,從大書法文化圈而論,當然本文仍是論述黃庭堅書法藝術之個案,基本上也適用與黃氏同一水平的其它書法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