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写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用的就是比喻.这样的句子,把“野花遍地”的情景写得很生动,读到‘像眼睛,像星星’就能想象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就让人感觉春天的一切都那么新,充满了生机.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把覆盆子的外形,形象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2.
春天到了,梨树上开出雪白的花朵。佳菲把梨花开放的情景写了一篇日记,还引用了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河边,佳菲看到柳树,心里痒痒的,构思描写柳树的句子。她想着想着,贺知章的一句诗跳到眼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佳菲还记得寒假时写过一篇  相似文献   

3.
付芳 《辽宁教育》2008,(7):79-80
【教材分析】 《柳枝醒了》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小诗。全诗用富于童趣的语言,表达了春天到来,柳树发芽,一切都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这首诗的语言非常优美。写作的层次也十分清晰,使用拟人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告诉小朋友柳树在春天发芽变绿的过程。第一小节,写春雷叫醒了柳树。第二小节。写春雨把柳枝“洗软”了。第三小节,写春风把柳枝“洗绿”了。  相似文献   

4.
回归季节     
这首题为《回归季节》的诗写了春天时“我”回到家乡的愉快心情。首节两次使用“那个季节”,却不点明是春天,而是用“布谷鸟”、“柳树的花絮”等春天特有意象来暗示春天。第二节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快乐,而是借“人们”、“潮水”、“牧童”、“短笛”等意象来表现自己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植物有姿态     
<正>写作文时,植物是少不了的写作对象,它们似乎有相对固定的“样子”——干、枝、叶等。很多同学以为写好植物,无非就是用心观察它们的色彩和形状,如果写花,再描写一些香气,另外运用一些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春天到了,柳树长长的枝条如少女的长发。桂花像星星一般开满枝头,花香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6.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实地观察时,我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并联系教材中的范文,开拓学生思路,使他们在作文时有话可写。如写《春游西郊公园》这篇作文前,我带领学生到公园去“找春天”。看春天的花、柳树、湖水……  相似文献   

7.
咏柳     
碧玉限成③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 ①这首《回乡偶书》是他的代表作,是他86岁辞官回乡时写的。 ②碧玉,青绿色的玉,这里比喻柳树的树干。 ③妆成,打扮,妆饰。 ④丝绦(t6。),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这里比喻柔嫩的柳条。【简析】 春天来了,柳树开始发芽变绿。在经过了一个漫长灰暗的冬季之后,诗人看到柳树碧绿柔软的枝条在和煦(x众)的春风中摇曳(沙),心中充满喜悦之情。他一连使用好几个比喻,来表达自己对于传递春天消息的柳树的喜爱:树干像碧玉,枝条像丝绦。而二月的春风,正是裁剪出这些纤柔嫩叶…  相似文献   

8.
余闻婧 《江西教育》2002,(12):26-26
一、比较法比较,就是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区别,辨认异同,区分差别。古诗《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用“碧玉”喻春柳的颜色美,用“丝绦”喻下垂的轻柔美。但仅仅靠理解诗中字词很难深切感受到比喻的表达效果。课前,我先引导学生抓住柳树的特点观察,再写下来。(有位学生写道:“柳树的枝条是翠绿色的,又细又长又软。”)课上,又将学生写的句子与诗中的比喻句相比较,让学生围绕探究题(1.两个句子相比较,都抓住了柳枝的哪些特点写?2.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3.试着修改同学描写…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在教室里,老师出题学生写”的作文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无文可作”。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师生深入生活中,同找题材共作文”是一种好方法。如训练学生“按空间位置的转换叙事”,就可带学生郊游,训练学生在“按空间位置的转换叙事”的同时“抓住特点观察叙述事物”写游记。指导写这种游记,不妨采用如下做法。一、观察描述,抓住特点1.指导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春天,让学生带着“我在什么事物上找到了春天”的问题边游览边观察周围事物,用提问方式引导观察:  相似文献   

10.
一、认真听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4分 )   1.这段文字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 ?   2.作者把“冬去春来”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很有艺术性,作者写“冬去”的句子是这样写的:  写“春来”的句子是这样写的:〔附听读题签〕   今年冬天很冷。可是春天来了,冬天就大发脾气,降下了严寒。太阳出来了,冬天夹着一些残雪溜走了。春天打扮得很漂亮,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第一只蜜蜂从蜡制的王国里飞出来,去寻那早开的花朵,真正的春天来到了。 二、基础知识及运用。 (6+ 3+ 3+ 2+ 2+ 1+ 2+ 5=24分 )   1.看拼音,写汉字。 jù…  相似文献   

11.
提示: 可以写“我”记忆中的美好春天,如春天的景色、春天的感受、春天的故事等等,可以把这些小片断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要突出某一个特点,写得清新、明快些。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二册识字1:“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桃花、梨花、杏花”之后,布置了让小朋友通过观察,亲自动手画一画春天,再说一说自己画的春天是什么样,也可以用学过的字词或拼音在画面上留下春天的写话练习。  相似文献   

13.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种。所谓反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反而皆相成也”。(《汉书、艺文志》)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动衬静。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相似文献   

14.
联想,是想像的一种,就是依据某个事物的某种特征,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例如,著名作家夏衍看到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不禁想起“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就属于联想。(见《包身工》)人们在作文过程中的想像,经常运用和主要运用的就是联想这种方式。下面介绍几种联想的方法。一、相似联想法。相似联想,就是依据某一事物的某种特征,去想到具有相同特征的另一事物。这是人们想像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相似点不同,它又分为“形似联想”、“神似联想”和“质同联想”三种方式。1.依据事物相互间的外形…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教材采用了单元主题的编排方式。《识字1》是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看图学词识字”。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和景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总写春天给人的感受,“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  相似文献   

16.
咏柳诗话     
“五九、六九,抬头看柳”,柳,是春天的使者,“漏泄春光有柳条”。“吹面不寒杨柳风”,柳,是诗人画家的爱物,历代诗人以柳为题,歌咏不绝。陶渊明爱菊花也爱柳树,在家门口亲自栽种5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无独有偶,扬州平山堂至今还有欧阳修种的柳树,后世称为“欧公柳”;他写诗云:“手栽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隋炀帝下江南也风雅一时,曾“御笔赐垂柳姓杨”,故“杨柳”一词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7.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天来了,柳树抽(chōu)出了嫩(nèn)绿的枝条,长出了碧绿的小芽,就像一条绿色的瀑布。柳树迎来了两位"歌星",她们就是美丽的黄鹂公主,柳树就是黄鹂公主的舞台。黄鹂公主落在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中,专列了“写话”一节,并且提出了三条具体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相似文献   

19.
马丽霞 《学周刊C版》2011,(8):125-125
散文是什么?散文就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就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重在写情、抒情,把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事物,一些普通、平凡、细小的事物,写得熠熠生辉,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20.
(一) [原文指瑕] 柳赞张慧迎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使我喜欢,陶铸赞颂的坚挺无畏的松树令人敬佩。但我由衷喜欢的却是被人们称作“弱女子”的柳树。(开头一段可以点写一下茅盾笔下的白杨也使“我”赞叹这一内容,赞柳树并不排斥赞白杨。) 我爱柳树,因为她是绿得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