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金融救济是20世纪30年代救济农村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对今天的农村经济建设有以下三点启示:(1)筹建完善的农业金融制度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2)推动农民组织化、农产改良和农产品商品化应是农村金融业的重要经营原则;(3)发挥农村金融救济的效果要考虑到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是安徽农村金融“转型”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农村金融在中国农业经济危机的大格局中日益枯竭.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业呈现出新旧交替的局面。安徽省向来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村金融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代表性。因此,研究该时期的安徽农村金融,即可以看到传统金融业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又可以看到现代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金融救济是20世纪30年代救济农村的重要措施之一,到抗战爆发时,农贷累计达到了2.4亿余元;放款范围遍及关内20个省市的800余县;接受新式金融机关救济的人数到1936年约占总借债户的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广西农村经济的衰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土地问题严重、农村金融枯竭、农民生活绝对贫困化、农业生产落后。广西农村经济衰落原因主要有:帝国主义的侵略、乡绅阶级的没落和乡村权力的痞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土地向地富阶层集中、天灾人祸破坏了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经历了四个时期 :世纪初 :传统写作理论的集大成时期 ;2 0年代至 40年代末 :白话“文章作法”时期 ;50年代至 70年代末 :“写作知识”时期 ;80年代至 2 0 0 0年 :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其理论高潮有两次 :一次出现在本世纪初 ;一次出现在 80年代后期。从逻辑角度看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有古代形态、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它是沿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轨迹演变、推进的  相似文献   

6.
:解放农民 ,发展社会主义农业 ,改变中国农村经济面貌是毛泽东一生最为关注和耗尽心血的问题。毛泽东领导的 2 0世纪 5 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出发点在于解放农民 ,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农业 ,主要实践活动是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其间有成功和经验 ,也有挫折与教训 ,它对于今天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危机理论研究具有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对西方危机理论的评介,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对中国危机问题的思考,以及2007年至今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系统研究。该研究存在三个焦点,即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考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审视具体危机问题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研究。当前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涉及马克思是否有危机理论,马克思危机概念应当如何界定,以及马克思危机理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何艳平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2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发展农村金融 ,就要研究如何兼取各国之长 ,既要便民利农 ,又要有助于提高银行经营效益。从美国农村金融发展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消费信贷供给主体方面 ,应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机构进行竞争。美国农村信贷之所以发展得较完善 ,在于其农村金融机构非常多 ,既有商业金融、合作金融 ,还有政府机构主办的信贷机构 ,各金融机构之间互相竞争 ,又互相补充 ,农民在借款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我国农村情况来看 ,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以来 ,…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农村合作运动是国民政府试图把中国农业和农村推向近代化的一次尝试。由于推行合作的南京政府没有考虑外部的客观环境及内部成员的素质状况,一厢情愿地靠行政力量来建立合作组织,因此合作运动在当时没有达到所谓“救济农村,复兴农村”的目的,其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习提示本单元共有四节内容 ,2 0 0 3年《考试说明》未将“2 0世纪 2 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列入考试范围。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知识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瓦解、2 0世纪 3 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方法、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张、绥靖政策、世界人民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及二战的爆发等。●知识图解图 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图示 图 2  2 0世纪 3 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危机图解图 3  2 0世纪 3 0年代世界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思考视窗◆阶段特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由于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宏微观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是时,中国民族工商业、农业受到剧烈的冲击,损失惨重,不少企业数十年苦心经营,或被兼并收购或破产倒闭.然而,经济危机下处于生存考虑的民族经济在组织调整和升级换代上非常积极,使得中国民族产业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更上了一个层次.30年代中国经济的遭遇给当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江西出现了典型的、多重性的农村社会危机。对国民党而言,既有因中共土地革命而引起的政治危机,也有因受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冲击而形成的经济危机,还有因1931年长江大水灾破坏而导致的社会灾害危机。危机波及之处,国民党政权解体、农业生产急剧下降、农村经济一片萧条。以熊式辉为首的江西省地方政府建立了一套应对危机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活跃了江西农村金融,促进了江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化解危机的过程中,由于耗时过长,付出的社会成本太大,又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和环境作支撑,江西地方政府“复兴”农村社会的机制及其对乡村社会的整合最终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13.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自典 《历史教学》2003,31(5):26-31
20世纪3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严重的窘困状态,"救济农村"、"复兴农村"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热点.南京国民政府对此很重视,1933年5月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从该机构的成立、工作运行及设立意义等可以看出,这一机构的成立虽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客观上对农村经济的复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它所组织的一些农村调查及出版的一批著作为日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严重的窘困状态,“救济农村”、“复兴农村”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热点。南京国民政府对此很重视,1933年5月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从该机构的成立、工作运行及设立意义等可以看出,这一机构的成立虽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客观上对农村经济的复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它所组织的一些农村调查及出版的一批作为日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5.
对心理疾患大量出现的质疑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备受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当代青少年以至成人的心理障碍或疾患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资料表明 :在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2 3.2 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90年代上升至 2 5%,近年来已达到30 %,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以每年 10 %的速度递增(摘自《中国教育报》2 0 0 0年 2月 30日 )。1989年 7月通过鉴定的杭州市完成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 ,在被调查的 2 96 1名学生中 ,有 16 .79%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 ,其中初中生为 13.76 …  相似文献   

16.
徐兴虎 《新高考》2007,(2):30-33
【考点指津】 1.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的原因 (1)内因:①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决定的,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这是日本侵华的内因;②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日本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外因:①当时国民党正忙于“围剿”红军,也给日本以可乘之机。②日美为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日益激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济是我国传统社会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至明清时代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我国对明清社会救济史的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的兴起,30—40年代的兴盛,50—70年代的停滞,80年代后,随着社会救济问题的突出,对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1996年至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日益破产,"救济农村","复兴农村"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话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倡导农村复兴运动。作为大众传媒的《大公报》也把目光投向农村,派遣记者进行农村调查,呼吁社会关注农村,提出复兴农村主张。在农村复兴运动期间,创办《乡村建设副刊》,广发复兴农村言论,探讨农村复兴道路。两次组织赈款募集活动,救济受灾农村。《大公报》不遗余力刊发农村复兴的社评和言论,促使农村复兴运动蓬勃发展,使农村复兴思潮成为当时主流思潮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农村复兴运动的高涨,农村合作运动进入“极盛时期”或“农业合作社数量猛进和性质有所变更时期”,由此在社会界特别是知识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农村合作道路”问题的讨论。而当时重要的舆论媒体天津《大公报》或发表社论及报道或刊发有关人士对这一问题的评论文章,积极参与了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其讨论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农村合作事业寻找一条可行之路,并以此复兴农村、振兴民族。这既是一场理论学术争鸣,亦是一种基于农村合作实践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萃     
劳凯声在《教育研究》2 0 0 4年第4期上发表《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转向———2 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一文,指出教育学知识体系正在向开放的和多元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公共教育政策正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对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学术领域和研究课题。一、源于不确定性的苦恼 2 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中国教育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场有关元教育学的理论讨论,可以将其看成是为教育学的确定性所作的最新一次努力。然而教育学在追求这种所谓的确定性的过程中,始终不能避免一个两难的问题,即一方面它要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