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上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一是古希腊戏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而中国戏曲最为年轻,公元11世纪才登堂入室,但是它的生命力却非常旺盛。一个世纪下来,非但未见衰败反而根深叶茂,形成"唱、做、念、打"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背景,无论从唱腔、服饰、舞美、表演以及文武场伴奏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表演形式也极具美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么一个博大精深、美轮美  相似文献   

2.
孙玫先生的研究范围原本是中国戏曲,因留学英、美而从中国戏曲扩展到世界戏剧.在充分理解印度戏剧、日本戏剧、西方戏剧与西方学术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后,他以游历海外多年形成的开阔、深厚的学养为基础,从世界戏剧的视野观照中国戏曲,深掘并阐释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以跨文化、跨领域的研究方式从事戏曲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别是一家.  相似文献   

3.
梅燕 《华章》2010,(21)
中国戏曲的产生已有800年的历史了,目前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计数.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经过不同的时代发展到今天,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新的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了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地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尤显重要.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对陶冶学生情操、振兴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探讨戏曲音乐之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曲作为大众文化传播途径,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展示了人世的兴衰,但自身也难逃兴衰史的厄运。多元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繁荣,使戏曲发展“危机”四伏。本文以戏曲兴衰发展轨迹为主线,分析了“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应对危机的策略,对戏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希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保存了中华民族艺术诸多历史文化特征。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其中它在发展中吸取大量吸取了舞蹈艺术,又通过艺术的传承对古代舞蹈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即从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入手,通过对舞蹈艺术在中国戏曲中的表现形式的研究,进而将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做以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6.
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都属于戏剧,都是融诗、歌、乐、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两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基于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这两种表现手段基本相似的戏剧形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两者在艺术表现形式、题材内容、审美原则及音乐创作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革新传统戏曲、发展民族音乐剧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舞蹈在世界舞林之中独树一帜,有其独特的个性.而这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与中国戏曲艺术密切相关的.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呈现出很强的特点,可具体概括为叙事性特点、表意性特点、意境虚实性特点.其中戏曲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特征也影响着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同欧洲歌剧分属不同的发声体系,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戏曲的声乐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与表演方法,是在中国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的行当是戏曲声乐的又一独特表现形式,戏曲演唱的很多问题都涉及音韵学。我们应鼓励各种尝试,不断提高戏曲演员的素质和水平,让这门集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艺术容纳百川,源远流长。以京剧为代表的300多个剧种,歌舞喧阗,声情并茂,扬善惩恶,内容丰富。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娱乐的重要途径和文化需求的主要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民族自然形成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它具有显明的个性特征,美学风貌,思想内涵。随着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电视、电脑走进了家庭,文化娱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歌舞、小品、相声、杂技、电影等艺术形式也深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当代剧作家按照传统戏曲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现代意识,创作了一批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同时体现现代化品格的戏曲新作,成为中国戏曲振兴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舞蹈在世界舞林之中独树一帜,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中国戏曲艺术密切相关中国戏曲艺术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观,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形成、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方式的精华融入西方戏剧的表现方式,再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造和创新展示了世界戏剧发展的方向。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主要在用新的编剧观念创作剧本、改革结构编排、借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布景的改进等方面,通过这些改进调整了演剧中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戏曲艺术与二胡艺术关系密切,二胡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戏曲艺术的发展也不升二胡艺术的地位,并使其形成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声腔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韵味,很多演唱的方法与技巧可资民族声乐演唱训练借鉴。吸收和借鉴“字正腔圆”这一戏曲声腔艺术精华,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艺术综合课程中戏曲内容的学习为我国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应注重多角度、分层次、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艺术形式,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模仿学习与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学习京剧与学习地方戏曲、课堂教学和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学生戏剧表演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表演手段,集中体现在戏曲演员是否掌握好了戏曲的基本功——“四功、五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是以体验为依据,它熔文学、美术、音乐、歌舞以及武术杂技于一炉,铸成了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它是完整的特殊的表演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戏剧的“写实”和“再现性艺术”不同,中国古代戏曲的很大一个民族特色是“写意”的”表现性艺术”。而虚拟化,又是“写意”民族特色的最重要表现。在中国古代戏曲舞台上,“唱一个慢板五更天,走一个圆场百十里”,“五六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师”。这种虚拟化的表演,在古剧里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国戏曲区别于外国戏剧的一个特  相似文献   

19.
戏曲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其自身文化内涵可以推动中小学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戏曲进校园”的深入发展,在中小学艺术课上激发学生兴趣和推广地方戏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地方戏曲艺术融入中小学艺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促进中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戏曲以鲜明的民族特征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与西方戏剧相比,它们在美学风格、结构原则、艺术演变的方向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