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仁爱,是从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所导出的道德规范,它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90后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以情育情,注重提升高校教育者的仁爱素养;培育仁爱文化,营造校园仁爱氛围;以校园网站为依托,占领仁爱网络教育阵地;以志愿形式的社会实践为平台,引导90后大学生体会仁爱品质,从而使他们以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保持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自觉承担起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的责任,不断开拓90后大学生德育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医学院校进行思政教育,就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精湛医术和医者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为人民服务是其核心内涵,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讲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基于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通过列举疫情下医护工作者的仁爱表现,探讨疫情下以课程教育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的仁爱思政教育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3.
仁爱是一种爱己爱人并由此推广到爱民爱国爱天下的普爱精神。教师之仁爱是教师将普遍之仁爱化为对教育和学生之仁爱并经由学生得以表现和实现的教育性仁爱精神。仁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不竭的动力和高层次的境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加强教师德性修养,创建仁爱型校园文化,建设灵活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弘扬仁爱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仁爱”是儒家伦理规范之灵魂,我们须剔除糟粕弘扬其精华,加强师德建设。儒家“仁爱”思想蕴含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华。“仁者爱人”,就整体而言,即要爱国爱民。就具体而言,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要弘扬儒家“有教无类”及以严求爱、诲人不倦的敬业爱生精神。其次要弘扬体现儒家“仁爱”的“忠恕”之道的精华,热爱同志,以求同志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再次,弘扬儒家仁爱精神要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从内在精神到外在举止,全面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仁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美德,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大学生应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仁爱精神要找到仁爱精神与现代需求的契合点,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加强文化引导,不断弘扬仁爱...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当代一些大学生表现出仁爱精神缺失的问题。本文从分析仁爱精神内涵,以及仁爱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出发,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具体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注意爱护、尊重教育对象,科学运用语言,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学习传统文化的仁爱精神。仁爱,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儒家所说的仁爱,是有差别、分等级的爱。墨家所说的仁爱,是兼爱,是不分等级差别。更广泛的爱,其根本宗旨都是强调以爱己之心爱人、利人、助人,提倡尊重人、热爱人、关心人、同情人、帮助…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恶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认为恶毕竟是恶,应该揭露,应该很快消灭;另一方面认为恶是一种精神体验,可以使人的生活道路丰富起来。他认为善与恶是并存于世的,他相信人是能够变得美好而幸福的,为了达到善,人们要有基督的仁爱宽容恕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在饱尝工业文明带来的寂寞之苦后,企望重新出现人际间的亲和。本文认为西方基督教中的“博爱”精神,东方智慧中的“仁爱”、“兼爱”思想在呼唤现代社会人伦亲和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分析了“仁爱”思想在调和人际关系方面更具优势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今天谈论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思考:什么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等等。  相似文献   

11.
毛然 《现代企业教育》2012,(24):107-108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代表,"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变革的转型期,价值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诸多积极因素,也不乏消极成分,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本文探讨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现实意义,认为"仁"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也是人的内心修养目标。指出当代大学生应批判的继承儒家仁爱思想,把"爱人"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爱家"与集体主义精神、"爱自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领悟儒家文化的真谛,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2.
姚雁丹 《考试周刊》2012,(13):24-25
本文就《双城记》中人物角色所表现出来的革命性与仁爱和利他精神作探析,从而剖析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价值意义。这种仁爱精神是阶级社会斗争中人道主义的升华。分析这样的精神有助于拓宽阅读理解视野,有助于理解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3.
浅谈传统美德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图从仁爱孝悌、诚实守信、天下为公、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四个方面,探讨在传统美德教育中人精神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基础教育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孔子的"仁爱"思想一方面带有时代和政治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它表现出了对人的关爱,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这一思想对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挪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托比扬·埃格纳在1955年创作了世界名篇《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这部儿童小说中和暖清新的环境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温馨友爱的人伦关系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小说中透露出的暖色基调,呈现出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状态,会不由自主地让笔者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仁爱精神的基调是暖色的,其核心是"孝"和"悌"。"孝""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礼"。小说就是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身上的有着宽厚的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处世方式和文学创作,也集中的体现了我们民族可贵精神。在柳宗元的一生中,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始终没有忘记的是仁爱和忧患。在他的创作中,无论是何种体裁,无论是那个时期的作品,贯穿始终的主线都是爱与忧。仁爱和忧患在柳宗元身上,又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因仁爱,忧患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因忧患,仁爱表现得更为宽厚。他的人生悲剧,可以说,是仁爱和忧患的悲剧。他的不朽,也是仁爱和忧患精神的不朽,是民族精神的不朽。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精神的核心是“仁爱”,它具有时代性和超越性,至今仍然具有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学之道”,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精神。在本体上作“明德”,在工夫上发用为“亲民”,在境界上呈现为“至善”。“明明德”亦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里的“知”,“意”是“知”传达给“心”的一种指令;担当意识则是“意”在担当层面上的一种变现,是“仁爱”精神对个体生命践行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要求或指令。“仁爱”与“担当”亦是人之为人的义务。现代大学生必须践行担当意识,做好自己,善待他人,成就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基石,夏、商、周三代的信仰逐渐功利化。孔子在反思周人信仰的基础上,秉承上古三代的信仰精神,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天道信仰,认为只有信仰"天",才能把天赋予人的仁德转化为人道,人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行出仁爱,从而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一个没有仁爱、没有理性的社会是冷酷、黑暗和可怕的。“仁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道德范畴,对净化灵魂、完善自我有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当代大学德育贯穿“仁爱”思想教育是大学伦理共同体的本质再现,是完善现代人格的必然选择,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必须科学地把握“仁爱”思想的合理内涵,坚持“五个结合”,将“仁爱”思想贯彻到大学德育的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