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点新闻人懂得,受众也知道。但笔者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却发现,越是力求新闻真实的同时,往往越忽略对提供新闻来源主体权益应有的尊重和维护,甚至造成伤害。在此,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当新闻的真实性和对新  相似文献   

2.
戴丽 《新闻记者》2003,(8):25-26
2002年12月18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对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名誉权纠纷案作出判决,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目前判决已经生效。这是十多年来因体育新闻引发的官司中媒体少有的胜诉案件。法院对新闻规律的尊重和法律优先保护原则的运用,是本案媒体胜诉的关键。判决公布后,在新闻界、法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本案引人注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法官的判决中得到尊重;一是当新闻表达自由与公众人物人格权之间发生冲突时,通常优先保护公众知情权。辨别几种“真实性”的意义记者在进行报道时,只能就看到的了解到的人、场景、事件…  相似文献   

3.
马飞 《记者摇篮》2006,(6):43-43
过去对新闻的真实性许多人都不太重视,这恐怕因为,在记者和编辑看来:“我说的都是真的,你应该相信,这不应该成为问题。”如今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这个理由就根本站不住脚了。新闻失实或许是因为记者有意造假;或许是因为无意间的偏听偏信;或许是因为新闻源本身发生了变化。对后一种失实如果记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则,即交待清楚新闻来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怪就怪在,有些记者知而不行,固常常吃些哑巴亏。巧妙交待新闻来源,避免失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在新闻中注意交代新闻来源既能使读者知晓新闻事实是从哪里来的,又能增强新闻的可…  相似文献   

4.
黄洪波  王火炎 《中国记者》2023,(10):108-110
<正>AI图像生成搅动了新闻摄影的一池春水。“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如何在AI时代坚守与平衡”成为学界与业界广泛探讨的命题。其实,这一话题始终伴随于摄影技术每一次迭代进化的途中。如今,当数码技术被视为合理化工具时,人们似乎忘记了胶片时代是如何批判“灵韵”光晕的失去的。显然,当我们探讨真实性时,不能忽视有关真实性的共识是在新闻摄影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来源的功能有两个: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完善新闻写作的科学性,增强新闻价值.新闻写作规律要求在新闻中注意交代或暗示新闻来源,使读者既知道新闻事实是从哪里来的,又能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在我们的日常编辑工作中,常遇到有些稿件新闻来源交代不清或根本没有或交代不当的情况.这些有意无意的疏忽,给新闻的真实性蒙上了阴影.以《北京百货大楼发生一起盗窃案》为例:本报讯 据北京晚报报道,1月11日晨7时50分,北京百货大楼职工发现;二楼照相器材部、文具部、针织部分别被盗,丢失照相机9架,计算器3台,胶卷20多个,现金 492.5元,总计损失近万元.北京市公安局治安处和东城分局及时赶赴现场,进行侦察.中午近12时,犯罪分子在家中被抓获.经初步审查,犯罪分子叫刘旺,现为待业青年,家住东城区,他1997年曾因偷窃被公安部门给予强制劳动两年的处分.公安部门正在对刘进行拘留审查.  相似文献   

6.
在任何一本新闻教科书中,都反复强调新闻中五个W的重要性,记者采写新闻也遵循着这一原则。但是,我国新闻界编采人员对交待新闻来源并不重视,认为只要交待了新闻的几个重要要素就已具备了真实性,加之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较高,很多新闻稿件虽然没有交待新闻来源,也基本上没有人产生较大的疑问。但是,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广大群众经济意识、文化意识、政治意识都有了本质的飞跃,读者对新闻写作的准确性、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和读者愈来愈高的要求,新闻媒体应该强调每条新闻,尤其是重大新闻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新闻,都应该交待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7.
刘自贤 《新闻传播》2006,(11):29-31
保护新闻来源权,是指新闻工作者有权不向外界透露提供消息者的姓名和身份,不公开新闻来源渠道,也包括不向外界提供未发表的资料和信息。保护新闻来源权是新闻工作的本质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广泛地收集新闻信息,就必须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源源不断的新闻来源。只有消息提供者积极主动地向媒介提供消息和线索,新闻工作才有源头活水,新闻媒介才能充满活力,新闻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否则,媒介就会与社会隔绝开来,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真实性在读者接受的层面往往表现为真实感。新闻文本要让读者产生真实感,除了被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记者要进行扎实的采访,还与他们在文本写作时运用的策略和技巧有关,如明确交代新闻来源、尽量少用全知叙述视角、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闻立法工作正在进行。保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法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怎样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怎样防止不真实新闻的产生?怎样处理失实新闻引起的后果?这些问题都是要在新闻法中得到解决、得到保证的。本文打算就从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交待新闻来源、禁止新闻诽谤、搞好更正与答复四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新闻法,是用来调整新闻业与政府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公民个人的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高度开放的今天,新闻事件不可能被一家媒体所垄断,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多家媒体会将目光投向同一个事件。当多家报纸立足于同一个城市,面对同样的新闻事件与同样的新闻来源时,媒体必须发挥创意,有效地利用和控制有限的新闻来源,变共享的新闻资源为独家的新闻报道,以彰显自己的竞争实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新闻来源”“新闻由头”不能缺田厚钢交代新闻来源,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在新闻中注意交代或暗示新闻来源,既能使读者知道新闻事实是从哪儿来的,又能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完善新闻的科学性,增强新闻价值。《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一文,尽管新闻事实都是真实的,内...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们进入一个高风险、高复杂性的信息社会,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对社会的良性运转至关重要。在网络传播下,虚假信息的破坏性越来越大。
  根据虚假新闻来源,笔者把网络虚假新闻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由传统媒体(含官方网站)制造的虚假新闻。《新闻记者》持续十多年评出的年度虚假新闻,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此类。  相似文献   

13.
不交代新闻来源,由记者或通讯员直接出面对受众说话,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介报道新闻信息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记者、通讯员撰写消息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且明显地损害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在提高消息写作质量的时候,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新闻界同仁的应有关注。  相似文献   

14.
新闻来源指新闻材料的原始来源或提供者。在新闻作品中起显示根据的作用,既可使事实显得确凿,又可使表达显得客观。马克思主持《莱茵报》、《新莱茵报》和列宁主持《火星报》期间,都把交代来源作为维护报纸真实性、提高新闻可信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还指出撰稿人如果提不出新闻来源,又没有其它方法证实其真实,就拒绝发表文稿。在报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为了使自己的新闻压倒竞争对手,赢得众多读者或  相似文献   

15.
伍佳佳  方田  唐芳 《新闻前哨》2013,(12):76-78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网络新闻也不例外。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受到极大挑战,甚至一度出现严重失真失准现象,影响广大受众的切身利益,损害了新闻网站的公信力。探究网络新闻信源失真失准,要从新闻来源把关,确保新闻真实准确。网络新闻从业者也要转变角色,除了当好新闻传播者和把关人,同时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增强业务素养,增强识别虚假新闻的判断力,当好一名新时代新闻事业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6.
杨璞  汪思婕 《青年记者》2009,(22):72-73
新闻来源,也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新闻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本文所探讨的新闻来源,主要指狭义的新闻来源,即告诉读者信息从何处而来。  相似文献   

17.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通讯员)提供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情况和资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含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地方。除报道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件之外,新闻撰稿人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不可能不用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很难离开新闻来源的帮助。正如西方记者所说:“没有一个记者可以超出他的新闻来源。”交代新闻来源是使消息更为客观公正、更为真实可信的重要措施。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何单位)提供的,进而判断出信息提供者的权威性程度,并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的真实性是法律要求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也是司法实践的基础,因此,新闻的本质属性和法律精神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应从树立法制观念的高度来领会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的其实性所具有的特殊重要的意义。换言之,舆论监督的真实性是一种法律要求。从法律要求讲,舆论监督必须建立在新闻来源和新闻采写的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张辉 《记者摇篮》2009,(12):44-44
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在接触工作的第一天,都知道“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报道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客观。因此,对于如何做好客观的报道,就有了具体的规范: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新闻中所用的数字、资料,都必须确有其事,不能想象夸张。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时指出:“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坦率地指出新闻工作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因为我们新闻工作的阶级性和党性同新闻的真实性是一致的。”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是我们认真贯彻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指导思想,为解决贯彻新闻真实性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我们对新闻的真实性问题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在,也不能把新闻的真实性简单地理解为真实地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