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有点白     
草丛中住着—群决乐的小田鼠,他们大多是灰色的。只有维维不—样,他比别的田鼠白多啦!维维想:“我有点白,也许我不是一只田鼠吧?”维维不再和田鼠朋友们一起玩了,他有点孤独,也很无聊。  相似文献   

2.
善卷传说及其与蚩尤的关系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善卷,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一位高人隐士,其事迹在《庄子》、《苟子》、《吕氏春秋》、《列于》、《淮南子》等战国秦汉文献中都有所记载。其中以较早的《庄子:让王篇渐记最详,其云:“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回:‘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农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人深山,莫知其处。”在庄子的笔下,善卷是一个自食其力,与同自然,逍遥于天地之间的高人,至于他有何德能,以至舜要让天下于他,则…  相似文献   

3.
送穷文韩愈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仅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拉,年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于行有B矣,都人不敢问所造,窃具船与车,备载糗,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手传,去故就新,驾尘旷风,与电争先,于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思,子等有意于行平?”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老伙嘎嘎。毛发尽竖,珠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日:“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患,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益诡随,志不在他。…  相似文献   

4.
这部手抄本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纸张又粗又黄,且破损不堪,但我一直舍不得丢掉,因为它记载着一段我少年时代的经历,每次看到它,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牛三。 论年纪牛三可以做我的爷爷了,他是个孤老头,长得身高马大,相貌堂堂。六十年代中叶时,他已年届七旬,背稍微有点驼,但看上去仍然很魁梧;长方形的脸上长着一只成猛的鹰爪鼻,一双老眼特别有神,下巴上那撮山羊胡须白得发亮,换到现在准能上广告! 牛三自称是旗人,祖上在清兵入关时立过大功。他身为豪门之后,年轻时风花雪月,走马斗鸡,很是快活过几天。  相似文献   

5.
予观弃于友人所①。一客数败②。嗤其失算③,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乎;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报甚④,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弃者,终日默坐而已。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⑤,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弃之优劣,有定也。一著之失⑥,人皆见之;虽护短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弃者之不若已⑦! ①予,我。弈(Y(?))下棋,这里指围棋。所,指友人家。②数(shu(?)),屡次、多次。③嗤其失算,讥笑他不会算计。④赧(n(?)n),羞愧得脸发红。⑤度(du(?)),分析、推测。⑥著,“着”的本字,此处读为(zh(?)o),指下棋落子。⑦曾观弈者之不若已,这句意思是连看棋的人也还比不上呢。  相似文献   

6.
孙禄松留着光头,走近了,能看见一层泛着白的头发茬,和十年前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的照片对比,他明显老了。过去十年,他一次次接受媒体采访,甚至习惯于用书面语来讲述往事,只有在提到儿子孙志刚的名字时,他一贯平静的语调,会高亢而有些沙哑。十年前,他失去了27岁的大儿子,从那以后,他跟着二儿子开饭店,每天忙上十来个小时。表面看,他乐乐呵呵,但在内心,他不否认,那是一段没有期限的疼痛。这疼痛,让他更珍重来自陌生人的对儿子的问候。与他交谈时,我忍不住有一种心疼,说不清道不明。当年孙志刚案作为一件轰动全国的大新闻,终止了一部恶法,人们不断谈论它,不  相似文献   

7.
八小时以外     
苏凌 《四川档案》2005,(1):53-53
认得荞麦从前,有个乡下人,出外做了半年生意,以为见了大世面,回来要在穷朋友面前炫耀炫耀。走近村口,见田里有一老农正在挖沟,他拿腔拿调地说:“喂,老乡!那田里红杆子开白花的是甚古董?”老农以为是什么读书人路过,他抬头一看,正是自己出生意的儿子,气得发抖,顺手就是一巴掌,打得儿子杀猪似的喊叫:“救命啊!荞麦田里打死人啦!”父亲气呼呼地骂道:“畜牲!这下你认得荞麦了!”父子戒酒从前,有父子俩,都是酒鬼,几乎天天都酒醉如泥。这父子俩也想戒酒,可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效。一天,他们又想喝酒,面对放在桌上的一壶酒,都想多喝一点,各人闷着想主…  相似文献   

8.
王茜 《今传媒》2003,(6):87
随着市场经济的长年推行,中国社会已经涌现出一个富豪群体。关于他们的报道屡见于报端,然而多聚焦于其经营方式、发家致富史、集团内部斗争和外部竞争,以及涉诉讼、吃官司,还点缀些风流韵事、个人隐私,却很少见有心理窥探、灵魂剖析,有点人文色彩的文章。 近来偶然捡到一张报纸,展开一看,是《南方周末》4月1日A10版。时在旅途,消磨中读遍首尾。一则男士征婚启事引起我的咀嚼,因为它引领我们窥见了亿万富翁的傲慢而寂寞的内心世界。 首段自然是自我介绍,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功成名就之态可掬,  相似文献   

9.
博客选萃     
7、8月份是大学毕业生告别校园、走向社会的激情岁月,对学习图书馆学的毕业生来说,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做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员,无疑是他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问题。在此我们编发图书馆员博客中的两位"高端博客"——吴建中先生和程焕文先生对图书馆员的殷切期望。吴建中先生是上海图书馆馆长,思想先锋,高瞻远瞩,著有《21世纪图书馆新论》,被翻译为多国语言,畅行海内外。目前为止,吴馆长是图书馆员博客中地位最高的名人,他认为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员,图书馆员首先要做到的是"有型"。"有型"是年轻人当中流行的锐词,由吴馆长之口说出来,多少有点出人意外,由此也可见吴馆长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力。他的建议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值得我们新老馆员采纳和学习。程焕文先生是中山大学的多面手,出任过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资讯管理系主任,现在是图书馆馆长、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他对图书馆学毕业生的赠言是"忘我",也值得我们新老馆员们认真领悟,体现到工作和生活中。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些感性认识,另外还编发了一组赞美普通图书馆员的文章,介绍了小钟、sogg、倪代川、丫枝、金妮、云影等6位榜样,他们都是"有型"和"忘我"的完美结合,但愿新老图书馆员们能够认可他们的表现,接受他们的精神的感染,在工作中更有型、更忘我,做个优秀的好馆员。  相似文献   

10.
过街天桥上的小贩卖的莲蓬,10块钱3把。其实他们卖的莲蓬真不好,号称白洋淀特产,感觉却是白洋淀出土,一律长成文物状,一脸的沧桑不说,吃起来还有点苦兮兮的,很难想象这种莲蓬也曾有过嘎嘣脆的鲜绿的青春。不过,日月无情,神马都是浮云,想我少女时也如花似玉的,谁承想长着长着居然长得跟手里这10块钱3把的苦逼老莲蓬一样呢?所以,尽管味同嚼蜡,我还是买来吃。我老家在江南,那里的莲蓬好像永远不老,农民新摘来挑着担子挨家挨户叫卖,全是嫩绿的新鲜货。像这种苦逼老莲蓬,要有人敢拿出来卖,那叫现眼。南方人吃东西挑剔,图新鲜,尤其是水里头的东西,讲究一个水灵。新摘的莲蓬脆甜,皮儿是汪汪的绿,肉是润泽的白。把脸埋进莲蓬  相似文献   

11.
10年前,王亚中和妻子张云侠离开故乡安徽涡阳,来浙江舟山打工,他俩本想在异乡的打工生活中寻一片精彩的世界,可却时时遭受磨难。10年,弹指一挥间,回首过去,王亚中淡然一笑说:“我与其他民工相比,走的是另一条人生之路……”一、出门去打工,原有一本难念的经故事还得回到10年前。1993年7月15日,在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成人高校读大专的王亚中,匆匆赶上返乡的汽车。其时,邻座坐着一位清秀的女孩,留着一条长辫,散着桂花的幽香——这女孩正是他现在的妻子张云侠。“记得他当时穿着白汗衫、白短裤、白袜子、白球鞋,一身白,拎着两大摞书。”张云侠陷入甜蜜的回忆:“他长得不高不矮,浑身透着一股书生气,一笑就露出那颗可爱的虎牙。当时见他在俺身边坐下,俺心里像小兔挠了似的,突突地跳。”王亚中回忆起俩人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也似有同感。“那时不是正在流行《小芳》嘛,云侠的辫子,可比《小芳》的长多了。”得,一条辫子引起他的注意。“一谈话,蛮投机的。”王亚中有点腼腆:“……下车时,我就给她留了地址。”王亚中,1967年生于涡河边的一个小村里。1987年,正上高中的他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14岁开始发表文章,迄今发表的文字已有80万字。19...  相似文献   

12.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什么报人更不可学旧社会那些跟着恶少的痞子,专在戏台子下为某一个“戏子”叫好,而自己明明知道这声“好”的背后有险恶用心……渐渐地,他的语气里有了不想掩饰的激愤:“我这绝不是空穴来风!要知道,我们的报界确实出现过一些专业叫好者,曾经为‘亩产10万斤粮’的‘卫  相似文献   

13.
日照军分区是山东省军区最小的军分区之一,仅辖两县一区。就是这样一个小分区,新闻报道工作却一直走在省军区的前列。熟悉内情的人都说,引活新闻报道工作这湾水,多亏了他们有一位知人善任的主任──王思源。王主任常说,新闻报道要搞活,靠报道骨干,而这些人才的来源一靠自己培养,二靠引进人才为我所用。1994年分区刚成立时,有些老战友甚至老领导找到他,要他帮忙,把自己的亲属调到分区来,可他没开这个口子。但在一次走访中,当他发现某分区一位日照籍的新闻于事每年都在军报见稿20多篇时,立马动了心。虽对方有回家乡服役的…  相似文献   

14.
常见的是穷打光棍,而一旦“栽了梧桐树,便有凤凰来。”可颇有点名气的金坛县种田大户丁金关,四个儿子,除了老大外,三个还在打光棍。这消息在不久前的一个全省性会议上传出,有些人觉得是个谜。为解开这个谜,我们两次去金坛。乡党委书记刘保生说:“他家富,人不错”第一次是9月17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丁金关所在的金坛县凁渎乡?〗鸸卣馓煺谙乩锊渭又痔锎蠡ё富?下午同我们一起回乡。乡党委书记刘保生先作介绍: “丁金关是本乡凉渎村农民。1982年秋,承包了村农科队50亩搁荒低洼地和十余亩水面,加自己原来的14亩责任田,成了种粮大户。1983年收5万8千斤粮;1984年又扩大承包五亩半田,收7.1万斤粮,多种经营收入6000元。这下他家由穷变富了:现有6间瓦房,5间工房,有电视机、落地风扇、录音机,还有手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特别是今年年初,他把30亩低洼地改成鱼池,年内有万把元收入,明年,将会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