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作为一种“人在其中”的意义世界.应该是促进人意义认知、意义选择与意义实现的实践过程.是学习者同知识的文化性实践、同他人的交往性实践及其同自己反思性实践互为媒介且以流动的形式生成的。但遮蔽的教学场意义失落现象比比皆是。教学的意义世界是怎样迷失的?如何回归教学的意义世界彰显生命的意义?探寻教学意义失落的问题及成因,回归丰富的意义世界,是对本真教学的诉求.也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一、审视课堂:教学游离于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是将课堂中的各种教学要素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化,进而促进师生高效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育人方式的转变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数字化转型将推动课堂教学范式重构。传统课堂是“信息呈现”教学范式,用压抑学生学情信息来保障教师教学信息的质量。学情信息是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生长点,充分发挥其价值,需利用“任务设计”“结构变革”“学习地图”等举措,建构以发现和利用学情为旨趣的“信息引导”教学范式。在数字化的技术赋能下,“信息引导”教学范式将走向“精准教学”,塑造人才培养的全新课堂样态。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叶澜教授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应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追寻民主、开放、创新的生成型教学,使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共创教学范式,其结构模式为“教师—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学生”,体现了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融合的平等交往互动关系.通过“生本共创”“师生共创”“生生共创”“家校共创”四个教学程序,构建以“平等的对话交往、合作的探究学习”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范式,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共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学力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话语的说事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文本”式话语范式的弊端,课堂潜伏着严重的话语霸权。教学话语只有借助一种恰当的话语范式才能实现理论的“文本”与“生活世界”的真正契合。为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走出课堂教学的话语困境,加强教学对话,激活主体意识,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6.
“课堂对话”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理念,更是一种对完美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的追求,它不仅仅是师生思维过程的一种表达,更是对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与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灵融合和智慧的碰撞。课堂上没有师生的有效对话,就没有师生的真情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也就不能称之为本真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对话教学呢?我们不妨先看这则案例: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中心主义”将教师和学生彼此分离、孤立和对立,师生之间无法沟通,这种以单子式个体存在的观念直接造成了现代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使师生彼此的角色及身份迷失。后现代主义倡导以“主体间性”使人走出单子式绝对个体的绝境,在流动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双向讨论、平等交流和沟通,体验他者,认可差异,从而建构师生之间后现代语境中的真正的平等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因此,课程不再是“跑道”(即规定好的目标与内容),而是“跑”的过程本身,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创造过程中的探险。然而,课堂教学按照教案预设亦步亦趋,或一问一答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未能在精彩的师生互动中得到提升。如何让课堂精彩纷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刻意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反而常常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甚至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迷失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语境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中心主义”将教师和学生彼此分离、孤立和对立,师生之间无法沟通,这种以单子式个体存在的观念直接造成了现代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使师生彼此的角色及身份迷失。后现代主义倡导以“主体间性”使人走出单子式绝对个体的绝境,在流动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双向讨论、平等交流和沟通,体验他者,认可差异,从而建构师生之间后现代语境中的真正的平等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主线,这种“文(知识)体位”的课堂教学对于落实重点、难点,提高应试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缺损,学习思维的束缚和学习能力的丧失.我们必须重视师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能动、交互作用,立足“人本位”,从人对知识的思考出发,立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师生如何交流的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互动式教学 ——"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从改善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课堂组织形式入手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通过教与学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协调教学各个要素之间、人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产生教学共振、共享、共进。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互教互学、学生相互分享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本文阐述如何通过在课堂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教学。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际,学校课堂教学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协作式问题解决教学范式,将“问题解决教学”“协作学习”与“混合教学”有机融合,以问题设计引领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构成教学活动主线,以师生、生生协作开展课堂学习,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保障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并进,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学相长之真正要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因此,课程不再是“跑道”(即规定好的目标与内容),而是“跑”的过程本身,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创造过程中的探险。然而,课堂教学按照教案预设亦步亦趋,或一问一答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未能在精彩的师生互动中得到提升。如何让课堂精彩纷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一、营造氛围,创设课堂生成的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是从生命教育的高度看待学生与教学的,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维护和承认学生的人…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互动得以有效实现的,师生闻的这种互动可以表现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导学过程中,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延边二中在教师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发展并进一步完善了“十一五”期间学校形成的“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本文对这一范式的发展和完善进行了再探析,详细阐述了这一范式在“双互动”与“四统一”方面的思路、做法和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协同着力。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学为中心”理念落地不实、教与学能力成长催生不力、教与学诊断咨询不足及教管学关系和谐不够等问题。提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即理清教学共生互动的依存关系,强化研教促学,促进课堂教学机制由“教为中心”向“教学共生”转变;探求师生实质成长的内在动因,实化导教助学,促进教学能力培养由“以督为主”向“督导并行”转变;剖析教学过程建构的底层逻辑,深化教学观察,促进课堂评估范式从“授课考评”向“教学诊断”转变;挖掘质量持续提升的外部动力,优化教学环境,促进质量保障定位由“监控为主”向“服务为要”转变,进而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坚持以“课堂诊断”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范式之一。“课堂诊断”是指诊断者通过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看(师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活动、表现、情感、态度)、听(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交流发言和由此反映出的思维状况)、问(了解教师的执教意图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等手段,  相似文献   

18.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学生得以参与教学过程的环境,以期用科学手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极富时代意义的课题。我们树立起“双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以师生互动信息反馈控制的教学指导思想,构建了“双向双控”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对模式的理论依据、构建、实施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因此,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只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树立“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演”作用,全面体现学生的“主演”作用,构建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反观教育思想的发展,不同教育思想包含的师生观都是对当下现实境遇中的文化思想的发展和发挥。从师生关系研究的历史逻辑进程探析,就内涵而言,师生观研究存在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主-客”或“人-物”的研究范式.二是“人-人”或“我-你”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