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角度,探讨微技能训练在汉字和词语教学中的运用,试图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特征,以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能够批量地掌握汉字和词语,达到快速提高汉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学习中,外国留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识别和书写汉字,本文从分析汉字的构字特征(生成特征)及其习得机制出发,提出了在对外汉 教学中,汉字教学应注意把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没有被其他形式的文字取代,这主要归因于汉字对汉语的适应。汉字与汉语的音节具有一致性;汉字在标记汉语的语汇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并形成了与汉语语汇发展的一致关系;汉字的特点与汉语语法的特点关系密切,为汉语语法结构提供了条件,汉字与汉语语法的生成机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对汉字掌握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学习汉字被看成是学习汉语必须通过的难关。文章从汉字教学和汉字识记两个方面剖析留学生汉字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心理积淀。本文从汉字与汉语相适应的特点,具有美学欣赏的价值,以及汉语的优势等方面展开分析,探析了汉字生命力很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汉字遮蔽原则为切入点,以汉语方言为关照对象,从汉字对方言的遮蔽和方言对汉字遮蔽的反抗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阐明"当一种方言不能被书写的时候,它所负载的文化就不能被顺利地记录,该文化就会被压制在集体的无意识中"这一文化现象,从而呼吁人们反思汉语方言生存现状,提高方言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汉字与汉语诗歌的美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特定的美质。从汉字的文化美学角度 ,可以认识诗歌美质同汉字之间所发生的联系。汉字本身的特征不仅隐含了汉语诗歌的诗性思维特征 ,而且在汉语诗歌的写作方面、结构形式方面均发生约束与激发创造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汉字寿命的长久,既有语言、文字上的原因,也有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汉字适应了汉语的特点和汉语发展的需求。汉语的根本特点是语素的单音化,单音节语素和汉字之间有着一种极为和谐的关系。汉语新词的增加,往往是通过原来单音节词组合的方式来进行,对宇量要求不大;而汉字使用意符和音符组合构成新字,可以创制出大量的汉字来,满足语言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对汉字汉语的文化承载用汉字思维及汉文化解析的方法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得出:汉字汉语的强大生命力源于文化信息的存留;通过对汉字的考释,探究了汉字所蕴含的民族进化史、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内部严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但 不同的群体,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会对汉字的系统性特征作不同层次的认识与归结。本文从静态 和动态两个角度切入,结合汉字运用与研究的实际,剖析了汉字在共时与历时两种状态中所呈现 的系统性特征,以期对汉字的存在、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的语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和谐语文教育观。和谐的语文教育要求正确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校语文教育与社会语文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自然受语文本身状况和语文知识状况的制约,受制于一定社会与学生个人成长的要求。汉语文本身的和合品性、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和合要求,语文课程克服自身的二元对立的问题,都需要体现或吸收传统和合思想的智慧,因此和合思想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通过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针对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4.
比较中西方法律象征物,而后追溯古代对于獬豸的推崇,由此引出与此神兽不可分离的人物——皋陶。从具神性和祛神性对皋陶进行了一番考证,得出皋陶是我国司法之神的结论。提出将皋陶作为中国法律新的代表形象,实现和谐法治。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世界是当前我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它既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符合和平、发展的国际时代主题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我们应当抓住当前国际上汉语学习热的有利时机,发展国际汉语教育,提高海外汉语文化“软实力”,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戏曲的中和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精神是传统文化中古典和谐美的大背景,中华民族众多古老的艺术无不蕴涵着这种文化精髓。戏曲是反映社会生活而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所以必然受到中和审美思想的支配,而戏曲从形式到内容都处处彰显着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华民族价值观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中国人对民族价值观发展之应然状态的自觉,它必将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的支撑作用。探讨和谐价值论的应具内涵,历史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价值观演变和发展的必然与应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完善和谐价值理论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职师范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要优化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学习方式的和谐美、教学过程的和谐美、学习内容的和谐美。高职师范语文教师只有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与追求,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国学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探讨,阐明了在全球化时代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国学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