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性的历史性是说人性具有发展变化的属性。孔子提出“陛相近,习相远”,已经考虑到人性的发展变化问题。荀子继孟子之后,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从人类社会整体的角度,他认为人性是不变的,这种认识与他的“古今一也”的历史观相一致。另一方面,从人类个体的角度,他又承认人性包含着常与变的双重因素。人人皆有善恶两端,这是人性之常;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这善恶两端却是此消彼长的,这又是人性之变。鉴于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荀子认为有必要用“礼义师法”教化民众(即“习”),以阻止人性的不断恶化,这就是“化性起伪”说的由来。于是,苟子就提出了人性改恶向善的约己模式,以与孟子发挥善端(亦即“习”)的任己模式并驾齐驱,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大主张。苟子的这一主张为秦汉时期思想的转变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的人性观与学校管理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科学的人性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在此之前,人们对人性问题的讨论均有局限性。在中国古代就有孟子的所谓“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老子的“性无善无恶说”、杨雄的“性有善有恶说”以及董仲舒“性三品说”等等。在近现代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提...  相似文献   

6.
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是战国时代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各家各派均表达其对人性的见解。荀子主张性恶说,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本文首先探讨了荀子性恶说中“性”的意义,性恶的心理、教育以及伦理、政治上的论证,最后阐述了化性起伪的“伪”及人性由此而出的“心”。  相似文献   

7.
一、古老的问题怎样变成了时髦的问题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古以来,诸家论争,众说纷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是,马克思主义之前从未有人作出过正确的说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性善恶之辩,曾经是论战的中心之一。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荀子力辟“性善说”之非,主张“性恶说”,认为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是人的本性。告子绕开了人性“善”与“恶”之争,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说”,认为人性是可变的,象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这些  相似文献   

8.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9.
《大学》的“亲民”与“新民”之争以朱、王两家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朱熹基于理气二元的思想,演化出人性二元论,主张“自新—新人—新民”的“新民”说。“新”的三个层面次第展开,呈现为以教化手段复归“明德”之“明”。但在人性二元论中,善恶被赋予先天性,导致个体涤除身心染污的能力存在差距,最终造成主体难以自为地进行道德实践的理论困境。王阳明基于“万物一体之仁”,以人性即“至善”的天命之性,主张“亲亲—仁民—爱物”的“亲民”说。阳明消解了朱熹理论中善恶皆有先天来源的问题,将朱熹收摄于先觉者的道德自觉返还给常人,使得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自律成为可能,“明德”之明的复归则落实在“反求诸己”、去除私欲的简易方法上。  相似文献   

10.
荀子坚持“性恶”的观点,并对孟子的“性善”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对于这一点,从古到今,无数学者都有过探讨。从荀子“约定俗成”的“语用学原则”这一独特的语言学视角来揭示荀子对“人性”的定义。鉴于这种语言观,荀子才激烈批判孟子对“人性”概念的革新。通过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孟荀“人性”概念分歧的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周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之一,被鲁迅称为最优秀的左翼青年作家之一。周文运用自己特有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向现代文学贡献了别样世界的独特风景,其小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鲜活的生命动力,跳跃着浓重的乡土气息。周文还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指导思想,清醒的面对生活的本相与人性的恶质,将他体验到的真实运用白描手法加以客观理性的冷峻表达,形成了自己保持一贯的独特风格,从而,在左翼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人性学说主要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为代表,他们的人性假设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分别提出了“内求说”和“外砾说”,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中积极的充满教益的东西对于今天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人性”确定为语的基本属性之一。因此,如何理解“人性”就成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和自觉执行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但在专家们的解读中,大多将“人性”理解为“化性”,这显然是错误的。本主要从“人性”含义的历史演变中概括出其基本内涵,并最终认为“人”作为道德哲学范畴的化概念,与“化”并不等同,新课标有关语“人性”的表述也应予以修改。  相似文献   

14.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学中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所谓“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对于人性的基本看法。将人性假设理论运用于高校管理,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性善恶,自古中国就有争论。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等等。我觉得,单纯地说善、恶问题,并不能说得太清楚。谈“人性”,应当看他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状态。由阿让为生活所逼,偷过面包,但能说由阿让心地不好吗 ?卡秋莎沦为妓女,但大家都知道她是被逼的。所以说,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全在乎“自身”。   简评:作者思维清晰。从两个具体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遭遇为例,说明“人性本无善恶”的观点,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复活》——【学生鉴赏例文】$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 (136)班@韩磊  相似文献   

16.
教育活动直接关照、影响着教育之中的个,与“人”相关的理论,都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响,人性论更是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人,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管理过程可避免地包容着人性因素,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性,能否在管理实践中作出适应性的选择,往往是学校管理成败的关键。一、人性因素与教育管理人性因素是由人的介质所决定的。人性可以生理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三方面加以分。生理属性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体和体态,它反映了人的体性;心理属性主要是人的经验、知识、智力和才能,它反映了人的才;社会属性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作为时代前沿的作家,他的作品无疑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剧作深刻反映了“人性”这一主题,也可以说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人学家,他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对人性这一主题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本文将以《奥塞罗》这部剧为依据,分析莎士比亚在这部悲剧中所反映的人性哲学。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教育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还给学生人性的课程。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帮助他们成为“完整”的人,简单地说,为师应该有“四到”。  相似文献   

19.
人性即人的本质是什么?自有人类以来,这个永远的“斯芬克斯”之谜就困扰了人本身。古今中外,多少哲学家、心理学家都给“人性”下过定义。战国中期的告子(告不害)提出“生之为性”、“食色,性也。”①肯定了人的动物局性,却忽视了人和动物质的区别;而西方的哲学家笛卡尔则将人的本性归于人的思想或理性,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题,这种唯理论的人性论否定了人的身体和欲望,无疑又是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在众多有影响的人性说中,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侧重点也就不一,它们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是片面的。只有当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人性问题作为政治、伦理、教育等学说的一种理论依据,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企图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来考察人性与现实的联系,以求解决面临的社会问题。由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开其端,到战国时期已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性相近”说,提出了“性善论”,并以性善论为依据,充分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培养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