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诗人爱月亮,李白更是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综观李白现存的1044首诗歌,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320多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月下独酌》《静夜恩》《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初月》《古朗月行》《关山月》《把酒问月》《雨后问月》,等等。  相似文献   

2.
李白与月     
李白是诗仙,更是伟大的月光诗仙.有学者根据<全唐诗>统计,李白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可见,李白对月的热爱.传说他的死也是因为满怀诗意地捉月而坠江.历代李白图画中,关于李白捉月、泛月、玩月、问月者,与关于李白醉饮、扶醉、醉归、醉卧者一样繁多,一样得诗仙之神采.……  相似文献   

3.
<正>《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蜀地时写下的千古绝句,诗中用了多个地名,但依然清新明丽,渗透着淡淡的乡愁,寄予着对乡月的深情。据唐代诗词史料考证,峨眉山月为李白故乡之月,自他23岁仗剑去国离开家乡,便再也没有回去,直到61岁在安徽死去,依然念念不忘那轮峨眉山月。他曾在晚年的诗作中写道:"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这首《峨眉山月歌》的构思令人叫绝,作者将乡愁蕴蓄其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乡愁?我从诗中的地  相似文献   

4.
“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相似文献   

5.
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引出了作者浓浓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亲友的想念;当然,经我们仔细地品析也不难看出作者对月亮(尤其是故乡之月)的爱恋,也让我们领略了作者独特的恋月情结。  相似文献   

6.
诗、酒、月是李白的天地,月是李白诗歌中一个重要元素.在李白的<月下独酌>第一首中月有四个层次的意象,展示了李白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月诗     
古往今来,咏月亮的诗词何止千万首,其中好诗好词也着实不少。以诗而言,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为此千百年来游子“举头望明月”,就会油然勾起故乡之思。李白在四川长大,热爱巴山蜀水,将出蜀时,写了一首七绝《峨眉山月歌》,通过咏月表达了对蜀地的依恋,诗也非常出色。以词而言,人们不会忘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千百年来每到中秋就会吟诵它,祝福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外国咏月好诗也数不胜数。歌德的《对月》,情景交融,被誉为“最美的月光诗”。有歌曲之王  相似文献   

8.
韩学红 《中国教师》2014,(24):18-19
<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多年来一直鼓励学生每天识记一首古诗词,这些诗词既包含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也有学生自选的诗词。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就让学生再寻找李白的其他诗歌,很快学生背会了《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赠汪伦》《山中与幽人对酌》《将进酒》等。像这样一日一首的长期积累,好多中学生才学习的经典名篇,都成了学生的吟诵之作。当他们吟唱这些诗词佳句时,洋溢于神情之间的是"我寻找,我快乐;我背诵,我成功!"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五册新教材增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春夜洛城闻笛》两首绝句,从而使本单元所选诗歌体裁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下面分别对新增的两首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受到限制。前人在评论此诗时说“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你是否同意此说,试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1.
岩梦 《语文新圃》2009,(2):34-35
1."愁"有长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李白<秋浦歌>) 问愁几许,刚来一寸,眼底眉头. (明·王世贞<眼儿媚·春愁>) 2."愁"有形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万点飞花愁似雨.  相似文献   

12.
在李白的诗作中,咏月诗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首首都是传世佳作。月亮因为有了李白的诗作大放光彩,而李白诗作也因为月亮更增添了一份神秘和飘逸。本文简要赏析他的几首咏月名篇,来透视他的个人情怀。  相似文献   

13.
峨眉山月歌     
秋流峡州轮水三渝半江.向下月羌澳见山平清不眉入发君峨影夜思峨眉山月歌@李白~~  相似文献   

14.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二十五岁出川途中写下的《峨眉山月歌》,短短二十八字,巧妙地用了五个地名。其中“平羌江”、“清溪”、“三峡”历来都无定诠,这给文学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美国汉学家华生(Burton Watson)在《中国抒情诗歌》中承认,这首名诗有其特殊的艺术效果,但“外国读者无法正确估计地名会引起中国人的何种感  相似文献   

15.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蜀地时写下的千古绝句,诗中用了多个地名,但依然清新明丽,渗透着淡淡的乡愁,寄予着对乡月的深情.  相似文献   

16.
唐时为李白编集的有李阳冰、魏颢、范传正三家.入宋后,乐史、宋敏求等所缟<李太白文集>是宋时最早的李白文集,李、魏两家所编<草堂集>、<李翰林集>先后被采入.先于<李太白文集>成书的<文苑英华>是唐宋之际最早的总集,其所录李白诗文则当是范传正所编"文集二十卷".<文苑英华>录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记>,而未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是其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反证.而<文苑英华>所录<初月>等十七首为<李太白文集>所无,且被严羽指为赝伪,符合范本"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的复杂来源,是<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源自范本的旁证之一.乐史、宋敏求等编的<李太白文集>只采用李、魏两家编本,说明范本已为乐史、宋敏求所不见,而<李太白文集>修成后,李、魏两家编本也不行于世,此或可作为<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又一旁证.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类     
材料1李白伟大抱负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  相似文献   

18.
高悬苍穹的一轮明月,无疑是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之一。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无不把它作为礼赞的对象,抒怀的媒体。在唐代,爱月最深、咏月最多的诗人,当推李白。据姬默先生统计,在李白的一千多首诗里,竟有四百多处提到了月亮。李白以月亮为主要描写、抒情对象的诗,有40首左右。这种情况虽不能说后无来者,但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的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中选录了李白的一首《峨眉山月歌》,在讲析这首诗歌时,很多学生对这五个地名在诗中的作用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历代的诗论中,这首诗都因四句诗包含五个地名而被推崇为“绝唱”,而这五个地名更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原作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改写夜,格外宁静,寥落的星辰无声地宣告着秋的到来。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月光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