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工程管理学院士”的现实,到设立“社会科学院士”的“愿景”,有人开始担心,和“学而优则仕”相对,另一条新的路径——“仕而优则学”会否出现。  相似文献   

2.
2008年8月12日,一位72岁的’老华人在美国洛杉矶一家医院悄然离去。张立纲头顶5个院士头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在华人科学家中,能有如此骄人荣誉者,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江浙地区,如今又多了个美名——“院士摇篮”。2009年12月7日,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最新完成的《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出炉。该报告对1955-2009年我国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性别、年龄、出生地、学历、毕业院校等情况做了最新的调查与统计。  相似文献   

4.
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相似文献   

5.
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相似文献   

6.
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  相似文献   

7.
李兰娟在央视新闻“遇见你”的人物特写中被称为“连轴转”的老太太——这位已经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战“疫”的最前线经常每天只睡三个小时。被同行称为“中国脊梁”的李兰娟,成为继钟南山之后又一位感动中国的院士级人物。宅在家里刷朋友圈的日子里,我很好奇这位女院士的身世。相关的报道中,这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让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8.
“也许只是投票时的一票之差,院士与非院士的境遇从此就有了天壤之别。”昨天,聚焦“自主创新”的院士圆桌会议,席间插出一段题外话。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周光召甚至当场提议,希望在座的13位院士就现行院士制度联名在明年的  相似文献   

9.
据中科院院士、“神七”飞船系统设计总顾问戚发轫介绍,相对于“神六”飞船上的2名字航员和飞行5天,“神七”为3名和7天。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加人民网的访谈时,一位网友说,他看过一篇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仰。袁隆平连忙澄清:“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一定别受误导,累到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一位网友说.听说院士喜欢打牌.输了还钻桌子,袁隆平说是的.晚上有空时经常打。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进入第二轮的院士候选人,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被投诉的,但从比例来说,坐实的投诉少。”  相似文献   

12.
罗婷 《网络传播》2005,(2):94-94
前段时间,“杨翁恋”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大大小小的新闻网站均以头条的形式彰显其重要性,而将其推向高潮的无疑是12月22日的一条新闻:“杨翁恋出传言,一女求二夫美科学院院士插足”。  相似文献   

13.
年末岁初,不少媒体都推出“新闻风云榜”、“十大新闻人物”之类的评选活动,入选的新闻人物中都有一个名字:叶笃正。因为2006年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被授予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年来,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叶老的辉煌业绩和大家风范。这就使我不止一次地回想起一件往事,那是我2000年才知道,为核实此事,我曾在当年7月拜访了叶老。  相似文献   

14.
院士们在科技探索、工程建设和生产实践中撰写的大量学术著作、论文、科研记录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水平。因此,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院士著作馆(简称“院士馆”)在保存和展示院士的学术资料和科研物品外,同时更大力弘扬院士科学精神,传播院士科学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鼓励创新、求实务真的科学和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资源路线、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对院士馆的建设展开研究,阐述了院士馆全面建设的具体内容,同时,为院士馆未来发展提出更高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元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鲜花吐艳,灯火辉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这里召开。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84岁高龄的闵恩泽稳健地走上主席台,庄重地从面带微笑的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红证书。此时,北京西郊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宿舍区一幢普通的住宅楼里,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闵恩泽的夫人陆婉珍正全神贯注地收看中央电视台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实况,老人的眼里噙着泪花,内心洋溢着幸福的暖流。  相似文献   

16.
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6年2月21日科技日报上的评论《“院士造‘院士’的反”值得喝彩吗?》一稿,荣获评论三等奖。这篇评论的获奖,为我们提供了下述两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以“杂交水稻之父”名扬天下的袁隆平,已经拿遍了除“诺贝尔和平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外几乎所有中外的重要相关奖项名誉。然而76岁的袁依然保持着“中国最著名农民”的本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从昆明出发,沿高速公路向西而行,过保山、跨怒江,一个规模宏大的服务区就呈现在人们眼前。担当这个服务区总体规划设计的,是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教授及其夫人吴庐生教授。抗战期间,戴复东院士的父亲、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为保卫中国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抗日生命线”滇缅公路,赴缅对日作战,不幸殉国于缅北丛林……60多年后,  相似文献   

19.
“三峡工程绝对不是。生态灾害。”11月10日,在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上,针对国外媒体质疑三峡工程是”生态灾害”的说法,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指出,用三峡水利发电是清洁能源,反而有利于环境保护。 “生态灾害”或许是耸人听闻。但本刊调查发现,三峡面临的环保和生态挑战正日益严峻.则是不争的事实[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张泽院士是材料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准晶、低维纳米材料的电子显微结构研究,将原子层次显微结构分析与材料科学中重要科学问题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准晶、低维纳米材料等国际材料科学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取得了创造性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奖”等国家及部级奖励。张泽院士现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近年来,张泽院士借助于电镜等大型科学仪器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他在工作中十分关注我国科技资源的共享工作,积极倡导和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建设和共享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日前,张泽院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采访,就我国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及其发展谈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