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一个四合院,访问了世纪老人黄火青。1901年出生的他,党龄整整70年。当坐着轮椅的黄火青老人出现在我的面前时,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在庭院汇聚,一棵饱经时代沧桑的苍松翠柏在眼前耸立。 共产党员是“终身制” 一头白发,两道长寿眉,合体的灰色中山装使他看上去格外有精神。黄火青老人坐在轮椅里,面带慈祥的笑容迎接我们的来访。黄老十分健谈,他告诉我,前不久,在他95岁生日这一天,最高人民检察  相似文献   

2.
4月,我参加新华社第一个"红色足迹"报道小分队奔赴井冈山采访,依据井冈山革命历史独特的"红色背景"制定了初步拍摄计划:寻找有特色、有故事的人物.找准切入点到达井冈山的第二天,我们采访小分队到井冈山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采访.培训课上,83岁高龄的全国劳模毛秉华老人用朴实的语言讲述革命传统对他的影响.我边拍摄边记录边思考,这些经历上百次演讲的人们,是用怎样的激情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访谈中,我得到的答案就是"责任"二字.  相似文献   

3.
一位印度老人睡在长凳上,他的小狗睡在下面,这是一段安静美好的时光。一位摄影师按动快门,此时此刻,连警觉的小狗都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  相似文献   

4.
贾樟柯 《出版参考》2004,(35):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遇到这样一件事:在我住地附近的公园,一位老人正在晨练。他身板直挺、步伐稳健,绕着园中弯弯的道路,足足地走了三四圈儿。然后就在空场上伸展腰肢,好像仍然不觉得疲劳。待他坐在长椅上休息时,走过来一位年轻人,跟老者搭话:“大爷,您今年高寿啦?”老人听后,迟疑好久才回答,而且显得很不耐烦。年轻人走后,老人跟我说:“这会儿有些年轻人,简直不懂事,见人老是问这问那,不答理不好,答理真的不愿意。”按道理讲,这么问问也没啥,再说这个年轻人还蛮有礼貌,老人何必这么不高兴呢?当时我有点不解。  相似文献   

6.
有一天,我外出办事,办完事,已近中午.我匆忙赶回公司,在地铁1号线的入口处,看到一位60多岁的外地老人拿着纸条在向行人问路,行人回答后就匆匆走开了. 看到老人一脸茫然的样子,我知道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我上前同他说: "老人家,您这是要去哪里啊?"老人赶紧把纸条递来给我看.原来,老人要去的是陆家嘴方向.  相似文献   

7.
钓鱼的秘诀     
魏悌香 《新闻世界》2007,(10):46-46
老人和年轻人各坐在一块石头上钓鱼。老人很轻易地就钓到很多鱼,而年轻人一整天下来却一无所获,他气得把钓鱼竿扔在地上,问老  相似文献   

8.
杨善洲是令人难忘的.时至今日,这位老人质朴的谈吐、孩童般的笑容、眼中间或一闪的凛然目光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虽然时光已过去了6载有余.我也曾在心中反复问过自己,为什么一位仅仅有过两次短暂接触的老人,会在自己记忆中留下如刀刻般的印迹?我的回答是:他的言行曾深深地感动过我.但这似乎也不是答案的全部.现在想来,是他的精神震撼了我.他之所以令人难忘,完全源于老人身上深藏的精神特质.在他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元素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完美结合.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让人不自觉地会顿生仰之弥高之叹,既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9.
刘汉能 《传媒》2021,(3):89-90
第一次约访范以锦老师,是2019年年底.得知他出差了,我和身边同学的第一反应是:范老现在还要出差吗?我们都以为,舟车劳顿不适合一位73岁的老人,可范老却不这样以为:"这是我的工作,而且和大家多交流也会激发灵感."  相似文献   

10.
孙犁印象记     
我第一次见到孙犁同志,是在一九八○年的春天。在这之前,我和他的许多读者一样,是只见其文而未见其面。然而,我却久久地景仰着他。或许因为我也是冀中人的缘故吧,拜读他的作品,感到格外亲切。读着他的散文、小说,就象在麦收时节,坐在堤头大树下歇晌,听一位见多识广而又语多风趣的老人讲述乡里趣闻一样。那朴实明净的语言,那真挚深沉的感情,那栩栩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稿上刊登过这样一条新闻:【新华社保定7日电】9月2日上午,在张家口市人民公园的一个绿林成蔭、百花齐放的地方,坐着一位戴着墨镜、面色红润,颚下留有近尺长银须的老人。一位人民解放军军官问他:“老大爷,你今年多大年纪啦!”老人刚要回答,坐在他身边的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先队员,望着老人慈祥的面孔低声说:“老爷爷今年一百一十九岁了,偏偏要说一百一十八岁,还迷信呢!”不巧,这些话全被老人听到了。“我是老迷信,你是小迷信。”老人一面说着,一面笑呵呵的把这位少先除员搂在怀里。这位老人叫张全。现在身体还很健康。带红领巾的小朋友说:“老爷爷走起路来可快啦,如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无锡市档案局的朋友托我打听在江南大学退休的梁家佑老师,朋友告诉我梁先生曾经是中国远征军的一员。我当时就一阵激动,心想在我们身边居然还有中国远征军的老兵。几经周折,我终于电话联系上了梁家佑老人。电话里传来的声音非常热情,他虽然已90多岁,但思路清晰,反应敏捷,更让我高兴的是,他还和我一样都是九三学社的社员。几天后我们如约来到梁老师家中,他住在江南大学青山湾校区一栋普通的教工宿舍楼里。为了接待我们的采访,他特地早早将房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1995,(1)
为新事物充当马前卒──马识途谈杂文本刊记者何光我叩开了作家马识途寓所的门,坐在他的客厅里等候。今年成都冬天的脚步走得特别缓慢,时序已近“大雪”,阳台上的花木依然青枝绿叶,生机盎然。不一会,马老从卧室走出来,步履稳健,简直看不出他已是年届八旬的老人。他...  相似文献   

14.
今年五月下旬,我随穆青同志去晋南调研。在列车上,在汽车中,在九曲回肠的山道上,在绿树荫荫的黄河滩,我发现,他是那么地迷恋麦浪滚滚的田野;我更感到,他的心中蕴藏着麦海般的深情……“看麦子去”23日下午,列车奔驰在河北大地上。他坐在窗边,凝视着。窗外是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长得不错,有看头。”他自言自语般地说,脸上带着老人的慈祥和孩童的天真。我想起了两个月前我们之间的一段对话:“小伙子,跟我出去跑一趟,看看麦子,怎么  相似文献   

15.
在不知道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徐永辉和他的传奇故事以前,我不敢相信有人竟会执着地用整整60年的时间,将镜头对准余杭乡下的一户普通农家.而当获知徐永辉老师目前仍住在杭州,并一直用镜头跟踪、记载着余杭乔司镇农民汪阿金一家的变迁时,我由衷地觉得,余杭区档案馆有责任将这60跟踪的珍贵瞬间收入馆藏,实现其永久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1999年4月,集坎坷磨难与生命华彩于一身的温济泽老人(以下尊称温老)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旅程,驾鹤西去。给尊敬他、爱戴他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哀痛;同时,人们也把他的形象、品格和思想珍藏在心里。我是受温老多年教诲、关心的学生之一。30多年来,老师在传道、解惑、授业方面给了我热忱的关怀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温老百年诞辰即将到来前夕,我很想写篇有分量的文章,以祭奠老师的英灵。但限于学识和水平,几次动笔  相似文献   

17.
1960年春天,在北京东总布胡同的一座庭院里,海棠花开了。一位79岁的老人,来到海棠树下,坐在一张矮桌子旁,拿起笔来写稿子。他的稿纸是16开的有光纸,一张写完了,再拿过第二张来,用浆糊粘在一起。这样不断写下去,又不断把稿纸粘在一起,越粘越长,象条长龙,等粘到好几丈以后,就卷起来成为一卷,然后再写第二卷。写了一阵以后,他自言自语道:“报纸对我的新人口论大张挞伐,看来现在人口问题不能研究,我就按原计划写《农书》吧”。这个老人就是马寅初。  相似文献   

18.
温和慈爱的范老师,可能并不认为他对我的影响有多大.事实上,他改变了我的职业理想,决定性地影响了我的人生方向,只要他在那里,就足以让我相信和坚定我的选择;不仅如此,和范老的忘年之交更是他留给我的一段温暖又美好的记忆.在老师作古之后,这也是我唯一愿意和能够细细回忆的时光.  相似文献   

19.
姜皓 《新闻世界》2008,(1):54-54
他是穷山沟里的孩子,常常坐在田埂上,望着太阳的方向无限向往地憧憬着。父亲问他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不要耕地,也不要上班,而是天天坐在家里等着别人为我寄钱。”  相似文献   

20.
驻马店报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我同王元良坐在最后排。老师让大家向前坐,都挪动了。我拉元良向前移,他硬是不动。原来他没交学费,怕老师认出来。一位“眼镜老头”过来坐在元良旁边详细询问了原委,接着说:带有稿子吗?王元良在兜里摸了好一阵,才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眼镜老头”把纸摊开,看后走了。第二天开课前,讲课老师宣布:现在副总编李云鹤同志给大家讲几句话。走上台的竟是“眼镜老头”、副总编!王元良头上有点冒汗。副总编激动地说:咱们培训班来了位编外通讯员。这位通讯员在县广播站发稿20多篇,本报两篇。这次主动跑来学习,由于没钱,卖了50公斤小麦、15公斤绿豆,刚够车价和饭费,白天学习,晚上还要到西郊亲戚家住宿。他,就是泌阳县场家集乡沔阳郭村农民王元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