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初当记者时,常常苦于没有题材可写。其实,新闻题材随处都有.缺乏的是作为记者的新闻敏感。一个记者想要写出好作品,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过硬的政治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敏感,也就是常说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2.
偶然翻开我的刊稿登记本,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稿件。粗略地估计,我写的稿件有三分之二是农业题材,其中,新闻稿件90%是农业报道。农村、农业、农民才是我写新闻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通讯员写稿,要走出农村、农业、农民题材没啥可写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4.
有些通讯员常常抱怨在基层没有东西可写,更难发现重要题材。其实不然,一个很平常的单位,如果从大面积看的确很平淡,的确也没有东西可写,但只要用心仔细观察分析,在平淡中,总是有先进的,积极的东西可写,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很好地抓住报道要点,能不能掌握新闻信息。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即信息)来源是记者的血液,没有通过信息来源得来的情况,记者就没法活动。”  相似文献   

5.
许多刚到新闻媒体工作的采编人员往往感到无新闻可写,甚至有些工作了多年的编辑、记者也常常用固有的眼光来审视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抱怨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和角度,许多有价值的新闻题材擦肩而过。其实,社会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笔者依据在党报工作了十几年的采编经历,结合在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山东省新闻奖、山东省地市报新闻奖等奖项中获奖的几篇新闻作品,谈谈捕捉新闻、挖掘题材、提炼主题的方法。“老树”也能开“新花”老的新闻题材还有没有挖掘的价值?“老树”还能不能开出“新花”?十几年的采编经历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  相似文献   

6.
当初学写新闻时,得知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随着实践深入,中稿率日趋提高。经一段时间之后又停滞了,自认为一个县内“新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多,没有什么新闻可写。  相似文献   

7.
新闻贵在“新”字,不新就不是新闻。于是,不少通讯员的眼睛老是四处寻找所谓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对于那些旧题材则视而不见。但新题材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基层,范围小,新题材更难有,怎么办?笔者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旧题材也可出新意,还是一大“新闻泉”。怎样使旧新闻出新呢?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十多位通讯员到一个乡采访,乡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新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我们能写一写。对于这一题材,有的人不愿去写,因为这已不是新题材,如果写,也只是写成一句话新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采访,采访中…  相似文献   

8.
刘雪红 《新闻窗》2011,(5):32-33
相对于消息而言,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重武器"。通讯按报道题材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四大类。人物通讯,顾名思义就是写人,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一群人。一般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地市一级的媒体主要面向基层,碰不到大题材,没法写出好新闻。小事件真就写不出好新闻、大新闻吗?答案是否定的。基层并不缺少好题材,关键在发现。一些小事件蕴藏着大主题,只要记者善于发现,找准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采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托出事件独特的新闻价值,小事件同样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责任更重,要求更高。面对新的形势,许多刚到新闻媒体工作的采编人员往往感到无新闻可写,甚至有些在新闻部门干了好多年的编辑、记者也常常用固有的眼光来审视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抱怨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和角度。其实,社会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缺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新闻敏感性和悟性。我们依据在党报工作了十几年的采编经历,深切地感受到,要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只眼”,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抓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就会被发现,写出的报道就会出“彩”。  相似文献   

11.
有的通讯员常说“无题材可写”,我在这里提供上中下三策。 上策:从现实生活中捕捉。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就是有人捕捉住了,有人什么也捕捉不到。说“生活中处处有新闻”也好,“身边到处都有写作题目”也好,那都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的,只有“看准”并“抓紧”的人才会抓住东西——找到值得一写的东西。 这里关键的是要有一个捕捉意识,即抓素材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解放军某部有一个水平满不错的新闻干事,可他却有较长时间在本单位找不到新闻线索,写不出稿子。恰在这时,某新闻系几位毕业学员来到该部作短暂实习。论水平能力,这些学员最多只能与该部新闻干事“持平”,许多还不及这位新闻干事。但这几位学员竟发现了这里可写的东西很多,大家兴致勃勃地抓了不少“活鱼”,只十多天时间,在大小报纸电台发稿近20篇。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闻网片,要“获取”,首先得“发现”,要“发现”首先得“觉察”。“在日常新闻摄影报道中,记者思考的深度,对新闻事实的敏锐感觉和认识,决定了他挖掘题材的能力和对瞬间新闻实质的把握能力”。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事物,新闻摄影人对富含传播价值的新闻瞬间影像的敏锐感悟、察觉、判断能力,这种积累蕴藏于人心里的悟性能量,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余祖波 《新闻窗》2009,(6):94-96
有人说,地市级媒体主要面向基层,碰不到大题材,没法写出好新闻。小事件真就写不出好新闻、大新闻吗?答案是否定的。基层并不缺少好题材,关键在于发现。一些小事件蕴藏着大主题,只要记者善于发现,找准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采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托出事件独特的新闻价值,小事件同样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最苦恼的事情是没有新闻可写。没有新闻可写的原因,一是新近的确没有发生具有宣传报道价值的事件;二是虽然新近发生了可报道的事件,但由于事件题材相同(或雷同),类似的新闻早已被同行报道过,再写起来就是“炒冷饭”,没有了滋味。那么,如何才能让报道常写常新、多出彩,甚至达到“旧闻里面有新闻”目的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勤”字,具体说就是要做到脑勤、眼勤和腿勤,这对于新闻出新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军事记者》2006,(6):72-72
当本期新闻函授学习步入正轨,学员们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开始拿起笔进入采写实践的时候,许多学员的心头却又有了一个新的困扰:没东西可写。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学员们急切的问询:我本来就生活在基层,可为什么老是没东西可写?从理论上讲,“没得写”的原因,往往不是生活中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而从实践上来看,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为什么一个老通讯员或有经验的记者,总是有写不完的新闻线索,而初学写作的函授学员就是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闻呢?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检查一下,找找原因:——从客观上讲,是否有个“审美疲劳”问题?经…  相似文献   

17.
初学写毛笔字,先作描红更容易入门;初学画画,通过临摹也更容易学会。同样,要学会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新闻题材,刚开始时也可以通过“照葫芦画瓢”来把方法学会。  相似文献   

18.
正新闻摄影不仅能歌颂生活中的美、揭露生活中的丑,同时也能记录下历史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社会纪实摄影及实用摄影是有所区别的,新闻摄影是新闻范畴的一部分,它首先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否则就不称为新闻。新闻摄影的题材非常多,有经济建设、科教文教、精神文明、新闻人物,以及军事、公安、体育新闻、日常社会生活、环境保护与大自然新闻和国际新闻等等,宏观世界、微观世界无所不有。因此,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去选择新闻和美的关系,以此反映读  相似文献   

19.
每天,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机、收音机,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各种各样的新闻。作为读者或者刚走上新闻岗位的同志可能会问,这些新闻题材是怎样发掘出来的呢?什么样的事才可以作为新闻来写呢?有时候,我们有些同志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到一个地方或一家企业,有经验的老记者在听了情况介绍后,立即能发掘和确定可写的新闻题材,而自己却还听得糊里糊涂。这其中的差异,除了经验上的差距之外,还有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说的时政新闻是指从改革开放以前沿袭下来的、具有明显宣传色彩的时政新闻采、编、播(报)形式。我认为,目前时政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强调新闻宣传功能的同时,压抑了新闻的自身规律,题材选择教条化,采编播形式缺乏个性,忽视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对信息选择的精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