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同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执行结果偏离政策目标和内容。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区域、经济等影响,教育公共政策的执行背离了既定目标,影响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政策执行机构中的官僚主义、公共政策执行体制相对混乱、地方决议存在问题等障碍,公共政策在地方政府执行中出现障碍。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素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约束行政自由载量权度等,以促使公共政策在地方政府得到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中心环节,在国家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下中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文章主要分析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三个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政策执行力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要素;然而,政策执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政策实施的实际过程中,常常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执行偏差,这种偏差有宏观方面政策的科学性、层级性引起的,也有受微观层面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环境等方面影响;从政策执行的微观执行力入手,重点分析阻碍政策执行的原因及增强公共政策微观执行力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现象,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6.
系统结构视野中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由公共政策、政策执行者、目标群体以及执行机制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此系统处在外部环境这个更大的系统中,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系统结构论的视野来分析研究此问题,将会推动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社会利益结构分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利益意识强烈、利益关系复杂、利益竞争激剧,这种利益结构分化深刻地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执行权威、执行过程和执行效益。强化公共政策执行权威、优化公共政策执行的利益整合机制和加大利益整合力度将有利于公共政策执行对利益结构分化的治理和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案,更是政治主体的意志表现.在公共行政中,不论多么完备的理论体系,最终目标都要通过公共政策来实现.在公共政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公共政策执行.无论多么完善的公共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无法达到政策目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现状,对研究线索、途径、基本理论、基本模型以及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进一步探析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的运行总是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等制度环境中,制度为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外部组织条件。因此,健全的制度对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加坡,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激励制度对教师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都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指政策方案合法化后,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公共政策要达到其预定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政策的有效执行。现实的政策实践表明,某些政策付诸实施以后,并不能取得政策效果。这是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利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趋利避害,保证其顺利执行。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work of media discourses on education policy in public debates over the Queensland school curriculum. It draws on theories of discourse, theories that have recently influenced the field of policy sociology, to outline a conceptualization of policy and media texts as discourses in the public sphere. In so doing, it note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such public discourses on education make to the policy process. The paper employ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s of curriculum during one particular policy initiative.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newspaper debates over the inclusion of a subject called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HPE) in the Queensland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The paper shows how educational policy issues were discursively constituted and contest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discourses on education policy. In particular, it demonstrates how such public discourses worked to construct authoritative voices on educational policy.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call to teachers and policymakers to seek opportunities to construct an authoritative public voice on issues of education policy.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s set against a history of school funding policies in Australia that begins with the first public policy recognition of the disadvantages experienced by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schools in the 1973 Schools in Australia (Karmel) Report. The paper traces a history of school funding policy linking it with the current backlash against public education and retaliatory backlash constructions of public schools as the new disadvantaged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and deregulated school funding policy environment. These backlashes, argued to be against the indiscriminate funding of independent schools policy by several protagonists of public education, are framed in terms equivalent to what Lingard and Douglas (1999) have called ‘recuperative’ politics. From the kind of recuperative statist politics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construing the backlash effec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as damaging and unproductive as those emerging from the gender wars in education policy, I propose a move to an Australian school funding arrangement in which all schools,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are integrated into one deregulated and equally funded sector, as typify diverse school provisions in several OECD polities (Caldwell 2004, FitzGerald 2004).While briefly tracing a school funding policy chronology, this paper also concentrates on the current policy moment in relation to school funding, that signals the end of distinctive public and private education sectors, and in the context of which it argues that private schools should be funded equally to state schools, a trend in evidence since 1996. The focus on the current policy moment entails an abbreviated analysis of the Fitzgerald Report (‘Governments Working Together: A Better Future for All Australians’ 2004), which makes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to the Victorian and other governments in relation to the public funding of all Australian schools1.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impact of this trend especially on the funding of Australian Catholic schools.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对政府目标、手段的选择及其相互转换的过程,即利益调整的政治和技术过程。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和效用。政治学话语中我们把公共政策价值分析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政府—公共政策,其中主体是政府,客体是公共政策。政策之于政府的意义和效用在于它的实施推行过程中使政府得到满意的利益分配;第二层次,公共政策—群众,其中主体是公共政策,客体是群众。群众之于政策的意义和效用在于,群众中社会公共问题在公共政策的指引和推行中得以解决。就公共政策的价值而言,赋予公共政策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在利益优先的前提下,选择、分配、综合和落实利益,最终达到平衡利益,解决公众问题。以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政策价值分析无疑揭示了公共政策的本质,也为公共政策价值判断建立了一个客观参照系,为政府行为的良性循环引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蕾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95-97
在公共利益的框架下来思考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公共管理的伦理问题。一方面,公共利益这个概念非常难以界定;另一方面,从逻辑上讲,公共政策之所以被称作"公共的"政策,就是因为需要公共利益这样的价值来评判其自身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公共政策是以公共利益为逻辑起点,同时又以公共利益为其最高目标,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公共政策过程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5):59-60,79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众拥有公共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但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管理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启发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深刻地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评价机理,其功能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其中积极影响的原因包括公共政策评价主体系统的缺陷催热网络问政;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消极影响的原因则是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角色定位不当;网络舆情的非理性。通过分析提出规范网络舆情发布,加强网民素质教育,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等对策建议,来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评价的积极影响。建立线上快速应急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以规避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评价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实现公共政策合法性、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并不是一个有条不紊、相互协调、运转准确的过程.文章从政策制定结构的历史和现实分析、政策制定主体和参与主体的强弱不对称关系等七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复杂性,以期促进我国公众政策参与的合理、有序和有效.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众参与.公众不仅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角色,而且也是公共政策实施的对象,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让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才能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公共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公共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关键环节,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扩大有序的公民参与,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在要求。探讨转型时期我国公民参与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对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及保障公共政策的民主性与合法性、秩序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与价值,分析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意义,是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学界探讨的热点。总结国内外有关公共政策科学对基本价值的研究,透视政策实施范围的有限性、政策制定过程的互动性和政策程序与内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有助于加深对公共政策学的了解、认识与研究,从而深入对公共政策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