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  相似文献   

2.
我在教读戈宝权先生的《汨罗行》一文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课文中有几个问题需讨论一下。一、“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投”,当是“沈”字之误。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的《史记》是这样标点的:于是怀石,遂目(投)[沈]汩罗以死。由此看来,中华书局认为“投”字是“沈”字之误。中华书局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好几处提到屈原之死,都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通病是:先生讲,学生听,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死读死写,死记死背,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把学生搞得死头死脑。无怪有人说:语文教改要做到“死去活来”;克服一个“死”字,追求一个“活”字;把课堂上那种死气沉沉的现状,变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批评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怎样看待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文天祥?怎样看待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文学鉴赏的问题,也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生观、价值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战斗在抗“非典”前线的叔叔、阿姨们:你们辛苦了!首先,我以一名红领巾的名义在此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连日来,在电视上报道的“非典”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也震撼着我这颗稚嫩的心灵。我为那些患“非典”的人悲哀,更为那些因救治病人而被传染的白衣天使流泪。我平生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对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好像长大了许多。妈妈讲过,古代有个叫司马迁的人说过,人本来都会死,但死的意义却不同,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却比鸿毛还轻。在抗“非典”战役中牺牲的白衣战士的死,就比泰山还重!人民心中的纪…  相似文献   

7.
夏启云 《江苏教育》2004,(12A):37-37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是否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种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天祥、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学鉴赏的问题,不是“有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正>说到语言的繁与简,必先想到文言文和白话文。想到一段轶事。民国“文化疯子”黄侃先生反对白话文,有一次拿“新文学先锋”胡适开玩笑。说假如胡适的老婆死了,写一封电报,白话文必是“你的太太病死了,快回来呀!”11个字,浪费邮资。文言文只要四个字“妻亡速归”,言简意赅,省钱。后来,胡适讲白话文,提到自己拒绝政府邀请出任官员,请学生帮忙拟文拒绝。学生说:“才疏学浅,恐难胜任,另请高明。”胡适直接一句“干不了!”。  相似文献   

9.
库化津《屈原自沉考》为屈原自沉是“殉国难”说立论,却拿不出一条可靠的史料作依据。本文详考了屈原自沉与“白起破郢”无关,并进一步证明为忧国而死无损于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相似文献   

10.
我现在在做一个App,叫作xx故事。还不错,但是我要讲的不是这个。
  xx故事不是团队做的第一个App,以前还做过一个社交App,名字叫“花开”,讲的是“慢交友”,就是要两个人种一株花,而且,一开始不!能!聊!天!  相似文献   

11.
“神鱼送尸”、“水仙”、“江神”等民间关于屈原之死的传说,实际是楚地民间水(鱼)中转生信仰对“屈原之死”的价值判断.屈原自沉前的诗篇告诉我们,诀别人世前的屈原,是激情的,但也是理性的,而诗中密集的水意象、浓浓的“昆仑”情结等水文化符号,亦暗示着屈原价值判断中对楚民族水中转生信仰的文化认同.故屈原之死的方式选择,深受楚地民间信仰的影响,楚民水(鱼)中转生信仰是重要的文化性根源.  相似文献   

12.
端午的来源,只缘于古人以干支记时的习俗,本来只表示一个节气。屈原在“恶五月”投水而死,后人尊其为“水仙”,故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节的用物中,“艾”是“芰”之误;粽子是从角黍演变来的,角黍是人们模仿菱角做的食物;龙舟是古吴越人“龙节”的用物,屈原是江水之神,祭祀屈原必然用之。  相似文献   

13.
一个老师在给学生们讲心理学,她一开始就说:“谁认为自己蠢就站起来!”小约翰尼站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满怀感伤地写出“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的悲剧之后,紧接着严肃而简要地叙述道:“屈原既死之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如果我们略微思考一下这紧密相连的两节文字之间的关系,就会觉得,司马迁是有意将屈原之死与楚国之亡连接到一起,而且几乎是将前者视为后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颇为引人深思的。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说,楚为秦国所灭,并非一个屈原可以逆挽,其时其势,本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诚能以自己的“一家之言”“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看来,屈原的个人悲剧中,已经包含了许多楚国…  相似文献   

15.
傍晚放学时,学生叽叽喳喳,吵得头痛。我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看来一个个是不想回家啦?!我用眼睛恶狠狠地瞪着讲得最凶的学生,没有丝毫效果,看来他们已然沉醉在自己感兴趣的谈话中了。我一拍桌子,“啪”,怒吼一声:“别忙了!把书包放下,把书都掏出来,坐下来尽情地讲!”学生一愣。大部分人看老师发火了,乖乖照办,放下书包,也不再讲了。只有个别感觉“迟钝”的,丝毫没发现气氛不对头,还在兴高采烈地叽喳着,直至被同桌狠狠捣了一下胳膊,看见老师我那张铁青的脸才回过味来。全班肃然。我痛心疾首地教育着这帮“多嘴”…  相似文献   

16.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17.
屈原医生     
《红领巾》2006,(1)
在历史课上,老师问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是医生。”学生回答。“胡说!”“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唉!古代的大夫是一种官职,不是现在的医生。可笑指数:屈原医生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已经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屈原的神仙思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楚地旧有的昆仑神话中的“不死”观念,二是齐、燕一带新兴的方仙道。时不我待的时间紧迫感和日益加剧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屈原接受神仙思想的主要原因。神仙思想是影响屈原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无论哪一个时代,“教死书”的教师没几个学生会喜欢,而课堂灵动,给学生高度自主性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青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创设人性化的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们应该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20.
小刚中班时转到我园。当t时,他任性、执拗,想干什么就于什么,只要一到了户外,就很难把他叫回班。他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甚至打老师、咬老师,对小朋友就更甭提了。一次,他又咬了一个小朋友。带班的年轻老师对他没办法,就把他送到教师备课室,让老师们给他讲道理。这边老师讲,他把头扭向那边,那边老师讲,他又把头扭回这边。我试探着对他说:“如果别人咬了你,你爸爸该多心疼啊!”他却狠狠地说:“我爸爸死了!”我说:“早上我还看见你爸爸送你上幼儿园呢。”他说:“送完我他就死了。”可见,他与人的关系比较僵,逆反情绪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