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顾名思义就是大地的震动。地震时,地壳内某处岩石的破裂和错位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同时有弹性波形式的能量传播出去,在地面各处引起强烈震动。地壳中产生初始震动的地方叫震源,它垂直投影到地面上的点称为震中,从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为0-70千米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70-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300-700千米的  相似文献   

2.
主题四地震     
《高中生地理》2005,(4):46-47
1.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2.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4.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深度。5.震中距:从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6.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等级,用里氏为单位。7.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8.按成因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水库地震)。9.构造地震的发生过程:岩石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倾斜或弯曲变形,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限度时,岩层发生突然断裂或错位,  相似文献   

3.
地震与避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地震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现象。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有的地震破坏性极大。  相似文献   

4.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 ,当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 ,从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发生和预报的过程中也包含了许多数学知识 ,了解和掌握它可以帮助我们防止灾害、避免损失 .一、振源、振源深度和震中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球表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把震源深度在 6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 ,占地震总数的 72 .5% ,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 ;震源深度 60 ~ 3 0 0公里为中源地震 ,中源地震占地震总数的 2 3 .5% ,中源地震一般不造成灾…  相似文献   

5.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地震及海啸造成了十几万人死亡.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下面以此为背景材料解析几例与之相关的理综试题.  相似文献   

6.
罗真 《中学生百科》2011,(30):35-36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源位于宫城县以东,西太平洋海域三陆冲,震源深度20千米,宫城县的首府仙台市是距离这次强烈地震震中最近的城市,约  相似文献   

7.
一、有关自然现象例 1 台北消息 :1 999年 9月 2 1日凌晨 ,台湾南投地区发生了 7.6级大地震 ,它是由台湾中部大茅———双冬及车笼两块层受挤压 ,造成剧烈上升及平行移动而形成的 .已知地震波分三种 :纵波 (P波 ) ,速度vp =9.9km/s;横波(S波 ) ,速度vs =4.5km/s ;面波 (L波 ) ,速度vL <vs,在浅源地震中破坏力最大 .(1 )位于震源上方的南投地区某中学实验室内有水平摆A与竖直摆B(如图甲 ) ,地震发生时最先剧烈振动的是哪个摆 ?(2 )台中市地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地震曲线假若如图乙所示 ,则由图可知a、b、c三种波形各对应…  相似文献   

8.
蔡安宁 《地理教育》2010,(10):58-59
一、普及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极其频繁,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地理教师应科学介绍地震知识,给学生详细介绍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地震的情况以及我国地震带的主要活动区。还可陆续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观看录像、听讲座、讨论、上网查资料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震、地震如何发生及传播,地震类型、地震分布,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  相似文献   

9.
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06年8月28日01时11分(北京时间)台湾发生5.3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4.9度,东经122.9度,震源深度133.8千米(震中位置见下图)。读图回答1~3题。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06年8月28日01时11分(北京时间)台湾发生5.3级地震,震中位于24.9°N,122.9°E,震源深度133.8千米(震中位置见图1)。读图回答1~3题。1.该地震发生时,纽约(西五区)为:A.29日10时11分B.27日16时11分C.27日12时11分D.28日2时11分2.地震发生地附近的两个板块是: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3.关于台湾重要地理位置的分析,错误的是:A.台湾岛扼守太平洋与…  相似文献   

11.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  相似文献   

12.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1.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_或称为_。2.测量计算工作的基准线是_基准面是_。3.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可分为_和_。4.钢尺按尺上零点位置的不同,可分为_尺和_尺。5.光学经纬仪的结构主要包括_、_和_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1 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机械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物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地震及海啸目前已经造成十多万人死亡,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下面以此为背景材料,解析几例与之相关的理综试题。  相似文献   

15.
2008年8月30日16时1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州会理县交界处发生6.1级地震。震中距楚雄州永仁县直线距离10千米。全州各县市震感强烈。由于震级较高,震源较浅,与震中毗邻的元谋县、永仁县和武定县受灾严重。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全球电离层数据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0级地震前的电离层变化,选取了震中网格震前70天的电离层数据,采用移动平均值法计算得到TEC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上限和下限,超出上下限阈值的认为是异常,然后利用DST指数排除掉由地磁活动引起的电离层异常,认为震前3天即3月8日的电离层异常增强有可能和地震相关.通过分析3月8日与7日06时的电离层空间变化,发现电离层增强区域主要集中在震中南部几千千米范围内.而后计算了震中周边10个网格的电离层变化值,发现在震中周边几千千米范围内,只有震中网格的变幅最大,为推测发震地点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19,(5):51-54
结合S-变换和全卷积神经网络,基于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构建了6台站地震预警定位神经网络。选取了台湾地区2012至2018年间的272例地震事件,以台湾岛上固定的6个台站三分向波形记录经变换后的时频数据作为网络训练样本,使用训练后的网络对测试震例进行定位,结果显示:震中定位平均误差约为19. 8km,震源深度平均误差约为4. 4km。研究表明:无需已知地壳波速结构和P波精确到时,时频域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可获取较高地震预警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8.
1.怎样教比例尺的概念? 人们在绘制地图、平面图或看这一类图时,必须根据比例尺的概念进行计算或估算。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必须准确理解、牢固掌握。教学这一概念时,应依次讲清下列几点; (一)通过实例,讲清“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两个概念。教学时,先出示例1:“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  相似文献   

19.
1 地震声光报警器的原理1.1 制作背景地震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 ,它经常发生在人们熟睡的深夜 ,使人防不胜防。这里介绍一种适合教学和家庭使用的地震声光报警器。当地震发生时 ,它会发出响亮的警笛和照明灯光 ,使人们尽快转移到安全地方去。通常地震会产生两种波 ,一种是纵波 ,也称直线波 ,从震中产生快速传出 ,并伴有低沉的地声和奇异的地光 ,但破坏性不大 ,另一种是横波也称剪切波 ,有极大的破坏性 ,但传播较慢 ,一般浅源地震 ,横波传到地面的时间要晚几秒到几十秒 ,深源地震则可晚几十秒 ,这就给人们躲避地震灾害提供了一点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崔琪 《中学理科》2005,(5):26-27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地震及海啸,造成十多万人死亡.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下面对以此为背景材料的理综试题作简要的分析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