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国家天文台官网消息,1月24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与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获得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干涉条纹。国家天文台F A S T团队与上海天文台VLBI团队合作,利用FAST与天马望远镜进行了条纹干涉实验,对致密射电源3C454.3进行了联合观测,利用上海  相似文献   

2.
利用长链烷烃取代基与石墨表面的较强相互作用,可以获得烷基取代的有机小分子(酞菁、卟啉、碱基)的高分辨STM图像。理论分析表明,这些分子的吸附稳定性来源于长链烷基与石墨间较强的范德华相互作用,以及长链烷烃链间的二维结晶能。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组装结构受到分子与基底间、吸附分子间,以及溶剂与分子间作用的共同影响。对于长链烷基取代的碱基分子在石墨表面的组装结构中,分子的排列方式不仅受到烷基链与石墨间较强的取向匹配的作用,碱基分子间形成的多个氢键以及芳环离域π键的作用也会影响分子的排列方式,并且是造成烷基取代碱基分子组装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扫描隧道谱研究表明,硫醇在Au表面的自组装分子膜对电流的整流作用,来自于分子中巯基与Au表面形成的双电层,而不对称取代的NtBuPc分子在石墨表面的LB膜的电流整流行为,来源于分子内部的不对称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3.
张唯诚 《百科知识》2010,(20):22-23
在今天,碳成了一种既令人担忧又令人充满期待的东西,担忧是因为我们燃烧了太多的含碳物质,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充满期待是碳将作为一种新材料进入到人类生活。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科学家先后发现了由碳原子组成的铁丝网卷筒状的碳分子碳纳米管、足球状的碳分子巴克球,而现在,石墨烯又加入到了这些碳分子的行列。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人们只知碳的同素异形体有三种: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1970年,日本科学家小泽预言,自然界中碳元素还应该有第四种同素异形体存在。经过世界上各国科学家15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终于在1985年由美国Rice大学的柯尔、克罗托和斯莫乐在模拟宇宙长链碳分子的生长研究中,发现了与金刚石、石墨的无限结构不同的,具有封闭球状结构的分子C60。这种结构对于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具有广泛重要的意义,他们因发现C60而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英国1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C60畴的二维拓扑学结构》(《Topology of two dimensional C60 domains》),介绍了两方面的成果:1.能够分辨碳——碳单键和双键的C60单分子图像。C60作为一种全部由碳原子构成的团簇分子,具有独特的笼状结构和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极潜在应用价值,一直是科学家的研究热点。我们利用STM在国际上首次“拍下”了能够分辨碳一碳单键和双键的分子图像。  相似文献   

6.
刘瑾 《科学中国》2005,(10):17-17
作为制造分子回路的一个中间步骤,研究者们希望能够控制通过单个有机分子的电荷流动,然后再把它们变成电路结点。但是紧挨着分子相对巨大的电极把事情复杂化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在硅电极上留一个“悬挂链”(即未成对电子)也许是精确控制相邻分子电荷流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金刚石和石墨被认为是仅有的两种碳的固体形态,直到1985年发现了以碳60为代表的富勒烯,从而使碳结构研究格外引人关注。碳60可由石墨碳棒电弧放电来合成,人们收集碳灰而忽略了放电后阴极上产生的沉积物。1991年,日本筑波NEC研究室的科学家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其中有一种奇特的、由纯碳组成的纳米量级的线状物,这种纤细而颀长的分子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碳纳米管。  相似文献   

8.
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了偶联表面活性荆分子与高分子的混合溶液体系性质,并考查了模拟体系的形态结构。模拟结果表明,与一般高分子体系类似,体系中存在着临界聚集浓度和临界胶束浓度,且浓度数量级更小;随着偶联表面活性剂分子浓度的增大,体系中有更多偶联表面活性剂胶柬被吸附在高分子链上,形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集体。  相似文献   

9.
徐志康  徐又一 《科技通报》1994,10(5):284-287
研究了丙烯酸十八酯、聚丙烯酸十八酯以及丙烯酸十八酯/乙烯基咔唑无规共聚物在气-水界面上的单分子膜性质,发现两种聚合物单分子膜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采用连续压缩的方法可消除聚合物的松弛特征,获得排列紧密的单分子膜.在聚丙烯酸十八酯分子链上引入咔唑基团可显著改善单分子膜的转移特性,并获得一种含光电功能基团的新型聚合物LB膜.  相似文献   

10.
1991年夏天.“巴基球热”曾一度席卷整个化学界。自首次发现这种足球形的60个原子的碳分子以来已有6年时间了,世界各地的化学工作者都檀想熟番这种碳时新的存在形式,它毕竟是科学上已知的,工业上很有用的两种材料——石墨和金刚石的第三个“同胞”。筑渡日本电气公司研究所碳科学专家饭岛须澄男则产生了另外的念头,他急切想知道在海德堡和亚利桑那研究人员创导的“巴基球”合成中是否有其他形式的碳分子生成。巴基球的合成过程就是在充满氦气的密封室中通过两个石墨电极放电。电极被加热气化,即有烟炱物质跗着在容器壁上,含有渴求的C40。分子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11.
有机分子实际上是生命体死亡后的产物,本身不具有"生长发育"与"衰亡解体"过程,而生命分子则是生命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本身在元素原子或分子递换传输或化学反应链中复制繁殖、分裂分化、生长发育、衰亡解体等过程。  相似文献   

12.
呼吸链电子漏旁路假说的论证和医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链的漏电现象呼吸链研究的主课题一直是探讨呼吸链传递电子的功能与ATP酶制造ATP的功能相偶联的分子机制,从1951年E.C.Slate提出高能中间物学说到1978年P.Mitchell化学渗透学说获得诺贝尔奖,几十年中多个学说的争论演绎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生物能力学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对碳数据安全治理进行研究,阐明其面临的安全风险。利用区块链赋能碳数据安全治理,实现碳数据的链上治理,有利于奠定和完善“双碳”战略数字底座和数字体系。[研究方法]首先,阐释碳数据的概念体系和面临的自身安全风险和利用安全风险;其次,探讨区块链参与碳数据安全治理的内在理论逻辑;最后,基于规范分析方法建构碳数据安全治理的法律规制体系。[研究结论]针对碳数据面临的自身安全风险和利用安全风险,区块链的应用有助于构建碳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整体可从宏观维度的规制理念、规制体系和具体路径以及微观维度的具体规则设置两个层面构建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6):676-677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余正坤研究组、孙承林研究组和陈吉平研究组合作通过在烯烃分子的一端引入给电子的二硫烷基、在另一端引入吸电子的羰基来活化内烯烃碳-氢键的策略,高效实现了钯催化的内烯烃碳-氢键与端烯烃碳-氢键的直接偶联反应,合成了多官能团化的丁二烯衍生物。  相似文献   

15.
《发明与创新》2005,(10):25-25
一个美国科研小组15日报告说,他们制造出世界第一个纳米阀门。这个阀门可以控制分子的进出,科学家设想将来用它向细胞内输送单个药物分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杰弗里·青克等人研制的这个纳米阀门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人工设计的轮烷分子,是阀门的活动开关“芯”;另一部分是500纳米见方的多孔硅物质,是阀门的固定部分,其小孔尺寸内有几个纳米。轮烷是人工设计的旋轮状物质,近年来在纳米技术研究中获得广泛重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设计的这种开关轮烷,包括一个哑铃状的长链和一个能在“哑铃”两头之间来回直线移动的分子环,分子…  相似文献   

16.
11.发现拼写“生命"的新方法 XNA分子连同DNA和RNA加入基因目录 生命的遗传分子“动物园”2012年又稍稍扩大了一些。通过用其他分子替换DNA链主干中的糖,科学家们创造了ANA、TNA、HNA、FANA、CeNA和LNA。这些统称为XNA的合成遗传分子,每个都有其自己的经设计的酶,从而允许分子被“读取”,然后进行复制。此项进展或有助于理解地球生命是如何发端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碳中和债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回顾、横纵向对比等方法,探索与研究区块链技术在碳中和债中的可能应用.结果表明:分布式账本便于发债主体、监管机构等主体查看与管理碳中和债发行全过程的信息记录;非对称加密的运用使得记录在区块中的信息难以被篡改,可以降低碳中和债的信任成本;共识机制通过对区块内容的验证与确认,可以保证区块内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有助于提高碳中和债的公信力;智能合约通过设定代码来使电脑准确执行合同内容,有助于保障碳中和债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透明度.因此,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加强对碳中和债的监管,降低碳中和债的信任成本,提高碳中和债的公信力和信息透明度.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在日本NEC公司基础研究实验室里,电子显微镜专家饭岛(Iijima)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测石墨电弧设备中产生的球状碳分子时,意外发现了同轴管状的碳分子,这就是”Carbon nanotube”,即碳纳米管,又名巴基管。从被发现到现在,碳纳米管不过经历了十八个年头,还是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材料,因此引得无数的青年学子加入到碳纳米管的研究队伍中.清华大学的韦进全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6):789-790
中科院化学所科研人员首次通过简便的真空干燥技术制备了弹性低密度有机-无机杂化气凝胶。科研人员首先通过分子设计,以巯基-双键点击反应制备了含有硫醚链段的桥联倍半硅氧烷前驱体,柔顺的硫醚链段使得以该前躯体制备的湿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超分子组装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出发,介绍了几类超分子体系,分析了超分子组装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对超分子组装及超分子科学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