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2003年非典开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词就被大多数老百姓记住了.最近几个月,接连出现的两件事又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词拽到人们眼前:一个是发生在6月底的"安徽泗县疫苗事件",另一个就是发生在7月底的"猪链球菌疫病事件".  相似文献   

2.
身份出新闻     
情节、程度完全相似的两个事件,一个发生在籍籍无名的普通人身上,一个发生在知名的公共人物身上,前一个很可能几乎没有人关注,成不了新闻事件,后一个往往能成为万众瞩目、影响巨大的新闻事件。新闻的传播效应,因人物身份而差距巨大。明星名人、公共人物,事实上是重要的新闻因子;不是知名人物,但如果是干部官员,其身份同样引入关注,他们的所言所行很容易成为新闻。与“人”密切相关的新闻,公众无疑会关注新闻当事人的身份和归属,所以我要说:身份出新闻。  相似文献   

3.
一则新闻,要把事实说清楚,新闻学上一直有五个要素(也说六要素)帮你把握着.这五个要素又称五个W,即什么事(What,何事)?谁(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相似文献   

4.
新闻照片用什么去打动读者?我认为,要用动人的情态,感人的情趣和深厚的情意。新闻摄影,是直接反映现实的。一切正在发生、发展中的事实,都有一个过程。那怕是突发性事件,也会有短暂的过程。而每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情态。生动的情态可能出现在事件发生之初,也可能在事件之中,也可能在事件结束。总之,要随时注  相似文献   

5.
李薇 《青年记者》2017,(26):9-10
“叙事”一词本是文学上的概念,指“由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向一个或多个受叙者,传达一个或更多真实或虚构事件(作为产品和过程、对象和行为、结构和结构化)的表述”,①即“叙事”是一项描述事件、彰显意义的活动.在新闻生产中,新闻叙事被定义为“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②从而影响受众对客观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我的案头上摆着一份市武警总队送来的新闻稿,新闻部已经编发,让总编室最后审定,内容是武警总队为抢救80次列车颠覆事件召开庆功表彰大会。“庆功”两个字已经被我用红笔划去。不是他们不该庆功,在灾变面前,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军队象我们的军队那样值得高歌赞颂,但一种莫名的苦楚使我不忍看到这两个字。 80次列车颠覆事件过去一个多月了,我一直想搞一个电视专题片,颂扬一下那些在事故发生后不顾一切奋力抢救受灾群众的人们,颂扬那些怀里揣着一个土豆急行军一天一夜赶到现场的子弟兵们。但怎么搞呢?提到事故,人们似乎有一种敏感,甚至愤怒。一个多月  相似文献   

7.
非事件性新闻是区别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事件性新闻具有强烈的时间性、独立性。而非事件性新闻并不一定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一般不是在一个时间或一个地点发生的独立事件。因此人们很难一眼就能看出它是个有价值的新闻,通常它是记者缜密的调查研究和精心提炼主题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中国新闻周刊》2004,(18):14-14
“我赞成问责,但希望不要流于形式。作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主要领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某件事情的运作,但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发生了重大失职事件.当然应该负责。” 新浪网评  相似文献   

9.
陈力丹 《新闻界》2012,(16):9-10,24
2012年6月21日的我国大众化报纸,都报道了一辆从无锡开往厦门的大巴在福建霞浦县境内坠下高速公路高架桥的事实,但关于事情细节的描写,在看了几份报纸的不同报道后,我反而弄不清楚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境了,因为说得很不一样.为此我又查看了多个电视台关于这一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才基本弄清楚了事实.一个并不复杂的新闻,各报的报道能让人糊涂了,这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老问题,即事实的细节不真实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是新闻摄影记者的政治职责,是指导记者采访实践的灵魂.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选择报道角度可以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这里存在着一个用不同的报道角度去表现和反映的问题.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指导选择报道角度,才能较好地发挥传播信息、解惑释疑、稳定社会的作用,反之,就会帮倒忙,给社会添乱.对此,我多年来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张山 《档案天地》2011,(2):5-8,20
与射击阴差阳错的"邂逅" 我出生于四川南充的一个普通家庭,上面有两个哥哥,我在家排行老三.我走上射击道路,纯属是一次"意外"事件.在进入射击队之前,我在四川南充的一所很有名气的中学--南充一中学习,而且我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在中学当老师的父亲自然在我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说白了,就是看着我最后考上名牌大学.  相似文献   

12.
高滢骐 《大观周刊》2012,(46):76-76
x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成为近些年我公安机关稳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顽疾,甚至威胁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统治,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诚然,群体性事件是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的利益矛盾及其博弈过程中发生,解决它需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一个特定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运用政治学知识,从国家发展角度解读群体性事件。对于根治群体性事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民公安大学。  相似文献   

13.
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结构主义演说推动下,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其研究范围限于叙事文艺作品,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小说。所谓叙事,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按新闻事件及其组合情况划分新闻不外乎三大类:事件性的、故事性的和状态性的。事件性:在某地刚发生的,有发生、发展和结局等一连串的完整过程的新闻。故事性:是多个单一事件近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组合而成的较大的、相对完整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事件性新闻在纵向的延展。状态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1日上午,在南中国海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美撞机事件”。事件发生后的当晚,我通过互联网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经海军政治部首长批准,我奉命随中央新闻传媒记前往海南岛陵水机场进行采访。这次采写活动的最突出收获是,初次尝到了学习和运用采访心理学的甜头。实践告诉我:心理学是个宝,新闻采写离不了,特别像“中美撞机事件”这样的重大事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9):76-76
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  相似文献   

16.
我想从新闻伦理角度,对最近媒体对两则热点事件的报道谈点看法.一则是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两岁小女孩被货车碾压,18人先后路过却无一人施以援手,结果被第二次碾压并最终不治身亡.这一事件天人共愤,也引发人们的多重反思.我要说的是,事发现场的一段记载惨剧发生过程的监控录像被各家电视台反复播放,网上更是广泛传播.情形之惨烈、场面之血腥,让人看了心里极其不舒服.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老媒体人,以前长期在新华社工作,后来又到香港媒体工作了7年.去年,我的人生角色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到人民日报海外版担任总编辑.在这个新岗位上,我很真切地感受到当前在媒体行业和对外传播领域,发生着许多深刻而积极的变化.特别是有两个大的时代背景,是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应该了解、重视并以此作为思考前提的.  相似文献   

18.
大众图书市场渠道之变,一直是书业界人士之敏感话题.其实,渠道之变,并不是一个很新的话题,但是,发生在2005年的几个标志性事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市场巨变之前的动荡.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沿着渐进式变革道路前进的年代,企业很难在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如果想要把握整个变革的进程,进而在变化中与时俱进、把握先机,就需要认真分析这些连续的事件背后的根源和动力.去年发生的一个典型事件,就是"伪书"事件.研究一下事件背后的根源和动力,对出版业打造自身品牌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图故事     
1.玫瑰与针刺,翅膀与少女,红与黑的挣扎。一个柔弱的图景,已经是一段长长的故事。 2.奔跑的力量,带起风的振动,关于追风女子的事件,一个接一个发生,不用责怪,只要记得一两个关于她的细节,已经是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