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出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控制论中的“度”是指控制者按其需要与目的,限制某种事物变化、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出限制以外的范围和程度为“失控”,失控就达不到控制者的需要与目的。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出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控制论中的“度”是指控制者按其需要与目的,限制某种事物变化、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出限制以外的范围和程度为“失控”,失控就达不到控制者的需要与目的。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只有对教学系统施行有效的调控,使教师、学  相似文献   

3.
“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出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控制论中的“度”是指控制者按其需要与目的,限制某种事物变化、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出限制以外的范围和程度为“失控”,失控就达不到控制者的需要与目的.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只有对教学系统施行有效的调控,使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子系统相“匹配”且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文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度”.  相似文献   

4.
凡事应有“度”,教学也不例外。这里的“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出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控制论中的“度”是指控制者按其需要与目的,限制某种事物变化、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出限制以外的范围和程度为“失控”,失控就达不到控制者的需要与目的。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只有对教学系统施行有效的调控,使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子系统相“匹配”且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下面就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度”谈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5.
度在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控制论中的度是指控制者按其需要与目的,限制某种事物变化、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出限制以外的范围和程度为失控,失控就达不到控制者的需要与目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气质都存在着差异,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有着不同,因此,当多元解读、创新思维偏离预定轨迹时,教师应适时把握住解读思维的度…  相似文献   

6.
程度刍议     
关于“程度” ,《辞海》的界说是 :“程度 ,指事物发展所达到的地步。”其“度”的界说是 :“度 ,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在这种界限内 ,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但是量变积累的结果 ,总要超出这种界限 ,于是发生质变 ,破坏原来的度而建立新的度。一事物就转化为他事物。掌握事物的度 ,既要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 ,又不能把事物的度绝对化。”《现代汉语辞典》的界说是 :“程度 ,指事物变化达到的状况。”由上述释义可见 ,程度 ,是描写、说明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状况的质与量的要素 ,是必不可…  相似文献   

7.
赵明芳 《宁夏教育》2003,(12):54-55
“度”是一个哲学名词,指的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反映质与量的统一,在这种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但是量积累的结果,总要超出这种界限,发生质变,破坏原来的度而建立新的度,一事物就转化为它事物。当然,掌握事物的度,既要注意决定事物的数量界限,又不能把事物的度绝对化,还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促使事物超出它原有的度发展成为新事物。可见在物理教的度发展成为新事物。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对于“效度”、“坡度”、“量度”、“深度”、“广度”、“速度”、“时度”、“精度”等,需要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探讨,恰当…  相似文献   

8.
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度王辉度者,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也。语文学科的“度”,指的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数量界限。它被规定在教材之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教材,包容了一定数量界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要求,即本学科的“度”。能否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度”...  相似文献   

9.
一、训练项目临界思维二、训练导论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质、量、度、质,决定了事物的特有属性,把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量,即事物的数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以及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等;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和范围,也就是一定的质之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量的边缘界限,如果某一事物在发展中超出其量的界限,它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转化为别的事物,所谓“真理面前多走一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标记数量的单位,通常叫做“度”。作为哲学范畴,“度”指的是事物和量的统一,是某一事物维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质所规定的量度、尺度、幅度、程度、势度等。事物的质和量互相结合,使质量双方在特定的“度”的范围内处于统一状态,形成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一旦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发生分裂,也就是“度”的超出和破坏,某物也就转化为他物。宇宙间的事物千差万别,根源就在于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度。了解和准确地把握“度”,人类的实践活动才有正确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适度原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所说的“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它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 只有掌握了教学中的“度”,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质和量的统一,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的界限,体现着“质”与“量”的统一。人们认识事物,只有把握好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住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注意“适度”和分寸,就容易使事情“走火入魔”;把“度”凝固化,事情又往往难有起色。这是辩证法。高考复习更应...  相似文献   

13.
“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出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只有对教学系统施行有效的调控,使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系统相肚配,且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数学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4.
辩证唯物主义质量互变规律证明:事物的质和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在“度”这一哲学范畴中。“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是事物临界点之间的量的活动范围。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度”,防止“过”与“不及”两种偏向,对于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包括言语、动作、内容取舍、组织方法等等,对于教学对象的影响,也  相似文献   

15.
界限与界线     
界限和界线都是名词,均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分界,并且有时可以通用,但也有区别。“界限”强调作为不同事物范围据以划分开的东西,含有“不同事物范围极限所在”的意味,可作主语或宾语。例如:“到了生和死的界限已经不甚分明,才抄起车把来的。”  相似文献   

16.
“度”,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和标准。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少数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理念,盲目跟风,无所适从,一些不“适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度”。  相似文献   

17.
“度”,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和标准。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少数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理念,盲目跟风,无所适从,一些不适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度”。  相似文献   

18.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它们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度,教育教学亦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度是指一定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相统一的数量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说的“适量”和“分寸”。只有把握住“分寸”,把教学的质和量统一起来,方能如实地反映教学效果,提升教育工作绩效。否则,就可能偏离教育方向,适得其反。笔者就课堂教学中讲授、提问、练习三个环节,谈谈教学中“度”的控制,与同行商榷。一、讲授有度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讲授的重要性。若只顾一讲到底地满堂灌,忽略了学…  相似文献   

19.
“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 ,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 ;超出界限 ,就要引起质变。教学控制论认为 ,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 ,只有对教学系统施行有效的调控 ,使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三个子系统相“匹配” ,且协调一致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就生物教学中的“度”作以探讨。1 设计坡度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感性到理性 ,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 ,因此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坡度。在设计问题时先易后难 ,逐级上升。对新提出的一些问题 ,应先重温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仔细观察、联想、推理 ,教师加以诱…  相似文献   

20.
一、作为美学范畴的艺术度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自身所体现的“度”。“度”是事物规定自身存在的质和量的关系,体现为保持其质的存在的数量界限;一旦超过(增加或减少)这个界限,事物的质就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的美以一定的量度,或者说尺度标志美的存在,这就是“美学度”。在艺术美的创作和欣赏中,“美学度”也就是“艺术度”。前两年争论“朦胧诗”,实际上争的是朦胧的美学度问题。朦胧美是一种美感类型:月迷津度、薄雾观花、美人披纱之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