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客观地看。容易引发失实纠纷的批评报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报道的基本事实失实,第二种是报道中所作的结论或发表的评论违背了基本事实或与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不相符合,第三种是报道的内容或采访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报道对象的法定权利。而究其主观原因,批评报道引发失实纠纷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强、工作方法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在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中更是非常重要。离开了事实,监督就无从谈起,所谓“摆事实,讲道理”,只有在事实面前,道理才能越讲越明。因此,舆论监督必须要以事服人。  相似文献   

3.
陈堂发 《新闻界》2003,(1):27-28
在处理批评报道难以避免的细节失实所引发的公民名誉权纠纷方面,我国司法实践对名誉权显然采取了全面、严格保护措施。对法律真实的苛求使批评监督性质报道的开展承受额外压力。一般地讨论优先保护名誉权还是言论表达权已意义不大,但必须肯定的是,社会制度(自然包括法律制度)的首要价值在于正义。任何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显示效率和效力,都应该将道德理念作为基点,包容正义精神。诸多被判侵权事实成立的案例表明,媒体对事件真实性负有核实责任的能力和允许核实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就新闻职业能被提供的条件而言,媒体核查义务…  相似文献   

4.
赵建伟 《新闻知识》2012,(6):90-91,76
新闻事实本身的多义性决定了不同记者针对同一事实可以(事实上常常会)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报道,而针对特定事实如果选择了某一不恰当的报道角度必然会导致新闻文本客观性的缺失,或者说会直接导致新闻文本明显的主观性特征。显然记者应尽力避免不当报道角度导致的主观性以确保新闻文本的客观性。本文试图结合一些新闻文本来探究不当报道角度导致新闻客观性缺失的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5.
论文缩微     
“新闻报道失实” 的法定界限 王泽华在《新闻战线》第8期上撰文谈到,根据法律解释,新闻失实报道,是特指那些基本事实失实、有侮辱性内容的报道.而基本事实准确,没有侮辱性内容,即使存在个别细节与词句不当,也不宜轻易称之为新闻报道失实而扣上“新闻侵权”的大帽子,除此之外,在采写报道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采访中问被批评单位与个人讲清楚,正确的新闻评论与正当的新闻批评报道,同样是受法律保护的。(2)进行重大新闻采访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把一些新闻事实材料搞得更准确。更充分、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6.
于建平 《记者摇篮》2009,(11):33-33
法制新闻作为对社会影响很深的新闻。因此,搞好法制宣传要坚持以下几种原则: 一要坚持真实性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就是用事实本身说话。法制新闻作为对社会影响很深的新闻,对真实性的要求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它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同整个法律活动对事实的调查和认定的过程保持一致,不能先人为主。因为法制新闻失实,比其他新闻后果严重,它会涉及到国家机关和公民的人身安全。所以说,法制报道一般都是在司法机关分析、鉴定之后才能公开报道,这样才能避免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就事实本身来讲,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报道中的事实不真实。我们知道,事实一旦被报道,就不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事实的再现,或多或少带上了报道者的主观色彩。于是,也就可能出现“新闻报道不真实”的问题。故意失实是作者故意捏造的事实,纯属天方夜谭。我们常见的失实,属故意失实者甚少,大量是非故意失实。新闻失实总是在事实变成新闻之后,要杜绝其发生,必须从事实变成新闻的每个环节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中的失实有显隐之分。隐性失实有一定的隐蔽性,较之显性失实更具危害性。有责任感的业界人士对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失实较为警惕,而对隐性失实则认识不足。对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不可掉以轻心。形成新闻传播中隐性失实的原因大致有:第一,在报道中由于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二,在报道中由于由果溯因的不恰当造成隐性失实;第三,在根据事实加以判断时因思想方法不当造成隐性失实;第四,报道者由于对内容进行了不恰当的舍却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五,对事实的报道由于违背客观规律、法律法规而形成隐性失实。规避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有防止隐性失实的自觉意识;其次,要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掌握有关新闻事实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再次,报道者必须扩大知识面和储备丰富的知识;复次,要增强分析和辨别能力;最后,借助于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9.
"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新闻职业的基本理念,但在贯彻中,往往就忘却了报道者要站在第三方角度审视事实这一客观性原则的操作要求。以我国传媒关于利益冲突事件的报道为例,本文阐释了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传媒各种缺乏客观性理念的表现。作者认为,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要内化为职业理念,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字面上。新闻客观和可信,取决于报道者自身对价值和事实之间的微妙平衡。  相似文献   

10.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当今舆论监督中划分"新闻失实报道"与"新闻属实报道"的法律界限,尤应以近年我国司法部门的有关条款为基本依据。具体讲,主要应按199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精神进行科学甄别。照此来看,只要新闻批评报道与评论符合基本事实,没有侮辱性语言,就不能构成以新闻失实为显象的新闻侵权。1979年刑法颁发以前,我国主要利用行政手段解决新闻纠纷,没有什么相应的法律依据;1979年以后至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前,这…  相似文献   

12.
新闻真实性所衡量的是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原貌的吻合程度以及逼真程度。新闻是 人写出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新闻作品整个流程中,新闻的真实性本身就受主观性的制约:新闻是作者根据 客观事实加工制作的,是对事实的报道;纯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一些常规性报道,事实表述也能做到清楚准确;但遇到突发性新闻,采编人员的心态容易失衡,当前某些记者采写新闻失实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何真正做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呢?一、注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许多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都始终牢记五个字:"实、新、要、快、短",同时把"真实"不折不扣地放在首位。其实这里说的"真实",就是指新闻的客观性。如果不能保证事实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采写出来的新闻就  相似文献   

14.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所暴露的问题能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为此,应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 一、选题的代表性 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所暴露出来的社会生活问题是多方面的,所以选题必须具有代表性。 二、批评的客观性 因为准确的事实是有效实施舆论监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闻客观性的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然而这一备受新闻工作者推崇并奉为职业理念的原则自产生起就一直备受质疑。本文从新闻客观性的起源、质疑、发展及局限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证,证明客观性的价值及其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和手法而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王秋馥  李铭 《新闻传播》2006,(12):60-61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一是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在选择新闻事实和表述时遵循真实性原则,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来表现,任何杜撰和虚构的做法都是有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的。作为电视节目的主流的报道形式之一的深度报道,也理所当然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深度报道包括通过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将隐蔽的事实暴露在受众面前的调查性报道和用夹叙夹议手法着重阐述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解释性报道。  相似文献   

18.
新闻自律:事实评论划清界限在发达法治国家,由于新闻媒介是公民言论自由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民主法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往往予以新闻监督较大的空间和小心的呵护。但是在报道司法活动中,对于新闻媒体进行的司法活动进行评论,提倡把报道事实和评论分开。英国立法规定:对正在进行中的司法程序进行任何形式的误导或发表有失公正的言论都构成藐视法庭罪。德国规定:判决后的批评和评论应该同现实中的诉讼报道明确区分开。应该说这些规定直接禁止了对司法活动的评论。在美国的新闻法律中,并没有禁止此类评论,但规定如果对尚未了结…  相似文献   

19.
一是新闻报道中内容失误,这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新闻报道内容失实即主要内容、基本内容贬损他人名誉,造成社会评价降低。二是新闻报道评论不当。新闻报道评论不当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报道事实基本属实,但在语言上使用了侮辱、漫骂或其他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词,另一种情况是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进行随意评论,造成他人社会评价的贬损,构成侵权。三是未经核实转载其他媒体报道,事后证实报道不实,构成侵权。如某报从网络媒体转载报道称某演员因病去世,实际上该演员正在某剧拍戏。该演员愤而将报道诉上法庭。四是在报道中采用与报道内容无关的…  相似文献   

20.
刘冰  孙琦 《新闻窗》2007,(5):39-40
用事实说话:是报道方法还是评论方法 长期以来,新闻界将“用事实说话”当作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或方法。可是,这种看法正确吗?“用事实说话”到底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或方法,还是新闻评论的方法或技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厘清的理论前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