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加培 《大观周刊》2011,(24):45-45,47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完整的直觉,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感情朗读、联系生活、品词析句、启迪想象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感。  相似文献   

2.
程显英 《大观周刊》2012,(51):261-261,293
李珊林认为:“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就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亦表现为一种对语言存在的融会贯通,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最终形成语言的驾驭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3.
和岩 《大观周刊》2012,(44):142-142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语感的形成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语感训练。  相似文献   

4.
靳春会 《大观周刊》2011,(40):156-156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对一个人学好语文、接受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语感增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鉴赏力、表达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感知和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也是语言学习中长期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积累和结果。语感强的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理解透彻、表达得体,交际中显出较高的效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相似文献   

6.
王凤琴 《大观周刊》2011,(31):172-172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  相似文献   

7.
张贵林 《大观周刊》2011,(30):169-169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任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8.
高福祥 《大观周刊》2012,(15):188-188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心得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增强语感和思维能力。所以,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基本练习,运用好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9.
王秀娟 《大观周刊》2012,(39):253-253
语感教学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言语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全方位、各层面的语感训练来实现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人文精神为目的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理解语感的重要性 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个较高级的阶段,是人们在阅读中具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编辑应该具备的.怎样更好地把握书稿内容,向读者传达美的语感,既赢得读者的喜爱又符合市场的需求,就要求编辑形成敏锐、正确的语感.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对语感的重要性予以了阐述.1926年,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夏丐尊先生首先提出了"语感"的命题:"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①他指出,读者"若不能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②同时,他也提出,编辑只有"理解一切文字",能够"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准确地把握书刊内容,高质量地向读者"传染语感".这里指出的"传染",意为注重感染、渲染,是语言文字使用中的较高级形式,达到了感染、渲染,就会产生更加有效的传达效果.夏丐尊先生对语感的论述,充分体现了老一代出版工作者对语感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1.
成小华 《大观周刊》2011,(52):173-173
语言文字学科.离不开写作.写作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反映。在英语教学中,词汇、语法和阅读教学一直是重点;而对写作教学却很容易忽视。其实扎实的写作能力既能够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词汇又能够锻炼相关的语法知识.还能培养语感进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中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词汇积累,语法基础和英语语感才能进行英语写作.因此英语写作也是对中学生学习英语提出的最高要求.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和书籍是知识的宝库,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人的文化气质,也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因此,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那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呢?  相似文献   

13.
帅娟娟 《大观周刊》2012,(28):242-242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心得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增强语感和思维能力。所以,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基本练习,运用好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14.
蒋丛星 《大观周刊》2010,(46):64-64
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的方法是:积累生活,领悟语感;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创设教学情境,深化语感。  相似文献   

15.
张万增 《大观周刊》2012,(23):147-147
在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重感悟已成了大家的共识,但在没有找到一条恰当的培养语感能力的途径时,朗读似乎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认为应该速读与精读相结合,在读中揣摩语言,培养语感。固定程序阅读,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6.
注意培养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敏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新闻敏感又被形象地称为“新闻眼”、“新闻鼻”它是指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吴孝勇 《大观周刊》2011,(19):119-119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性,快速领悟性;分析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分解性。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二者的有机融合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马苏蕊 《大观周刊》2012,(51):298-299
何为“语感”?“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语感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黄彩霞 《大观周刊》2012,(6):212-212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相似文献   

20.
刘东霞 《大观周刊》2011,(34):184-184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发扬,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