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回顾了"人肉搜索第一案",分析个人信息、个人隐私、隐私权等问题,进一步论证了"人肉搜索"存在着侵犯他人名誉权等法律风险,分析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肉搜索”的两面性和相关立法的不完善,对于“人肉搜索”当不当禁以及如何解决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冲突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作为一种信息搜寻方式的“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重要表现。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是现代社会公民享有的两项重要权利,缺一不可。“人肉搜索”不应当被禁,而应当进一步规范化,并通过行业监管、道德引导和法律规制等多方措施,寻求公民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平衡保护,建立更为理性、合理、规范的网络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人肉搜索"事件不断在网络和现实世界中掀起轩然大波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人肉搜索"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只有完善网络暴力治理及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主流舆论介入机制、加强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提高网络媒体受众的传媒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规避"人肉搜索"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作者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我国网络隐私权和知情权法律规制的缺乏,利用名誉权来间接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现状,解析“人肉搜索第一案”,提出从立法角度要注重个人信息自由流动和隐私保护并重原则、个人信息最小使用和民众信息意识觉醒等原则,并充分发挥行业规制,建立行业自律模式等方面保证网络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我国网络隐私权和知情权法律规制的缺乏,利用名誉权采间接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现状,解析"人肉搜索第一案",提出从立法角度要注重个人信息自由流动和隐私保护并重原则、个人信息最小使用和民众信息意识觉醒等原则,并充分发挥行业规制,建立行业自律模式等方面保证网络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的肆虐发展引发了民众言论自由权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概念出发,探寻两种权利的平衡点,指出民众的言论自由权应止步于个人隐私开始之处。同时指出法律应加强对网民以及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为的规制,明确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追诉方式,加大其违规行为的风险成本,以期净化网络环境,促使"人肉搜索"善意初衷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体现了网民欲通过网络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及道德正义的理想,但是在实际运用时也带来了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人肉搜索的演变过程和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权的界定及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了人肉搜索与个人隐私权的冲突,探讨正确运用人肉搜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方圆 《新闻世界》2010,(8):274-275
近几年来,随着"人肉搜索"事件的不断出现,"人肉搜索"对越来越多的当事人的生活产生了影响,社会公众也开始反思"人肉搜索"行为的是非功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人肉搜索"的演变历程入手,总结在其演变过程中的冲突与平衡,试图探寻对其进行网络监管与法律规范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首先回顾了"人肉搜索第一案",分析个人信息、个人隐私、隐私权等问题,进一步论证了"人肉搜索"存在着侵犯他人名誉权等法律风险,分析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的《网络传播》上看到了多篇关于“人肉搜索”的文章,对网络上现在流行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也有作者从隐私权和道德的角度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杨树 《新闻知识》2012,(5):88-89,76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现象,在发挥弘扬社会道德、舆论监督、协助侦破案件等正面功能的同时,也时常伴随着侵犯公民个人权利、损害政府公信力等负面影响的出现。刑法诽谤罪可以有效地规范"人肉搜索"行为,防止"人肉搜索"为网络暴力所利用。文章由"人肉搜索"司法第一案引申思考,详细分析了诽谤罪的法律构成,并对"人肉搜索"中各主体的诽谤罪责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肖叶飞 《新闻世界》2009,(3):113-115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人工参与的网络搜索方式,它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舆论监督、捍卫道德和惩恶扬善的作用,但是又容易侵犯公民的隐私等人格权。那么,“人肉搜索””是社会资源还是网络暴力?如何平衡宪法上公民的言论自由和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等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引发了现实社会激烈的争论和思考。"人肉搜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网民心理因素的驱使,社会道德失范行为的诱发,中国传统文化中"侠义精神"的影响。对"人肉搜索"现象需要我们从技术控制、法制管理、网民自律和媒体引导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肉搜索"让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加真实化,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另一方面,其通常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个人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隐私权等诸多法律问题。但目前我国对"人肉搜索"还没有明确的立法,对其加以理性的法律约束与道德考量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车欣馨 《新闻传播》2009,(12):81-81
“人肉搜索”引擎在中国的发展给以网络为依托的民众言论带来了新的视角.网民可以申张正义.帮人解决困难.加速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同时也带来了兼负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压力。”人肉搜索”的发展给中国的网络新媒体带来了社会道德与法律责任的双重考验。  相似文献   

17.
自2001年猫扑网发生"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已经发展了10年。在这段时间里,"人肉搜索"作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工具,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和信息共享的作用。但同时,其负面效益也是越发凸显出来。"人肉搜索"对于个人隐私的侵害日益严重,形成"网络暴力",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声音认为,应该完全禁止"人肉搜索",杜绝其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本文则试图从法理角度为"人肉搜索"澄清,证明其在实践上的合法性,并在"人肉搜索"和"保护隐私"之中找到折衷的出路。一方面可让网民继续利用人肉搜索带来的便利与威力,另一方面则尽最大可能保护公民的隐私。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这一新兴传播方式,既是公民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表现,又有可能带来网络暴力,侵犯个人隐私权。网络上的一次次“人肉搜索”事件早已让世人熟识了这个名词,它的影响也由网络蔓延到现实世界,它所引发的信息聚集现象及其后果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法律范畴,也触及着社会传播和网络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肉搜索"现象频频涌现。众多人肉搜索事件都给被"人肉"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导致信息泄露的个人或者行业却很少被追责,在数据创造财富的时代,加强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在带来高效、便捷和丰富的信息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烦恼,"人肉搜索"侵犯公民隐私权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文将从近年来几起典型案例中,探讨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