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其为研究文本中的空间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赵树理小说中的两个空间"村公所"和"村庙"从表层看是地理空间,但是通过空间批评理论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话语权的位移,并从位移中看到话语和权力的关系,这种话语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形态空间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从《水浒传》衍生出的"逼上梁山"和"替天行道",以往人们过多地从文本外围入手诠释二者,却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从文本内部入手审视二词却发现其与小说中最多的动词"走"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走"在小说中并非单纯的叙述动词,已成为囊括修辞学、叙事学以及与"道"相发明的符号系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走"入文本,细绎"走"在人物塑造和小说结构上的文学功能和与"道"相生发的哲理意蕴,以期得出新的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处于边缘地域的东北作家迟子建,其小说中"民间性"的发生与流变过程,似乎总是在与时代语境进行显现或潜在的对话。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在文本中流露出鲜明的"民间性"特征,即地域性、民俗性与日常性;另一方面文本中的"民间性"特征,又因与时代语境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民间文化形态。迟子建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民间性"不仅是建构其小说文本的方式,更在于"民间性"内涵的丰富,拓展了其小说的审美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与绘画同道"的观点,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其国际主题小说《黛西·米勒》的空间叙事形式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概念,他以地志空间画意书写为媒介建构文本描绘空间、以地志空间文化因子驱动的情节设计建构文本纪事结构空间、以路径意象为认知媒介建构文本意义模式隐喻空间.詹姆...  相似文献   

5.
耽美小说与同志文学虽然都是以男男爱情为描写对象,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耽美小说的创作群体和接受群体均以女性为主,属于"女性向"的文学类型。在创作风格上体现出耽溺于"美"的特征,其文本内核渗透的依然是传统的女性婚恋观。因此,耽美小说本质上是女性借"同性之爱"来建构的理想爱情的典范形态,是一种"伪同志"文学。  相似文献   

6.
耽美小说与同志文学虽然都是以男男爱情为描写对象,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耽美小说的创作群体和接受群体均以女性为主,属于"女性向"的文学类型。在创作风格上体现出耽溺于"美"的特征,其文本内核渗透的依然是传统的女性婚恋观。因此,耽美小说本质上是女性借"同性之爱"来建构的理想爱情的典范形态,是一种"伪同志"文学。  相似文献   

7.
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是古代小说家叙事写人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一种蕴涵着丰富阐释能量的叙述手法,这直接导致了文本巨大的审美张力,从而赋予读者以自由的审美创造空间。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准和接受心境等,而“春秋笔法”又赋予小说文本以很大的开放性,这势必造成小说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和人物性格解读的争议性,这也正是某些小说能焕发出持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乡土小说理论倡导,乡土小说文本示范,乡土小说作家队伍三个方面,论述了浙籍文人在"五四"乡土小说成长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接力版译者采用了明示、注解及简单解释等方法,对文本中的相斥文化词进行了翻译处理,将读者视域和文本视域之间的差距控制在了一定程度,为有效实现二者间的视域融合提供了可能,也为读者视域的扩展创造了机会,既为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也为其视域发展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狭邪小说与中国古代的“青楼剧”都是对妓女的情感、人生和命运进行关注的叙事性文本。本文试从创作主旨,行为主体之关系,人物形象及大团圆结局模式几个方面,把中国古典“青楼剧”与晚清狭邪小说作一比较,以求厘清二者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既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滋养文学的沃土,贾平凹深深植根于此,汲取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并把民俗与文学在心灵的加工场予以整合,拓展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绘制了一幅幅立体的西部“田野图像”。本文试图以民俗文化为透视点,对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剖析其话语运作方式,指出民俗中的沉淀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分为:感官的"狂喜"和理智的"狂喜"。感官的"狂喜"是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感受到的,是那种用"脊椎骨"所感受到的震颤;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狂欢化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诙谐灵动的语言等。理智的"狂喜"衍生于纳博科夫对蝴蝶"摹拟之谜"的研究,它是一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顿悟而产生的"狂喜";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戏仿的结构、对细节的编织以及叙事的技巧等。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不仅赋予小说文本超凡脱俗的艺术性,而且还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场充满"审美的狂喜"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13.
《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颇有争议的一篇,作者试图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来深入解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求文本的真正旨归。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所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一直是小说考点中的难点。教会学生如何回归文本,寻找小说文本中的“抓手”,并通过这些“抓手”透露的信息来把握小说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变色龙》为例,谈初中小说主题探究的三个“抓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实践钱理群教授“投入式”阅读的先进理念,在鲁迅小说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小说文本,让鲁迅小说中的形象融入学生的生命体验。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投入式”阅读教学的探索成果:一、在文本诵读中感知小说的时代氛围;二、在细节品味中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三、在人物比较中把握作者的立场态度;四、在多种关联中加深理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文化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短篇小说《坎特维尔城堡的鬼》。与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的特点不同,虽然此小说也是一个有关鬼的故事,但由于故事发生在欧洲和美国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小说中鬼魂出没的场面却不再具有恐怖的效果,变得滑稽可笑但又蕴含深意。文章从3个方面解读这篇小说:首先从文化角度评述小说中"新"、"旧"两个世界的冲突和调和;接着分析达成二者调和的小女孩弗吉尼亚在小说中的作用;然后论证主人公西蒙爵士的鬼魂是堂吉诃德式的形象,而《堂吉诃德》是这篇小说的潜文本;最后,以《坎特维尔城堡的鬼》的双声性作结,揭示出这部短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小说《西游记》中的情节、语句与《五灯会元》中的禅宗话头存在诸多关合之处,揭示二者的关系,可以透过文本的表层对小说中睿智、幽默的话语以及看似无味的情节有更深入的理解。针对《西游记》宗教文本的复杂性应摒弃"原路返回"的阐释思路,采取"有限度"的、更加灵活的"互文"读解方式,"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申之",从而对小说宗教文本有更通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拜厄特的《占有》以其丰富庞杂的宏大叙事、抽象的时空观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被一致看成其代表作。以空间解读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空间意象和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发现正是小说中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并置和重叠、交错和互动,构成了小说充满张力和魅力的想象世界。《占有》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有意打破故事的线形发展模式,采取了共时性的叙述模式,通过多重叙事、多维视角、主题重复、多元文本等形式的精心建构,使小说的涵义从确定到不确定,结构从封闭到开放,阐释由单维到多维,从而取得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化效果。空间书写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景深,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作为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形式之一,小说无论在创作和阅读上都有其特性。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更具故事性;相对于戏剧,小说的情节内容更加完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小说故事性强,阅读相对容易,其实不然。如果仅仅从情节角度把握小说文本,那么就会陷入浅层次阅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说文本教学中。如何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深入、深化。  相似文献   

20.
巴金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在两个空间场所中:花园、屋子。这两个空间场景不仅是小说中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的场所,还是具有确定含义和主题的文化场景。本文正是想通过解读上述的两个空间场景在小说中的特定语境下所表达的空间意象,来探究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空间:花园空间、屋子空间的空间隐喻,并试图对小说中空间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