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奇 《华章》2013,(31)
文学性这一概念是个时代的话题,不同时代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它有着迥异的理解,所谓文学家看它为根,作家看它为魂,评论家看它为本,文化学家看它为末。同时,文学性的出现是一个历史性的建构,从形态到正式提出,再到解构,可以品读到其在一般意义上作为文学的特质所体现的文学自身的定位,也是一个接受并不断变化影响文学文化层面上的大“认同”。  相似文献   

2.
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想有计划、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甚至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学知识没有科学的系统性。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不同意杨春时同志《文学史论》一文关于“文学史悖论”的观点。西方“文学史悖论”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就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提出的。哲学阐释学反对把文学文本的内在独立性与文学解释的历史性对立起来,坚持艺术本质是历史性的,因而成为变悖论为规范的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而杨春时同志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就文学在历史中的变化与文学的历史的问题提出“文学史悖论”的。他所谓文学的现实与审美双重层面是造成“文学史悖论”的根本原因的观点难以成立,因为审美并非超历史的。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文学史无悖论可言,所谓历时性与共时性、发展与超越、规律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原本就是文学历史的规范性范畴。  相似文献   

4.
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想有计划、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甚至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学知识,没有科学的系统性。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久而久之,势必使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失…  相似文献   

5.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宜昌市“化学探究教学的评价”课题的实施,我承担了“学生自我参照性评价”的子课题。“学生自我参照性评价”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等为参照点,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新意识、新理念。现以三年来我对考试评价的研究,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参照性评价的。  相似文献   

6.
标准参照评价中提出的新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常模参照性评价,把学生和其他人比,关注的问题是“在一组人中他处于什么位置”,致力于对考生进行排队。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标准参照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所关注的问题是“学生能做什么(can do)”?学生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完成哪些任务?因此,标准参照评价也被称为“基于任务(task based)”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名师指津】 一、关于“对话体”所谓“对话体”,就是从“我”(考生自己)与人物关系的角度,同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形象)展开对话;其变体有“访谈录”“网络发帖”“QQ聊天”等。请看2010年高考湖南卷(考命题作文“早”)一篇佳作的节选: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文字就是文学语言。所谓文学就是“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文学是艺术地表现思想和感情的文字”等说法说的也都是这个观念。  相似文献   

9.
质量是自学考试的生命线。在新的时期,自学考试的发展应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质量,更加重视科学、准确制定和把握标准。一、自学考试是标准参照性考试当今社会,从考试功能和成绩解释的角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模参照性考试,一类是标准参照性考试。常模参照性考试是通过比较考生在群体中的位置来解释考试成绩。大多数“入门”考试像高考、研考都是常模参照性的选拔考试,目的是为了从一批报考者中选拔出部分优秀者。  相似文献   

10.
【能力定位】所谓写作的“角度” ,就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 ,也就是文章构思的出发点。材料作文考试要求中常常有“自选角度”(或“选准角度”)的提示 ,这是提醒考生要注意角度的选取 ,这也是一篇成功作文必不可少的条件。著名画家达·芬奇曾说过 :“即使只是一只蛋 ,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 ,其形状便立即不同了。”这里所指的角度 ,便是指观察万物、审视万物的出发点。写文章 ,只有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 ,才能在比较中分辨出哪些是大家比较容易看到或想到的 ,哪些是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选准了写作角度 ,就可避免文章大而…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的编写只有同时将物质生产和文学生产之间相互影响,文学交往系统和辅助文学交往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文学活动的总体特征都表述出来,它才能历史地阐明文学的“自身历史性”,并使“历史性”成为自身的历史。文学的历史性是文学史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将其成果以文字的形式加以“物化”。这些文字将成为一种“路标”或者标志性、历史性的“建筑”。在其上,改革者的心路历程和实践痕迹清晰可见。它们同时也为旁观者和后来者提供了参照性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抗战文学”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抗战文学,是指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从共时性角度考察,抗战文学存在大叙事、现实性、反形式化三大特点;从历史性角度考察,抗战文学则显示出创作发展和人性挖掘深度成正比的特征。抗战文学要出现优秀乃至伟大的作品,有待于我们对民族文学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广泛吸取。  相似文献   

14.
何谓“俗赋”?目前尚无定论。《辞海》、《辞源》皆无此条释义。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马积高《赋史》在讲《唐代的俗赋》时说:“所谓俗赋,是指清末从敦煌石室发现的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显然他这里讲的是敦煌俗赋。那么除去前边的定语,可见他认为俗赋就是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因此,他认为王褒《僮约》、曹植《鹞雀赋》、左思《自发赋》皆为俗赋。综合郑、马二说,笔者认为,所谓俗赋,就是用接近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作家在文学文本中演泽反封建的历史性斗争时,将封建大家庭的长子定位为“囿于家”的“家庭的长子”,而让幼子在反封建斗争中勇往直前,成为“冲出家”的当之无愧的“历史的长子”。  相似文献   

16.
在俄罗斯文学研究中,从环境决定论或作品本体论的观点出发,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确乎汗牛充栋;然而,真正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出发,把托尔斯泰作为创作主体,即作为产生文学作品的活生生的工作母机,来进行研究的文章,则很少见到。那种研究囿于方法论局限,研究结果难免人云亦云,单调雷同。文学是人学。所谓“人学”,不仅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指作家主体也是“人”。从心理学观点看,一切作品的产生都是此“人”心理活动的成果。荣格说:  相似文献   

17.
让教师述说自己的故事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来的一种方法。所谓“叙事”(narrative),就是叙述故事。在西方的叙事学(narratology)定义中,是指对“述说”的研究,一般是指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从人类认知和学习的角度看,“叙事”本身就是一个大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一、“文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先秦时期,人们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汉朝时把文学作品和学术性著作界分为两种文体;到南北朝便有了文笔之分。其时所说的“文”相当于现在的文学,“笔”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学与文章从形式到内容的分野,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从表达的逻辑性来看,两者有一定的联系,然而由于文章、文学早已分道扬镳,而且在人们的认知中也早已把这两个概念的同异做了详细区分:所谓“同”,是指二者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所谓“异”就是一个是真实的反映,一个是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是近几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但是究竟什么是文学的意义,什么是文学的价值,则显得语焉不详。尤其是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不同的逻辑命题中交叉循环使用,更使这两个概念显得扑朔迷离。严密的理论研究应该是“用范畴纪律来取代范畴的习惯”。人们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从功能的角度上加以使用,显然属于法则陈述。用康德的话语表述就是,自然向人生成,而艺术也应该体现人的目的,这是人类为艺术立的法。而人们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则从事实的角度上加以使用,显然属于事实陈述,它要求具体分析文学作品中作家如何按照人类的目的创造了审美情境或者意味。这一基本区分在我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文学理论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谓“创作意识”,不同于一般所泛指的“创作心理”。它指的是从艺术本体出发,参照其产生的理论背景,去揣摩、追寻以至再现创作主体在进行实际创作时艺术思维的理智程度,从而说明创作主体从事艺术创作的自觉性或不自觉性。可见,“创作意识”在这里仅指向主体创作意识的自觉与否,而不被其种种创作心理机制本身所缠系。所谓“自觉”,我以为这一概念本该有两种含义:第一,指人们在相当程度上认识并掌握某种特定事物的客观规律,且已形成比较严整的理论体系,然后有意识地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去从事某一活动。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创作的文学家,就是自觉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也就是自觉的文学。如果代表一个时代文学主流的大多数作家都在这种状态下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