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近代中学行政职官沿革●上海浦东教育学院李彦荣中国的官学教育在清末学制改革之前,基本上沿袭传统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中央的国子监相当于大学性质,地方的府州县学具有中等教育性质,而城乡的社学、义学之类则是小学教育性质。当时,对于大学、小学之划分...  相似文献   

2.
清代河北地方学校以官办的儒学为主,辅之以书院、社学、义学。儒学以学田为经费主要来源,规章制度较为完备;书院、社学、义学各地兴办情况则千差万别,学田多寡不同,管理上也良莠不一。这些地方学校的存废兴衰都有赖于当地官绅义民的重视和资助,捐资捐田成为这些学校维持日常开支和校舍修缮的主要甚至是关键性经费来源。  相似文献   

3.
施克灿 《学科教育》2013,(6):112-117
社学是中国古代较为特殊的初等教育机构,以原始资料尤其是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中丰富的教育资料为依据,对社学之起源与性质进行考述:社学萌芽于唐末,宋代社学开始发展,唐宋两代社学均属私立性质。至元代,社学得到官方认可与推广,社学开始具备“准官学”性,明清社学则成为既区别于地方官学,又不同于书院、私塾等由地方政府在社会最基层所设立的初等教育机构,有着较强的官立性及地域性。社学作为一种官立性较强的初等教育机构,为传统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又与官学系统接轨,为近代学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前期的河南地方教育是既是全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缩影,同时又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河南地方教育体系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作为官学的府州县学,二是由政府组织和倡导建立的社学、义学和书院等级教育形式,三是以里甲和私塾教育的辅教育形式,这些教育形式都受到封建科举考试的左右。各级学校不仅灌输了封建思想与伦理道德、培养了一大批官员,同时在发展农村教育、开启民智,以及继承和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在府州县外的郊区、乡镇村舍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基层教育机构。明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学继承和发展了元代的社学制度,在设立和办学过程中颁布了相关的法令,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教化,为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社学和义学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清代宾兴会功能的演变——以江西吉安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兴会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组织,它的功能主要在于辅助科举考试,是培育士子的一种助考机构。清代中叶以后江西吉安府的宾兴会活动十分活跃,宾兴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不仅参加之群体较官学、书院等教育组织更为广泛,而且其功能与性质皆发生了变化。随着时代变迁,宾兴会的功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少宾兴会已不只是纯粹的教育机构,而逐渐发展成为士绅聚会的场所,并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一些宾兴会甚至开始介入地方公共事务,部分地参与了地方权力的分配,从而使基层社区得以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7.
一、学校教育的兴起清代,青海回旅在开展经堂教育的同时,清政府还在此举办了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义学,甚至把科举选士的一套制度也搬到了回族地区。乾隆十一年(1746年),西宁府创办“西宁回民社学”,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回民社学,在东关大街北。郡东回民甚众,多习回经而不读书。乾隆十一年,佥事杨应琚,知府刘洪绪,知县陈铦创社学,延师教读焉。”这是清朝在青海官办的第一所旧式回族学校。同治年间,西北回族起义失败后,左宗棠在回、汉民族地区大办义学,“设立汉回义塾……冀耳儒目染,渐移陋习。”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西宁设义学2处,乡义学22  相似文献   

8.
元代的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中,有中央官学,即国子学;还有地方的路、府、州、县学校,即地方官学,因学设孔子庙,故又被称之为“庙学”。本文所讨论的地方官学,主要指元代地方政府在路、府、州、县等各级政区设立的、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官学。元代地方官学体系的发展概况,大致可以分为世祖以前,世祖、成宗时期,武宗至顺帝时期三个阶段。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元代地方学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任职于各级地方行政职能部门,专司儒学管理的行政官员,包括大都及各行省的儒学提举、副提举等;二是在路、府、州县官学中主持教学日常事务学官,《元典章》称之为“教官”,《庙学典礼》亦迳称为“学官”。本文主要讨论后一类学官。 一、学官的设置、定额与职责 元代地方路、府、州、县官学中设置的学官,有教授、学正、学录、教谕。“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教授是地方官学中最高一级的学官,路、府、上中州官学都以教授为  相似文献   

10.
明代社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便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京师的国子监与地方府、州、县儒学,以及坊厢、里甲的社学纷纷创建起来。国子监和郡州之学已有不少文章论及,本文只就明代社学作一初步探讨。一洪武八...  相似文献   

11.
清代义学是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针对贫寒子弟设立的带有蒙学性质的学校。仅就清代贵州义学的创立过程、办学性质及功效进行探讨,认为清朝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兴办义学教育,其功效在于完善贵州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并为清末民初新式学校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自身孕育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明清国家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慈善机构,也有预备仓、常平仓等仓储机构以及育婴堂、清节堂等善堂。这些慈善机构和善堂在救济灾荒、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的新式学堂与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挽救垂危统治采取的应急举措,在新政期间,随教育改革推行,涌现出大批新式学堂,新式学堂从办学宗旨,教学对象,学习内容,办学模式等各方面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大量涌现,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府、州、县、司、卫的治所及乡镇里社兴办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兴起、发展和衰亡三个阶段、其间经历300余年,呈现出整体落后、阶段起伏、逐渐推进和官员创建等特点.该地区社学的部分特质主要是通过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社师选择和经费来源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社学的设立.不仅使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推动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文化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官立学校亦即"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级。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对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学校学生毕业出路都很关注,并尽量采取措施解决办学中不可回避的毕业出路问题。从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宋元到明清各朝代的中央或地方学校学生,建立的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主要是经过考试谋求出路,或为官或为民,在录用中皆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不符合要求者,则只能自谋职业。历朝所建立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依据测评成绩高低决定学生出路及任用,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7.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建立厉坛制度,随之向全国推广,后被清王朝所继承,而与乡村社会密切相关的则是乡厉坛。作为帝国的符号,厉坛制度的建立成为国家控制地方乡村的重要途径,经过明清两代政府及地方官员的推广,虽然其间屡有荒废,但成功地融入于乡村民众生活之中。在政府主导下的乡厉坛逐渐荒废之后,地方民众结合自身社会组织及历史传统的乡厉坛却不绝于缕,成为明清乡村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徐州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和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官方和民间极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府学、州学、县学、书院等众多教育机构。众多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徐州科举兴盛,文风盛行,对徐州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亳州旧志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当地教育的碑刻文献,其中部分文字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亳州城内官学建筑的创始、修葺、改建等情况,通过这些碑刻文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清时期亳州城内官学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规制也较为完备,形成了由学宫、文庙、书院等组成的庞大官学建筑群,这对深入探讨当地教育和城市变迁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