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版本研究中,历来认为元至治年间(1321年)新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故事最早的版本。《三国志平话》是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的底本。罗贯中在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正史,采用裴松之补注的史料、民闻故事以及元杂剧等资料,编写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根据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小说丛刊》第七辑有关专家考证;《三分事略》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书堂刊本比《全相三国志平话》早27年,应是目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三国故事的最早版本。  相似文献   

2.
三国曹魏沿袭东汉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但在政区的名称、辖界、治所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动。曹魏政权对政区大的调整主要有两次:一是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郡国县邑,多所改易”①。一是齐王曹芳在位期间(公元240——245)“郡国县道多所置省,俄或还复”②。由于《三国志》无《地理志》,给我们了解曹魏时期的政区变化增加了难度。年前,笔者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三国·魏政区图的绘制过程中,根据《二十五史补编》一书中《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三国疆域表》、《补三国疆域志补注》等所列有关郡县,参考了《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山西历史地名通  相似文献   

3.
明人皇甫涍所撰《续高士传》十卷,又名《续高士传编目》,该书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二卷本《逸民传》,其间《逸民传》的作者归属又出现了讹误,导致《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史志著录接连失误。通过对两书文本与版本的分析发现,《逸民传》《续高士传》实为一书,系周履靖、刘凤等人所改头换面而来。  相似文献   

4.
要想全面地校理《三国志》这部史学名著,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依然是屈指难数,尽管60年代已有易培基《三国志补注》和卢弼《三国志集解》可资参考。在参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曾试就校勘和训诂方面的疑点撰写过《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三国志校诂外编》(收入《古文献研究丛  相似文献   

5.
本文属《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书杂考的系列文章之一。王沉《魏书》是一部佚书,现仅片断的见载于《三国志》裴注及几种类书的引文中。由于陈寿《三国志》所载过略,裴注乃侧重于引书补注,而在所引的诸书中,以王沉《魏书》的条文最多,说明裴氏是以王书为补充《三国志》最重要的史料。文章主要在于论证其对《三国志》的重要补充(亦即其史料价值),并作某些必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22,(1):78-82
正史《艺文志》记载一代的艺文名家名作,但沈约的《宋书》并未设《艺文志》这一志目。清代王仁俊和民国聂崇岐分别撰有《补宋书·艺文志》。由于著录文献范围、著录取舍依据、史料解读方式、书目考证深浅都有不同,两家《补宋书·艺文志》在著录体例、收书部目卷额、类目设置、著录内容上存在种种差异。但聂《志》不论是在著录依据的选取、还是类目设置的分类,对王《志》起到了很好的勘误、增补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历》六卷,晋胡冲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征引是书达三十六处之多,可见其价值。又新辑得数条,为中华书局点校本所无。然不幸亡佚。今据《三国志》、《太平御览》等书,辑得四十馀条,期为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些许史料。  相似文献   

8.
手不释卷     
这一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意思是说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勇敢,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是魏晋间的史学家陈寿所。《三国志》的材料来源,一为魏、蜀、吴三国的现成史书,一为有关记录和多方调查,搜集得来的史料,陈寿以《魏书》前4卷“魏帝纪”作为全书的纲领,另对三国人物作了各种名目的品评。《三国志》取材谨严,剪裁得当,叙事有法,笔简洁。《三国志》以其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它在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取材于《三国志》的戏曲小说数千计,三国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越出国界,流传到日本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10.
朱熹不光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见解深刻、思想独特的史论家。在朱熹之前,以陈寿《三国志》为代表,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一脉始终占据三国正统史观的主流,至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完整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正统观念,这种局面才开始慢慢被打破,逐渐动摇甚至取代了魏正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后来很多史学文学作品也受到影响而洋溢着尊刘抑曹倾向,如郝经的《续后汉书》和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相似文献   

11.
姚振宗的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国艺文志》及《后汉艺文志》中。《三国艺文志》及《后汉艺文志》的长处是两志提要的附注项,包括了书名、作者、存佚、附录、内容几项,比较齐全;吸取了前人的辑佚、考订成果,特别是乾嘉以来的经史考订成果;采用了辑录体的提要方式;案语客观精审;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外加佛、道二附录,避免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谈等问题;类目的划分更合理。《三国艺文志》存在的不足是人物时间断限不合理;对文献版本重视不够;材料辨析不足;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史志目录的分类似不可取;"注解太玄类"著作的归属不妥;占梦、相书、相牛经归类不合理;地理类之书归类不可取;簿录类收朱士行(沙门)《汉录》一卷,既列释道二附录,则不该将此录收入簿录类;对所收部类的顺序应该体现当时的特点;《高士传》当入小说家类。《后汉艺文志》存在的不足是有佛教书籍未入附录;存在"夷夏之分"。《三国艺文志》及《后汉艺文志》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应以书名标目;存在着形式化、机械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注释了11个地名的方位,11个地名的沿革,1个同名异地和2个经济地理方面的内容,并对2个不详的地名存疑。裴松之采用的方法有引他书注、自己注、根据调查所得注和存疑。因此,裴松之是有意识地注释了三国时期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和《三国志注》中所引今已散佚的书籍中提供的有关三国时期历史地理方面的信息都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地理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韦庄(?——公元910年),京兆杜陵人,晚唐五代著名的诗人和词家。其一生著述颇丰:《蜀梼杌》载其有《浣花集》二十卷;《补五代史·艺文志》载有《笺表》一卷、《谏草》二卷、  相似文献   

14.
解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原貌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现存资料,罗贯中创作的小说,原来都叫“传”,并无“演义”之名。所以,罗贯中写作的《三国》小说,应是《三国志传》的底本,而非《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卒年以定在1320-1390左右比较符合实际。《三国志传》接近于罗贯中的底本。从总体上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5.
宋元时期刘备故事具有了相当完整的情节,主要表现为《三国志平话》一书的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之前的有关三国及刘备故事都是零散、片段式地见于典籍,《三国志平话》最大的意义是以编年的方式连缀了较为完整的三国及刘备故事。刘备在《三国志平话》中被塑造成一位平民化的草莽英雄和理想化的仁德之君。  相似文献   

16.
王逸著作颇丰,见(后汉书》本传的记载。但时代久远,已多散佚。除(楚辞章句》外,《隋书·经籍志·集部》著录云:“梁有《王递集住卷、录一卷,亡。”两《唐志》亦录《王逐集》二卷。《隋志·子部》又著录云:“梁有王通《正部论》八卷,后汉侍中王遇撰,亡。”(意林》录12条。又有散见于古往类书中者,姚振宗(后汉书艺文志》、顾校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已辑。(北堂书抄》有王选(杜武论》快文一则,张博《汉魏百三名家集·王递集》录作《折武论》。王逸(广陵郡图经》,《文选·范城赋》往引七字,姚、顾二《志》亦已辑。王逸诗赋,…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是魏晋间的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的材料来源,一为魏、蜀、吴三国的现成史书,一为有关记录和多方调查、搜集得来的史料。陈寿以《魏书》前4卷“魏帝纪”作为全书的纲领。另对三国人物作了各种名目的品评。《三国志》取材谨严,剪裁得当,叙事有法,文笔简洁。《三国志》以其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它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取材于《三国志》的戏曲小说数千计,三国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越出国界,流传到日本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18.
三国这段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作为"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书的全面比较,从史书选择和史料摘取两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依傍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突破,研究历史小说选取史料方法和脱离史料的虚构,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乐羊子妻     
(一)题解: 本文是从《后汉书》卷八十四的《列女传》里节选的。 《后汉书》和《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的史实,是南北朝时代史学家范晔(ye)撰述的。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代顺阳山阴人。《宋书》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十几种有关后汉历史的著作,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后因事被害,他原拟写的十志未成,由西晋梁代刘昭选补。《后汉书》在思想倾向上比《汉书》进步,书中倾注着较多的批判精神;编次周密,文笔简洁有力。但它的人物描写却没《汉书》细致生动,故事性也没《汉书》强。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京都女子大学文学部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狩野直祯先生所著的《三国智慧的启示》一书,由我院杨耀禄、李星二位同志合译后,现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豪杰辈出、最富有历史魅力的时代。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的《三国志》已成为当今日本企业界的热门书。近十年来,三国研究热已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