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生态教育"已愈来愈凸显其在高素质建设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树立生态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生态意识,是以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的和谐社会对其子民的最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生态教育”已愈来愈凸显其在高素质建设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树立生态价值观是和谐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重视小学生的生态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生态意识水平的关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睛感。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立生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公共基础性生态学课程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两课”和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优势,进行生态价值观渗透和生态意识的培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社会调研实践活动;要切实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树立生态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生态意识,是以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的和谐社会对其子民的基础要求.高校是全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地方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相似文献   

5.
树立生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公共基础性生态学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要培养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教师就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7.
郑哲 《教育与职业》2008,(15):109-110
加强对高职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其奠定和谐的自然观、价值观,运用生态伦理认识、观察、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自然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使其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人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生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生态认知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机械工具论认知,从有机整体的生态认知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功利主义看法,从“推己及物”的生态伦理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审美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审美,从“天地大美”“自然全美”的生态审美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培养出人们真善美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国各方面的工作都将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而展开,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深入分析和谐社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新型价值观进行了探讨,进而指出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新型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生态教育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世纪人类面临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严峻挑战。高等学校应当从战略高度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储备和输送高素质的生态环保型综合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为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洋口小学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劳动教育”意识,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基本立足点,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实际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为主要着力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倡导用劳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品质,以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最终落实点,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双碳”目标的提出,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增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民族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其独特且重要的意义。“双碳”目标下民族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面向“双碳”目标,民族高校需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化和系统性建设,注重提质增效,体现价值观塑造的特色,并突出决策和执行能力的培养。以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发展观教育、生态法治观教育、生态文化观教育、生态安全观教育、生态全球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从教育供给、教育产出、教育保障和教育研究四条路径寻求改革和创新,打造民族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赋予了高等教育以和谐使命。履行这一使命,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支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观、义利结合的教育价值观、适当超前的教育发展观、“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构成了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一般说来,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培育和谐的心态、世态、生态和意识,以营造心和、人和、天和、思想和的和谐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持。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持系统,而且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与纠错的理性选择。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有效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探讨改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弱化的现状,寻求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及浙江省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对绿色人才和科技的迫切需求,浙江农林大学通过建设生态大学,积极开展绿色主题教育,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这种全方位的意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个案,分析了绿色校园建设相关问题,对其他高校建设节能环保绿色校园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阎松  柳志刚  赵国智 《大学教育》2024,(1):114-116+125
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课程作为大连交通大学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及“双碳”目标需求,承担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任务。文章结合课程专业知识,从家国情怀、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建设全球观三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对教学方法及实施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本科院校培养具备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矛盾性、功利性、模糊性等问题。理想信念教育要坚定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由“爱”到“信”的理念,积极开拓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8.
德育:价值教育还是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笼统地说,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可见,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然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价值观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德…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意识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也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为生态文明培养更多的人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长期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辩证性等鲜明的特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源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立足点,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20.
环境道德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形成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是改造价值观、培养环境意识、塑造“生态人格”的深层教育,是全民教育和学校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统一体,它在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