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高校校友捐赠数额快速增长,已逐渐成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资金来源.文章从改善高校财务状况、促进高校学术自由和增强校友凝聚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校友捐赠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从校友、学校、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政策与法律制度等四个角度,分析了影响高校校友捐赠的因素.作为校友捐赠的受益主体,高校应加强校友会组织与管理工作,健全和创新校友会的组织体系,加大校友捐赠的宣传力度,营造校友捐赠文化氛围,以吸引更多的校友捐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校友捐赠已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高校接受校友捐赠存在多方面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差异、校际差异、捐赠类别差异等;而影响我国校友捐赠差异的主要有经济社会、高校自身以及校友等诸多因素;因此需要从国家支持教育捐赠、淡化高校行政级别、高校加强校友捐赠管理等方面,努力提高我国高校校友捐赠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美国高校捐赠无论在数量还是方式及结构等方面都优于我国高校.他们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完善和健全捐赠制度,多样化发展捐赠形式,拓展捐赠渠道,提升学校形象,培养校友的归属感,公开和规范捐赠收入和支出等事宜.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办学经费历来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难以有效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社会捐赠作为办学经费有益补充,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主要有校友捐赠、企业捐赠、财团捐赠、乡贤捐赠、网络众筹等多种类型,社会捐赠为缓解国家财政经费投入压力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但高校社会捐赠事业缺乏相关政策支撑与专业管理制度,高校自身普遍缺乏吸引力等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社会捐赠的持续良性发展。为此,完善捐赠配套政策和外部政策激励、强化筹资运行保障、推动文化环境建设以及提升自身办学声誉是新时期高校社会捐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来看,其构成已由过去的单一政府拨款发展到政府拨款、学杂费、高校自身收入等多项经费来源.其中,社会捐赠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高等教育多渠道筹资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社会捐赠比例仍较低,同时也表明我国高校社会捐赠拓展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根据美国高校开展社会捐赠工作的经验和我国实际,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还需采取以下拓展措施:一是政府税收优惠;二是采取激励机制;三是加大校友工作力度;四是支持捐赠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6.
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资源,其捐赠对母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应将校友视为高校筹资的主要对象;由于校友与母校存在着特殊的情感关系,其捐赠动因相对于其他社会捐赠有一定的独特性;高校应针对校友设计出明确、具体、具有吸引力的筹资项目供校友选择,充分挖掘校友的捐赠潜力。  相似文献   

7.
校友捐赠工作普遍上一直鲜有大的起色,而高校校友捐赠的成效与高校的办学水平有正相关关系,向校友筹集捐赠潜力巨大。相关工作和研究有见“物”不见“人”、重“筹资”轻“培育”的偏差。校友捐赠母校的内因在于他们内心有着回馈母校的理性需要,这以他们对母校的认同感和深厚感情为基础,对校友捐赠和高校筹资观念的转变、对捐赠文化的培育则会激发这种需要。  相似文献   

8.
校友情结:美国高校捐赠的主要动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高校的捐赠收入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和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重要策略之一。其中,校友捐赠在资金来源中的比例逐年攀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捐赠力量。究其原因,校友情结是校友为母校捐赠的内在动因。美国高校校友会非常重视校友资本这一恒定持续的关系资源,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为高校的发展筹措源源不断的资金。  相似文献   

9.
校友捐赠和高校发展: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校友捐赠在中外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当今更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校友和高校发展的交易模式,阐述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论证校友捐赠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发挥校友社会资本的融资、信息和发展功能,对推进高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吸引校友捐赠,却对高校影响力对校友捐赠的影响途径不甚了解。作为较为有效的小样本探索性路径分析工具,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探索高校影响力对校友捐赠的作用是较为适合的。通过学术影响、毕业生影响、社会声誉、技术转化四个维度所体现的高校影响力分析,发现:在我国,高校社会声誉及毕业生影响对校友捐赠有显著正向作用,高校的学术影响及技术转化程度对吸引校友捐赠的作用并不明显,而社会声誉及毕业生影响的提升最终归因于优秀的师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