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少文人有专门藏书、读书、写作的地方,称为书斋、室、居、庐、庵、亭、馆、轩、堂等,范围大点的还可称为楼阁,朴实些的则称为堂或精舍。这些斋、室、_庐、堂的命名往往缘于某典,或出于某典,或由于某因。如:苦斋:明朝文学家章溢,隐居在龙泉县一间陋室进行学习和创作。尽管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他以苦为乐,在陋室中发愤用功,写出不少著名的诗文。他曾说:“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刘基为这种精神所感动,写了《苦斋记》一文,把章溢的书斋取名为“苦斋”。  相似文献   

2.
书斋是文人佳士读书著说的屋室。给书斋取 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名人书斋名多引人注 目,以下采撷的书斋题名,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或 作为自勉,或表示自己的爱好,或表示自嘲,或以之 寄情,细细品味都别有一番情趣。 陆游的“老学庵”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为“老学 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 庵。”以此激励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情趣爱好不同,写作方式各异,其书斋更是别具一格。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书斋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在这一“陋室”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乐哉!悠哉! 元末明初人章溢的书斋是“无一物不苦”的“苦斋”,“环境虽苦但心境乐”,刘基为其作《苦斋记》。  相似文献   

4.
写给九月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给自己的书斋起个别致的雅号,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如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学庵”、张溥的“七录斋”及沈从文的“小小窄而霉斋”.饶有趣味。耕耘乡村教坛教十载,我也附庸风雅.给书房命名“听月斋”.旨在表明自己亲月、嗜月的心迹。[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文人,著述之余多有为其居室书斋题名的雅趣;有些酷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名人,也乐为自己居室题中国斋名,颇富传奇色彩。宋代诗人陆游的书屋叫“老学庵”,他对书屋含义作过解释,取“师旷老而学优秉烛夜行”之语,意为活到老,学到老。明代书画家徐文长,酷爱屋前一棵虬曲盘旋、古拙遒逸的青藤,就将自己书屋命名“青藤  相似文献   

6.
书屋趣话     
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陋室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老学庵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七录斋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聊斋相传,清…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古今不少名人雅趣十足,往往喜欢为自己的书斋命名,以自娱自乐。书斋的命名,匠心独运,煞费苦心,或明志,或寄情,或自勉,或戏谑,或自嘲。这些书斋名,饶有情趣,韵味深长。品味这些书斋名,从中可以窥见主人各自的精神风貌,还能在修身、治学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启迪。老学庵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书斋名。语出刘向《说苑》:"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陆游一生以坐拥书城为乐,"老学庵"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信念。  相似文献   

8.
刘禹锡——陋室诸葛亮——茅庐杨雄——玄亭陆游——老学庵蒲松龄——聊斋张溥——七焚斋刘鹗——抱残守缺斋鲁迅——绿林书屋朱自清——犹贤博弈斋梁实秋——雅斋姚雪恨——无止境斋丰子恺——缘缘堂冯友兰——三松堂阮章竞——苦嗓楼梁启超——饮冰室闻一多——何妨一下楼柳亚子——羿楼孙梨——耕堂杨树达——积微居梅兰芳——梅花诗屋王力——龙虫并雕斋陈恒——励耕堂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很讲究书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文人书斋名趣  相似文献   

9.
古人往往给自己的书斋取上别致的名称,如陆游的“老学庵”,欧阳修的“非非堂”、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等等,无不寓意深刻。今人也取室名,同样给人们以深刻启示。龙虫并雕斋这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书斋名。他作了解释:“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著作,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两样都干。”诚然,王力先生既有大部头学术著作,也有不起眼的小文章。在一些人看来,雕虫小技,不值一哂。其实,没有小,何来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辞细壤,故能就其高。我们固然要确立大目标,努力攀高峰,但又必须从一点一滴做  相似文献   

10.
《苦斋记》处处紧扣一个“苦”字落笔,分别从“苦地”、“苦物”、“苦人”三方面说明苦斋命名的依据。一段叙苦地。开门见山点明苦斋主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既点明苦斋所属,又突出苦斋并非寻常之室,是隐居之室,从而显示主人也并非寻常之人,为下文谈苦乐观埋下伏线。继而写苦斋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以及“苦”的由来。句末“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不仅过渡自然,也是下文议论的伏线。二段叙苦物。首先用排比句式从木、草、菜、实、笋五方面苦物照应首段末句,显得结构紧凑,“族布而罗生焉”形象地说明这些苦物分布之广、品种之多。再写蜜味初食苦,久则甘,暗示苦中有乐,乐在苦中。  相似文献   

11.
《老学庵笔记》是陆放翁晚年退居故乡山阴镜湖畔的老学庵时期结集成书的。《宋史》本传说他“才气超逸,尤长于诗。”但我觉得他的诗和词都算不得一流,惟这《老学庵笔记》,在宋代的笔记小说中,的是上乘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老学庵笔记》十卷,《续笔记》...  相似文献   

12.
当教“师苦”,当班主任更“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苦”中无穷之乐,乐中无尽之趣,却不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能体会得到的。明代学者章溢早就说过“: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年轻班主任抱怨“:我整天都围着学生转,从催促早操到检查晚寝,还要找学生谈心……忙死了!”是的,如此披星戴月的确比一般任课教师辛苦。但这何尝不是班主任特有的幸福源泉之一呢?与学生朝夕相伴之际,师生感情就更为深厚;与学生促膝谈心之时,师生心灵便更加贴近。比起其他任课教师,我们同学生的接触要密切得多。对学生各方面的关心越无微不至,我们得到的来自学生的爱也越丰厚。相信所有真正热爱孩子的班主任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当你和学生一起出去郊游时,在纵情嬉戏中,你会感到自己不知不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自己也变年轻了;当你生病卧床时,最能给你安慰的,是床前学生的微笑和他们送上的一束鲜花;当学生毕业前夕,在他们依依不舍的眼神里,你会发现,学生最留恋的教师,还是他们平时有“些惧怕”甚至有“点怨恨”的班主任……面对学生爱的回报,作为呕心沥血的班主任,我们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也许我们的月收入远不及那些个体商贩,但我们从事的不仅...  相似文献   

13.
<正>书房是现代知识分子家庭必不可少的空间,但"书房"其实是现代流行的叫法,古人大多喜欢用斋、堂、屋、居、室、庵、馆、庐、轩、园、亭、洞等字来命名书房,如蒲松龄的"聊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学庵"等,其中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渐丰富。许多人读书藏书,随之产生为自己的藏书室命名的想法。书斋有书房、书屋、庵、堂、观、居、轩、馆等别称,而书斋的取名更是丰富多彩,大概不外如下几类: 以书斋所在地的物来为书斋命名。明代学者杨仪的读书处庭内有桧树七棵,其书斋就叫“七桧山房”;清代学者惠周惕的庭院有红豆树一株,颇珍爱之,便以“红豆书庄”作为斋名,其子惠士奇也据此将自己的书斋叫做“小红豆斋”;清代陈介祺书房有古钟十口,自珍自爱,名书斋为“十钟山房”。其他还有“竹深堂”、“万卷楼”、…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日子浏览《新民晚报》,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标题:《四个对手都不是省油灯——上海男排保级之战异常艰苦》。啥叫“省油灯”?省油灯是啥玩意?因为读了上述标题感到别扭,我翻检了工具书。有部工具书说:所谓“省油灯”就是“自制的简易油灯”。这个解释似乎不妥,谁能说“自制的简易油灯”就“省油”呢?大约在这之后个把星期,翻阅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没想到竟在书中发现了关于“省油  相似文献   

16.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文人、书法家和史学家。他的作品有理想,有激情,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辉,但是他最主要的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富有爱国思想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内容深刻,艺术娴熟,研究者均有定评。 陆游也是一位有名的文人,他主要业绩是多次参加国史、实录和圣政的撰述。古人衡量文人的标准,不象现在有严格的文体概念,是以是否有史才作为评判标准的。司马迁、班固、范晔、司马光等,可作为标准的文人,原因就在于此,陆游所撰之文,除官书外,还有《南唐书》、《天彭牡丹谱》、《老学庵笔记》、《入蜀记》、《斋居纪事》、《家世旧闻》等,其文主要见于《渭南文集》。宋史艺文志又载有《山阴诗话》一卷,其书内容盖在《老学庵笔记》之中。陆游之文,或以敏锐的认识取胜,或以细腻刻划见长,不论长文短论,均谨严高法,深  相似文献   

17.
州官放火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郡(jun):古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许多李者文人为表达某种是饱感情、性裕越味和人丰感悟等,在为自己的书青命人中加琳体现叫现将笔者辑录部分奉献给大家: 陋室一惠两禹福卿昭大斋一一一宋·王安石月日岭掌一一牢滴翠期扮一一宋欧阳修黄庭坚卿文人“书斋名”小辑@王秀芝!山东~~  相似文献   

19.
《复庵记》是顾炎武晚年定居华阴时写的,文章以记述“复庵”为名,行赞扬范养民之实;在记述范君之志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怀。可以说,记庵、写人、抒怀都紧扣“无忘范君之志”这一主旨,而突出范君其人,更是为了向后人表明自己的心迹:不忘故国的复明思想,不与清廷合作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议论文,虽说不都是艺术品,但在当时确实影响颇大。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可见当时的一般学子,是把他的散文奉为一代时文的楷模的。苏轼的议论文,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