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亨利·詹姆斯是最早有意识地把叙事视角作为主要技巧纳入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在《使节》这部作品中,通过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视角转换、特别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等叙事视角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它成为现代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2.
叙述视角是设立小说叙事空白的主要方式,其选择意味着话语范围的限制。内视角通过人物的意识叙述事件,有选择性地呈现人物意识范围内突显的信息,省略或隐含其他信息。外视角通过叙述者的意识展示场景、人物的言行等叙述故事,将人物的心理、事情的缘由设置为空白。零视角通过选取部分情节或场景以部分表征整体的方式叙述故事。不管采取哪种视角,小说叙事都是转喻式的,通过叙述视角的过滤、选择的细节可以充当认知参照点为故事整体的构建提供心理通道。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已经发表了4部小说。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看,谭恩美系列小说中的华裔女性人物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话语权威"。为了实现这种权威,谭恩美在其作品的叙述中采用了三种叙事策略——传统的作者型和个人型叙述声音以及较为现代的集体型叙述声音。  相似文献   

4.
4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出现了一批以“童年回忆”为主题的小说,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叙述人称为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对全知叙事视角进行了变革。双重叙事视角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复调意味,具有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不同叙述视角的策略组合,在构建小说叙事伦理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波伏娃小说对此叙述策略的灵活运用,勾连了情节线索。其中,第一人称内视角从主人公目前的角度表达了作者代表女性发出的伦理意图;限制性全知视角使读者与人物产生理智性共情感受;还有不同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配合。这些叙述手段的交错使用都具有深刻的叙事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6.
著名学者申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视角(全知叙述),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以及第三人称外视角。以申丹的叙事视角理论为基础,笔者分析了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叙事视角。在《血色子午线》和边境三部曲中,麦卡锡主要选用了全知视角叙述和人物视角叙述两种叙事视角,对小说中的人物行动、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揭露,作者也将这两种叙事视角作为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在仔细阅读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基础上,本文在零视角和人物视角叙事模式下分析探讨了小说中的空间叙事问题。  相似文献   

7.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叙事方式具有革新意义:“若即若离”的时间视角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合理的时限安排使得小说富有疏密有致的节奏感;重复的叙述频率造成“错时”的时间体验。但是这篇小说是余华热衷于学习西方现代小说叙述技巧来对抗当时已经僵化了的“现实主义”的试验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具体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缺席”。  相似文献   

9.
《寒冬夜行人》叙述风格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作家特别关注过的"一边是晶体,一边是火焰"的外部叙述与内部叙述交错进行的叙述形式。小说不仅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对作家与读者关系的调整,而且它还开拓了小说叙述者、叙述对象、范围、形式等叙事学所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卡尔维诺实验小说中的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突出表现为悲喜交加。为实现这一追求,鲁迅尝试了多种叙事技巧。首先是多种叙事视角的有效选择与叙事方式的滑入。其次是让小说人物的声音与隐蔽的叙述者的声音构成反差,形成小说中复杂的双重声音。最后,在小说语言的选择上,有意打破日常语言规范,使用陌生化手段,产生冷峻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