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记忆”不能直接成为作家创作的精神资源,否则无论有意或无意都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就目前阅读视野看,把“阅读记忆”直接转化为作家创作的精神资源(仅以经典文本研究为视角)的情形大致有三种:一是对局部细节的“记忆”模仿,二是对故事整体的“记忆”模仿,三是对复合文体的“记忆”模仿。作家只能把“阋读记忆”作为间接因素化为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加工处理,使其成为自己生活经验的有机部分,并以自己生命体验而再度出发,才能真正创作出令人信服的经典。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模仿论作为文学创作的一条清规戒律左右着文坛,文学创作既是作家主体经验的叙事,也是作家对自己阅读记忆的重造,通过阅读而获得的记忆或许不能直接成为作家们创作的精神资源,否则就有可能陷入机械模仿窠臼。然而,不能直接并不是说就不能作为资源利用。在利用阅读记忆作为写作资源的时候,作家应该具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参与与否,正是检验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与经典性的标准。主体性参与意味着的不仅仅是作家要去思考如何创造而不是如何模仿前人以工匠的虔诚去简单的制作,而且也意味着作家需要去思考生活,并穿越生活发现活生生的人,在讲述一切的同时,参与到德里达所说的唤起民主、最大限度的民主中去。  相似文献   

3.
一、模仿教学要勇于“取” 课堂教学艺术同文学创作有相似之处,有的是原创的,但不限制众人去阅读欣赏,甚至可以说,越多人传颂的作品越是好作品。同样,越多人模仿的课堂教学设计可能是最为合理且优秀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4.
阅读记忆不能直接成为作家创作的精神资源,否则无论有意或无意都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就目前阅读视野看,把阅读记忆直接转化为作家创作的精神资源(仅以经典文本研究为视角)的情形大致有三种:一是对局部细节的记忆模仿,二是对故事整体的记忆模仿,三是对复合文体的记忆模仿。作家只能把阅读记忆作为间接因素化为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加工处理,使其成为自己生活经验的有机部分,并以自己生命体验而再度出发,才能真正创作出令人信服的经典。  相似文献   

5.
论文学创作中的读者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作家创作成了文学创作的代名词,读者阅读被称为文学接受。事实上,读者阅读也是一种创造。突出读者创造不仅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范畴,而且对激发读者的创造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李傻傻是“80后”中少见的持严肃文学态度的黑马作家,他的乡村书写丰富了当代尤其是“80后”文学的表现范围,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反复”叙述是作家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叙述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深化作品内容,强化思想主题,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意象、语言、故事以及主题的反复出现,构成了李傻傻创作中的“反复”叙述。结合作品、作家的时代背景来看,“反复”叙述对于填充人物血肉,凸显作品主题是一个极大的丰富,对当下“80后”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刻骨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一、有的作家讲的“表现自我”,是指文学创作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点。是说作家的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劳动,是创作激情与生活燧石的撞击所点燃的灵感火花,是作家“这一个”(黑格尔)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认识,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它不能不具有作家个人思维、观念、艺术的独特之点,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不带有作家“自我”的色彩和印记。  相似文献   

9.
论文试图从创作主体论角度来分析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仁爱院》普列姆这个人物的观念性和“仁爱院”的乌托邦色彩,指出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作家以社会主体、政治主体或其它主体角色代替了艺术主体;认为只有在艺术主体的自由状态,才能完全把握住形象、情节等其他文学因素的艺术逻辑,创作出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论文提出了作家主体应包括主体感觉和角色意识这一看法,可视为是对作家创作心理结构一种新的触及.  相似文献   

10.
作家的写作又被称为“创作”,人们对其作品的创造性是广泛认同的。但是认定读者的阅读也有创造性,恐怕会听到不少的质疑的声音。这有其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外艺术理论研究的重心更多投注于“艺术家主体”及“艺术作品主体”,较少关注“艺术接受”的问题。就文学作品而言,作家、作品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省级课题《重返伊甸园—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其作品解读》结题情况做了说明 ,重点汇报了“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创作对美国及世界文学发展贡献的讨论”、“关于方法论研究的讨论”及“关于阅读过程中‘文化身份’问题的讨论”三方面研究事项 ,并对“阅读思想的确定”及“经费使用情况”等问题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作家创作、作品本文、读者接受)中,作家的创作活动,即文学生产,无疑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因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读者阅读的对象,没有接受;而有了创作,就有了作品,也就具备了接受的条件,即使没有被阅读,作品的意象、意境、意义未得到实现,未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但无论如何,它已具备了这种转化的客观可能性。因此,研究文学创作也是接受美学不可缺少的内容。有一种误解,认为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读者和阅读活动的,并不顾及创作。其实不然,接受美学也关注创作,只是更着重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研究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英语创作在英语文学课程中的作用,用理论和方法论证明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尝试建立一个把英语文学创作实践和作品阅读结合起来、写作与阅读互相促进的课堂模式,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措施为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文学想象力和语言表现力,开展创作研讨班等。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在作品中的直接体现,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经过艰苦磨炼,思想上和艺术上均臻于成熟的标志。文学是人们审美活动的精神产品,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只有当创作主体的精神个性适应了描写对象的性质,并在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中达到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才能够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貌,这种整  相似文献   

15.
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但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文学史给予极高评价的作品,学生却并不喜欢,对作家的评价也不高。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两极阅读”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引导的好学生就能很快从一般的“非专业阅读”进入到“专业阅读”中去,正确理解作品,公正评论作家。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发展至太康时期,在语言、音律等方面出现了新转变,文人更加重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艺术表现。作为太康文学的重要作家,潘岳的作品很典型地代表了同时代文学创作的共性特征,即西晋文学“繁文缛采”的总体风格;同时,又表现出鲜明的“清新浅近”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皮利尼亚克的创作在20世纪20—30年代对当时俄罗斯文学的贡献很大,他的作品已成为俄罗斯文学的遗产。他的创作具有独特性,曾被称为“皮利尼亚克风格”,当时许多年轻的作家纷纷模仿他。本文将从皮利尼亚克对俄罗斯传统文化和前辈作家创作的接受来探究皮利尼亚克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陈平问:《作家要铸炼语言》是怎样扣住题眼论证的? 《作家要铸炼语言》的题眼是一个“要”字。扣住这一个“要”字,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作家要铸炼语言的理由,即论述了作家铸炼语言的重要性。一、从文学创作规律方面论证作家“要”铸炼语言。第一节先引用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论述,接着指出由此表现在文学创作实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一些作品存在着语言运用上的毛病,我们的作家没有重视它们。第二节运用反问句承上启下:作者在作品中存在的语言运用上的毛病,绝不仅仅由于“疏漏”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小说是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本文以“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主题.探讨和总结其艺术手法,无论对于指导读者的鉴赏还是作家的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汉的文学创作和学术论著反映出作家有关内容与形式的见解,无论是当时散文、辞赋创作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或是司马迁、刘向、扬雄的文学观点,还是《淮南子》的文艺理论,它们都突出地显示了作家重视思想内容,讲究艺术形式,总结文学实践,力求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从而展现出西汉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崭新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