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可是一些人说:“读书简直是浪费时间。”有一些人说:“读书是浪费生命。”还有一些人说:“读书是一种逃避。”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书是人生的向导,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东西。书给我带来了“恩”“怨”“情”“仇”。  相似文献   

2.
【缘起】那一日,初次“邂逅”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从此,生命教育走进了我的教育视野,也成为了我所追求的一个幸福的梦想。书中所言: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让“生命教育”点燃每个人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那份激情,让“生命教育”引领每个人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如此美好情愫在心中逐渐滋生并尽情蔓延……  相似文献   

3.
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教化书,其中所述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仅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推广到调节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主张自然界生命的平等性,倡导“贵生”的生命情怀,提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生态伦理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具有神学特征的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爱书没商量     
爱书的人(当然不包括把书当作“敲门砖”或“装饰品”的人),总是把书视为自己须臾不可分离的伴侣或生命的一部分。古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这活差矣。有人愣是“黄金散尽为收书”;有人为了保护藏书,居然置生命安危于不顾;有人得一书如“大将立克名城”,失之则每形诸梦寐,“耿耿不忘者数月数年”,诚可谓“爱书没商量”。明末清初藏书家钱谦益的不少珍本都是悬巨金收购的。他为了获得《祝技山书格古论卷》一书,竟将当时人们视为无价之宝的古彝香炉拿去交换。清人程启甲有一部心爱之书,光绪皇帝曾以…  相似文献   

5.
试论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艺术的审美术质是书法艺术理论中一个根本性的课题,其本质应概括为:即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观照。“本质力量”是人生命存在的最高命题。书法艺术作为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不仅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对这种“力量”的智能化与情感化的深入的认定,感悟和品味,进而融入审美主体人格之才,然后成为人格“本质力量”的艺术化的表现过程。  相似文献   

6.
向卫国 《教书育人》2006,(11):62-62
很少见到这样的散文,它把自然、历史、人物、心灵、教育、哲学和诗融合在一起,显得那么自然。它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史、一个人的心灵史、一座村庄的自然史、一个小小人群的社会史、一段时光的生命史:它又是一部教育诗、一部诗哲学,或者一种狭义的,即个体意义上的自然哲学、历史哲学、道德哲学等等。也许说什么都可以,但都难以成为对这部书的准确命名。与其绕这么大的圈子,也许还不如干脆回来:它,就是作者自己命名的一部“少年史”,一部生命的“细节”史。“少年”是一个人,是个体生命的某个阶段:“史”却是时间,也是某个公共的空间。时间和空间本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书与人絮语     
书的归宿有的书的归宿是废纸堆、化浆池。它们也许就不该问世,不能叫“书”。有的书将林立于书房、书库之中,成为历史,成为典籍,即使是发黄了,变旧了,仍然不失其价值,想起来便可以取用。这样的书,这个世界上积累了很多很多。还有一些书,存放在读者的灵魂里,无形、无声,但却“活”着。人类的生命就是它的生命。这样的书极少。它们是寂寞的书,也是孤独的书。它们本来就是如司汤达所说的:“TOTHEHAPPYFEW”(献给少数幸福的人)的书。幸福的书一本好书,穿过了漫长和动荡的岁月,历尽历史的风尘沧桑,跨过了时间的废墟,被…  相似文献   

8.
与书为伍     
王涛 《青年教师》2006,(10):50-50
多年来,自己形成了一种难以更改的习惯——与书为伍。即使在休闲时问,也总是喜欢到书中遨游,坐着读、躺着读,从来没有疲累的感觉,反而觉得是一种娱乐、是一种高级享受。妻子见我成天手不离书,就问:“你不累得慌吗?成天钻进书里?”我总是笑着反问:“与书为友,是一种交谈、一种切磋、一种净化、一种欢娱,何累之有?”  相似文献   

9.
<正>【设计理念】维多克·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写道:每个活着的人都要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寻求意义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也是人灵性的一种表达。哲学家奥古斯汀说:“幸福就是继续追求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七年级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迅速发展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开始思考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拥有什么东西。这样的思考一方面让中学生获得很大的动力,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境界     
书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莎士比亚说得好:“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尤其是读优秀的书,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增加知识,还有生存的自信,做人必备的才智和勇气。启迪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对生命的存在肃然起敬。读书是一种精神沐浴。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命中寂寞的时间,变成巨大享受的辰光。”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美妙的去处,它那纯粹的智慧和美,使人视野开阔,思想成熟,胸怀宽广,精神充实。读书要勤于思考。古人的读书妙语发人深省。有一种引领和校正作用,细细品味,受益良多。仅一句,几乎把读…  相似文献   

11.
“学习”作为一个词语,人们耳熟能详;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们司空见惯。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却是人心灵深处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同通万里”的精神漫游。一位伟人曾说:“享受学习是一种快乐,生命也会因此而精彩”。  相似文献   

12.
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一、职业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他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还说:“真正的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会在信念与情感、意志与追求之中,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态度上,会在分明的爱与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的方面表现出来。”同样地,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在《我与你》一书中曾指出,  相似文献   

14.
欧玉玲 《今日教育》2007,(5S):25-26
教育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事业.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与超越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最能体现人性关怀以及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对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了传统教育的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在强大的现代性语境下,人的个性体验被压抑,人的自由价值被忽视.教育因此遮蔽了对生命本原性的探寻。  相似文献   

15.
书情     
我对于书的痴情,好比吃饭一样,时时离不开它,天天忘不了它。一部好书在手,读着读着忘了吃饭,那是常有的事。饭菜摆在桌上,妻子喊几遍,这才放下书本。妻子说:“看书比吃饭还要紧?”我点着头,笑着说:“对,你说的太对了。”她气呼呼的命令道:“把馒头放下,吃书去!’俄笑着说:“我吃完了馒头再吃书。”她也笑了。读书与吃饭准重要?一个人要做到身心健康,必须摄取两种营养,即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吃饭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读书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人不吃饭会死掉,人不读书精神会空虚。人要是没有精神,活…  相似文献   

16.
文学家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第一种境界:走不进去,滞留门外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教育观是教书育人,现在的教育观是教学育人。不以书为纲,而以教学环境、教学情景的创没为教育资源,老师、学生、教材、经验都是教育资源。现在的教育观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和创造生命和价值为目的的事业。具体地说,就是用教育的手段来育人、育爱、育知、育能、育价值、育创造。简言之,就是:教育人、教育爱、教育知、教育能、教育价值、教育创造,完全否定了原来的“蜡烛”精神、“春蚕”精神。因为教师在培养和创造生命和价值的同时自己的生命和价值也在创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指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作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有生命力地教生命”呢?我想到了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讲的两个字——倾听。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