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兵 《收藏界》2010,(7):71-72
紫砂茶叶罐也属于紫砂茶具之列。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紫砂茶叶罐是明代正德以后的,由江苏著名收藏家沙志明所藏。早期紫砂茶叶罐多数砂质颗粒粗大,工艺简单粗糙,又因为无专门烧制紫砂器的龙窑,与缸瓮之类大器物一同烧制,有的沾有缸瓮釉的泪痕。以实用为主,不注重外表的装饰,都是素面素心。到了清代康熙时紫砂业发展迅速,加之珐琅彩传入,出现了印花、刻花、泥绘和加彩挂釉的紫砂器,其中包括紫砂茶叶罐。从传世的紫砂加彩挂釉实物看,以华凤翔加彩挂釉汉方壶为最早。华凤翔是康熙时人,因此加彩挂釉紫砂器应始于清康熙时。加彩挂釉紫砂器一出现,便受到宫廷重视,大量加彩挂釉紫砂器成为贡品入宫供皇亲国戚使用,这就进一步刺激了加彩挂釉紫砂器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彩挂釉紫砂器的出现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紫砂器外销,形成良性循环。对加彩挂釉紫砂器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加彩挂釉紫砂器,失去了紫砂素面素心的原有风格,加之加彩挂釉后紫砂器的透气性不如以前,在清代风行一度后,很快走向枯萎。在紫砂发展过程中,加彩挂釉器始终不占主流位置,但作为紫砂大家族中一员,在紫砂发展历史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今天看来同样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2.
认识紫砂     
一、关于原料: 宜兴紫砂器之所以驰名天下,在于其独特的原料——五色土。宜兴陶土按其颜色、产地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东山甲泥、涧众甲泥、瓦窑甲泥、西山嫩泥、屺山泥、蜀山泥、白泥、黄泥、绿泥、乌泥、红棕泥、紫砂泥。甲泥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种页岩,未经风化,也叫石骨。嫩泥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黏土。白泥、黄泥、绿泥、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炼后,可以单独制造陶器。其他各种陶土均需混合使用,其配合量随制品的种类、性质、形状大小而异。  相似文献   

3.
《收藏界》2010,(10):150-151
宜兴紫砂是一种没有受到地热高温作用的五彩玉石,紫砂矿岩的主要产地在丁蜀镇黄龙山,每一个地段的矿岩颜色各异,紫黄红绿白黑等或二者颜色兼有被称为五色土。由于所舍的化学成分各异,所以每种颜色的泥料在烧制过程中,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气氛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其出现意想不到的色彩变化,被人们命名为紫砂窑变。  相似文献   

4.
程龙伟 《收藏》2012,(5):100-106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故宫旧藏的万历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壶,就是以紫砂为内胎、外罩雕漆的宫廷用品,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此类传世珍品。旧藏中还有一部分明代宜钧制品,以紫砂为内胎,外罩仿钧窑窑变釉。因明代紫砂尚属初创阶段,器表粗糙,为显示宫廷华贵气象,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茗壶都是以紫砂为...  相似文献   

5.
七、嘉庆、道光至同治时期紫砂器特征:嘉、道至清末是宜兴紫砂器昌盛期,同时紫砂器的发展仍处在全盛时代,有众多的高手艺匠、文人骚客参与壶艺制作,逐渐形成一个集雕塑、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的造型设计体系。从此以后,高雅的茗壶给人们带来  相似文献   

6.
改之 《收藏》2012,(9):123-125
从紫砂壶诞生的明代开始,紫砂装饰就已出现。紫砂壶"花货"从壶身到壶嘴的多部位皆有采用仿生原理制作的;"光货"与"筋囊器"则是通过立体线条对紫砂进行装饰,此点现今也成为鉴别与考量一把紫砂器物优劣的标准。除了壶体自身的紫砂装饰外,另有几项技术,于外在对古朴、淡雅的紫砂器进行装饰。  相似文献   

7.
姚悦 《收藏》2009,(10):68-68
一具品质拔俗的紫砂佳器的诞生,首先取决于制壶艺人对紫砂器审美标准的感悟。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能拥有一把美观实用的紫砂壶吃茶就足够了,并无太多的品质讲究。但一把看似普通的实用紫砂器。  相似文献   

8.
程龙伟 《收藏》2012,(9):102-106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故宫旧藏的万历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壶,就是以紫砂为内胎、外罩雕漆的宫廷用品,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此类传世珍品。旧藏中还有一部分明代宜钧制品,以紫砂为内胎,外罩仿钧窑窑变釉。因明代紫砂尚属初创阶段,器表粗糙,为显示宫廷华贵气象,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茗壶都是以紫砂为内胎的雕漆或挂釉制品,尚未见光素无饰的本色紫砂茗壶,故宫收藏的这件明万历时残缺的雕漆提梁壶(图1)已经算是非常素雅的了。还有一件宜钧"祥符铭"茶叶末釉葫芦瓶(图2),也只是用紫砂为内胎。  相似文献   

9.
《收藏》2020,(7)
正明清及至民国时期,宜兴紫砂器一路发展,除了将著名的紫砂壶艺术推向鼎盛外,也生产了许多其他器类,暂称之为"杂器"。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一时期的紫砂杂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品类丰富,形制多样,包括碗、杯、钵、炉、花盆、罐以及文玩用具之笔筒、砚滴、洗等,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展示了古代艺人们不断创新的精神。下面依据窑址考古新资料及现有研究认识水平,对这些紫砂杂器进行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杨长禄 《收藏》2006,(1):95-95
笔者2002年收藏到一只黄梨皮紫砂山水笔筒,从器形、绘画、刻工及沙地质量看,为清代晚期之物。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