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素质教育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是一种充满创新行为的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阻碍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已经成为纵深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为顽固的“堡垒”。因此,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但在减负实践中,也遇到一些急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这里,拟归纳为若干关系问题试作理性的探讨。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减负”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是一种充满创新行为的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阻碍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已经成为纵深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为顽固的“堡垒“.因此,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但在减负实践中,也遇到一些急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这里,拟归纳为若干关系问题试作理性的探讨. ……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 ,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实需要 ,是培养新世纪有用人才的必备条件。减负主要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免去不必要的学习任务。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能更容易、更轻松地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 ,对减负具有更深刻的意义。1 减负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营造素质教育优良环境的有效途径  过重课业负担构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减负是减掉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过重课业负担 ,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摧残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等于降低质量要求,而是通过提高有限时问内的学习效率,努力实现“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6.
减负提质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高分低能等问题而提出的一条有效途径,其含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减负的目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产生的根源及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从理论及实践方面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限制和压抑了其个性生命力的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当前及未来教育提出的发展任务。  相似文献   

9.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认真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二是德育工作;三是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是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五是全面减轻学生过重 课业负担;六是治理教育战线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时代前进的必然。教育部的“减负”号令既出,“减负”活动,举国上下,全面展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设了难得的、盼望已久的契机。 “减负”首先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契机。无可否认,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温床,孕育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个毒瘤,使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