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瑄是我国明代前期朱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在理气关系问题上他对朱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改造,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理学家。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理”、“气”的概念有过一个演变的过程。自宋以后,理、气关系问题实际被看作精神与物质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而成了每个理学家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本文只就其中所包含的心理思想略抒管见。一、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关于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心理思想史上是探讨得很不够的。但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却有独具特色的论述。在《张子正蒙注·动物篇》中,王夫之说:“人者动物,得天之最秀者也,其体愈灵,其用愈广。”人之所以是动物中之最秀而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唯心最  相似文献   

3.
<正>王充(27—约97)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的84篇哲学文集—《论衡》广泛地讨论了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也有许多宝贵的心理学思想。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身心统一观、反对宿命论的人性可变论以及注重效验的认知心理学和学以致用的教育心理学的思想。王充的这些心理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  相似文献   

4.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伟大的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的学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的鼻祖。从世界心理学史来考察,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包括教育心理、普通心理、社会心理等),是世界心理学思想宝库中的一份珍品。但是,历来人们都只重视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其它学术思想的研究,而对他的心理学思想,至今还是一个有待人们以新眼光去探索的问题。曾有不少人认为,心理学完  相似文献   

5.
早在本世纪初人们开始关于心理过程、心理特性、心理状态的科学研究之前很久,无论中国和外国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被称之为“前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在我国,古代的哲学著作和文论著作,更是这种“前科学”的心理学知识的宝库。我国的心理学史研究,对许多重要的哲学古籍中的心理学思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的心理学思想是值得重视的。研究他的心理学思想,对研究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继承古代心理学思想宝贵遗产,以及建设当今心理科学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船山心理学思想中的性习论和知行论作初步的探讨。性习论指“习与性成”这个古代心理学中的传统理论。“习与性成”,据说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话。主要含意是说“习”可以成为“性”,一种“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形成了。用现代语来说,人的心理、个性,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习与性成”一语看似平常,却深含至理。我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曾强调指出:“‘习  相似文献   

7.
刘劭的《人物志》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是完整且丰富的。他不仅提出了“情之理”的心理学概念,而且还阐述了一系列心理学范畴和心理应用方略,在我国古代心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校教育系杨鑫辉同志,从1979年开始跨入新开拓的中国心理学史研究领域,至今已取得一批成果。发表论文十多篇,主要有:《研究中国心理学史刍议》(《心理学报》1983年第3期)、《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心理学报》1984年第2期)、《“学记”心理学思想初探》(《心理学探新》1981年第1期)、《中国古代若干个性理论》(《心理学探新》1984年第4期)、《中国心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心理学思想的最早策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宝藏异常丰富。但是,长期以来这份宝贵的遗产一直未受到充分的珍视与挖掘,以至人们常把心理学视为彻底的“舶来品”。这种“数典忘祖”的局面直至近几年才有所改观,其中,燕国材教授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燕国材教授率先发表了《关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上海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对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心理思想,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的心理现象,如认识、情感和意志等现象,是人们能觉察又熟悉的现象。至于这些现象究竟是什么东西?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在生活实践中又有什么作用?那就涉及人的心理实质的问题,也就是心理学在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存在和思维,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历史上长期以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主要的曾经有过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派心理观。他们猜测不一,争论不休,始终不能正确理解人的心理实质。直到近代科学的发展和辩证唯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美学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美学中那种玄而又玄的哲学思辩精神日渐淡薄,新兴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柱的心理学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在这种“走向科学的美学”倾向影响之下,美学理论也在向心理研究转移,美学家们也都渴望能够打开人类审美心理这个“黑箱”,希望揭示审美心理的奥秘。《审美心理学导引》(以下简称《导引》)就是皮朝纲与钟世伦两位同志在这一方面辛勤耕耘的成果。这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为主要依据,跳出  相似文献   

12.
蒙古国古代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同时也蕴藏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蒙古的古代心理学与教育学思想表现在他们的宗教观、占星术观、书面文学作品、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和传统风俗习惯里等。蒙古国心理学的历史可认为从1921年开始.但在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国的社会、经济、政治、人、物质等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新的社会条件下.蒙古国各社会层面逐渐要求形成新的心理环境和心理学的新兴研究.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不断产生.其中蒙古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注重东方心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心理与心态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是舶来品,它创立于德国,繁荣于美国,影响于全球,所以我国学界中的“心理”有着浓浓的西方人文科学的味道。在这里“心理”是客观而科学的,尽管它曾受到人本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各种心理观的冲击,但总体上还是秉承了元素分析式的本体论传统,重点在于阐述“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心理本身是怎样活动的”等问题,实质还是早期西方思想先哲们对“心是什么”的苦苦思辨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思想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在王安石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里,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他的心理学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改革有密切联系。他的关于人的智愚“非生而不可移”和能力与禀赋关系等方面的观点,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王安石的著述收在《王临川集》里,其中《礼乐论》、《原性》、《性情》、《性说》、《洪范传》、《伤仲永》等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学习策略心理思想十分丰富,从心理学的角度归纳、整理、总结古代学习策略对发扬我国古代学习策略心理思想,丰富现代学习策略研究,促进现代学习者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结合现代学习策略的理论,从一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综述了我国古代学习策略思想,比较了现代学习策略与古代学习策略的异同,指出了古代学习策略中的独特策略,总结了古代学习策略心理思想对现代学习者和心理学研究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兼容并蓄,采众家之长,汲取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美国行为主义华生思想及语言学家萨皮尔的观点.科学概念发展观是维果茨基的重要思想之一,但迄今为止无论心理学界还是教育界对其童年科学概念发展的观点却鲜有涉及和阐述;本文论述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及发展趋势,还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阐述了维果茨基对前人观点的批判及其关于科学概念的观点,在真实概念实验基础上,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对当前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萌芽阶段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著作的重要标志。它丰富了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对人们在各领域科学开展管理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起了直接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关于“大地观念”的思想,是从物质世界自身去寻找大地生成的原因,而不是依赖宗教神话。关于“人地关系”的思想,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和西方哲学的“天人相分”观念。关于某些自然现象的成因,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元气说”“五行说”和“阴阳对立统一说”,西方古代的“原子论”、“对立面的统一与转化”、“事物发展过程论”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习理论与心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活动从根本上说在于促进学习者个体和群体心理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发展。同时,教育家对学习规律的揭示,离不开心理学的发展及其运用。我国古代教育家不仅有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传统学习理论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无论教育家持什么观点,也不论他们意识到没有,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  相似文献   

20.
“五四”精神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受其影响,我国的科学心理学迅速构建和发展起来,并确立了以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发展道路。“五四”精神对我国心理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促进了现代科学心理学在我国的创建与发展,确立了实证心理学和实证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了实证研究的迅速开展。其消极影响主要有:易导致对我国古代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的轻视乃至抛弃,易使人们忽视我国传统文化在心理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导致对我国古代的在当今心理学发展中仍有重要作用的方法或方法论的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