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引言由中国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从1987开始至今,成为世界上考生人数最多的考试。一方面,四六级考试的普及,促进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和改革,调动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某些学校和部分学生盲目追求通过率,忽略了语言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目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共有四种  相似文献   

2.
大学英语三级考试通过率是检验各类专科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正因为如此,如何有效提高大学英语三级考试通过率一直为大家所关注。学校领导、英语教师也为此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笔者所在学校2011级各系学生累计考试通过率相较2010级有普遍提高,取得了可喜成绩。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总结提高三级考试通过率的措施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一开始就与大学英语教学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革,但是社会对其批评和职责也没停止过。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上。2013年8月,教育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颁布新一轮的四六级考试改革样题,从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亮点,但是不足之处仍然很明显,即对于英语口语测试的忽视。因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检验全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综合等级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被众多企业、社会机构所认可,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也对学生未来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新一轮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将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改革当中,大多数院校都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来检验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但经过这几年的考核发现,该测试手段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现状及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试图探讨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以努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徐庆宏  常漪 《教育与职业》2012,(36):120-121
大学英语教材目前主要使用《21世纪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与《大学英语教程》系列教材.两套教材中都强调扩大学生词汇量,完全忽略了应试技巧的学习与训练.经过分析研究,大学四六级英语应试技巧与知识的缺失是学生主要的失分原因.因此,这种重词汇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应试中给学生造成了许多问题.学生四六级考试中失分原因分析表明大学英语教学应补充应试教学,否则将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四六级通过率.  相似文献   

7.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否达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主要是对考生个体英语能力做出评价 ,但同时也折射出各校 ,各省、市及全国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 ,迄今为止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效地促进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其成绩常被用作对学校教育情况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 ,但利用的往往只是累计通过率这一项指标。国家考试委员会认为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只能说明某个学生群体 (班级、年级、学校、省、全国 )的英语水平 ,但不能简单地用累计通过率来评价该群体的大学英…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四六级于2015年起进行了改革,改革之下的四六级更加适应我国对英语的要求,同时也对旧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能更好地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四六级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应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力求能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方向。基于此,文章通过介绍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新题型,分析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翻译教学的改革对策,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反拨效应通常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本文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引发的正面和负面两种不同的反拨效应加以分析,揭示出它们对大学英语教学所带来的影响。此外,本文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今后的改革提出了建议也为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反馈意见。  相似文献   

11.
英语英语四、六级考试自1987年、1989年实行以来,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发展为世界上单科规模最大的考试。但是,这种考试制度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指责。四、六级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2005年2月教育部进行了到目前为止对规模最大的四、六级考试改革,但社会各界对这次改革的看法各异,甚至截然相反。在这种背景下,对这次四、六级考试改革进行探讨,针对改革方案提出了几点质疑,并对如何推动四、六考试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今日中学生》2007,(3):24-24
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个乐队。乐队名为“女子十二乐坊”。乐队成员是13个女孩。这些靓丽女孩的年龄在20-30岁。都出自音乐学院。2001年她们组建了这个乐队。她们的首张专辑名为《奇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The Rat Band     
Wow, there is a rat band (乐队)! John is playing the piano. Tom is playing the cello(大提琴).Jim is playing the guitar.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个乐队。乐队名为“女子十二乐坊”。乐队成员是13个女孩。这些靓丽女孩的年龄在20~30岁,都出自音乐学院。2001年她们组建了这个乐队。她们的首张专辑名为《奇迹》。  相似文献   

15.
论述英语连接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所担负的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98名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统计分析,提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文应试技巧,并阐明这些技巧不仅有助于学生参加各类英语考试的写作测试,同时也对教师的英语写作教学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理论付诸实践》2012,51(3):179-187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rough which to reimagine and revitalize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practices, using the large ensemble paradigm called band as the primary unit of analysis.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band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teacher control and external measures of validation. Critics propose replacing this historic art form with ones that exist outside of school. It is argued in this article that band's crisis of legitimacy can be resolved by refocusing on student welfare and student well-being. Because band is the only indigenous American art form that exists in and has come into fruition through the public school, band directors are bound by a public trust to put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first. Using Dewey's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public schooling in a democracy, a vis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music education is advanced. Band is ideally poised to illustrate what moral education can be.  相似文献   

18.
对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所建立的KU波段卫星宽带数据接收系统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品牌竞争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品牌营销也日渐兴起。品牌营销是以品牌为主导的市场运作方式,即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品牌价值,并同他人交换以获得所欲的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品牌营销存在的误区,分析我国企业成功开展企业营销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影响,我国民间传统礼俗中已经出现了兼有传统吹打乐班与西洋铜管乐队的现象。历史悠久的传统是否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被打破,传统乐班的地位是否渐被取代,传统礼俗文化是否会由此改变?在对客家地区三个兼有中西乐班的礼俗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中发现,传统吹打乐班依然是礼俗的主角,铜管乐队仅作为仪式配角。铜管乐队的加入没有改变传统乐班的主体地位,却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礼俗仪节,为传统礼俗锦上添花。作为礼俗中新兴元素——铜管乐队的加入体现的是中国文化所具有强大的包容与吸纳能力,这也是中华文化得以历久弥新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