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华小伙杜剑平成为北京残奥会最亮明星》是发在2008年9月19日《金华日报》上的一篇通讯,这篇通讯在全国各大媒体中率先报道了金华小伙杜剑平是中国运动员中获得残奥会金牌数和奖牌数第一这一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2.
在2005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山东《烟台日报》刊登我采写的《逃离“采石场”》通讯喜获通讯类一等奖。这篇通讯缘何能够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我的体会是这篇报道是舆论监督稿件中曝光事件、关注问题解决较为成功的一例。  相似文献   

3.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讯能获得这三个有分量的奖项,说明它既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同。回想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我认为它的成功之处主…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0月11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揭晓。经网友投票,河南鹤壁市市民邢二朋、吕俊峰因见义勇为之举,从618名入围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登该榜。此次评选全国一共选出103人,鹤壁一下就占了两席。近年来,河南《鹤壁日报》坚持弘扬主旋律,把触角更多地伸向基层,注重发现和挖掘全市各个领域的先进典型人物,先后推出了"十大忠诚卫士"李飞、全国拥军模范靳月英等十多个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5.
《玉林日报》2002年9月30日刊登的通讯《水稻始祖现身:几多惊喜几多愁》,继获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后,又被评为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这是《玉林日报》首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于一家地市报而言实属不易。而这篇通讯发表后所带来的巨大新闻效应更是令人始料不及。  相似文献   

6.
1995年10月14日,《济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通讯《交警之魂——记市公安局副局长兼市交警支队队长李长水》(以下简称《交警之魂》);15日头版发表制以通栏标题的长篇通讯《阳光下最光彩的人——济南“交警效应”透析》(以下简称《阳光》。这标志着《济南日报》对“交警现象”的报道形成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两篇报道见报之日,正值全国公安系统学习济南交警先进经验现场会召开前夕,对宣传济南交警的先进经验和动人事迹,对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广大读者热情称赞报道搞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新闻     
新闻单位合力宣传孔繁森 4月上旬以来,我国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宣传原中共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西藏日报记者、大众日报记者合写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篇通讯新华社播发后,全国各地报纸普遍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新华社接着连续播发几十篇消息、通讯。报道孔繁森事迹和各地开展学习孔繁森活动。人民日报4月上半月连续发表社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和5篇评论员文章《今天仍有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第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里,我采写的通讯《各族人民为他“送行”》在《新疆日报》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自治区卫生厅特向全疆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学习杜东亚同志的高尚医德、良好医风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篇《通讯》已先后获得1990年度《新疆日报》民族团结报道一等奖、同年《新疆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新疆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8省区民族地区报道好新闻一等奖。不少同志问我这篇采写报道的经验,我说除了新闻事实典型等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讲,主要是激情,是激情使我产生了强烈的采写冲动,是激情激励我一定要把它写成佳作。新闻作品首先要有素材,有“原料”,但又不是一大堆材料的简单组合,它要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材料、观点和情感的有机结合。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情感、激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我所说的“激情”,  相似文献   

9.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笔者采写的反映安阳市重点工程建设的通讯《见证安阳速度和安阳效益》,刊发在2010年7月5日《安阳日报》头版头条。次日,《安阳日报》又刊发了评论《路通不剪彩显示更精彩》。文章见报后,安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了好评,这篇通讯在当年安阳市委、市政府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12.
《寻找图书馆》,是一篇有特色的通讯。主题新,开掘深,写法富于创造。发表在1988年12月28日《新疆日报》“文化与社会”专版。见报当时就引起了广泛注意,编辑部内部评为二等好稿(当时进入二等的好稿是极少的)。去年参加自治区和全国好新闻评选,获自治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这篇报道的事实很简单:新疆决定停建缓建20个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建设项目,自治区图书馆工程就在停缓之列。对此,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话表示迷惑、不满和指责。过去对这种情况的处理,一般是把读者意见转给有关单位了事。即使派记者采访,按通常的作法,也只消去找有关单位,请他们谈谈意见,报道时或者作出解释,或者提出批评建  相似文献   

13.
龙全忠 《新闻三昧》2005,(10):14-15
今年6月30日,“河北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占用近一个半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曹妃甸——中国未来的鹿特丹》不久,北京《中国工商杂志》、《市场信息报》、“唐山经济》、《唐山劳动日报》等媒体相继转发,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一篇普通的通讯稿,为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回顾和总结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我认为“尊从读者,寻求突破”是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4.
光阴荏苒,到报社任记者、编辑转瞬已10年。虽说发表过千余篇稿件,编辑过不少版面,但获国家、省、市新闻奖的也就区区20个,令自己满意的就更少。翻阅几遍过去发表过的东西,感到《“不满意”的也领牌》这篇通讯还算是比较好的一篇。这篇通讯在第五届福建省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决定一等奖时,评委们已近全票赞成。我所在的《三明日报》历来没有文字新闻送评过中国新闻奖,此文至今仍是《三明日报》文字新闻所获的最高奖。回首采写这篇文章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1998年9月11日,我接通知参加当天下午在市公安局会议厅召开的“满意和不满意派出所”评选…  相似文献   

15.
在1995年度河北省新闻奖评选中,由《邯郸日报》推荐的述评性通讯《深入推广邯钢经验述评》系列报道(共9篇),荣获特等奖,受到参评专家的一致好评。 这组述评性通讯之所以能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个重要原因是选题具有重要性、时新性、可议性和广泛性。选题,对于述评性通讯来说尤为重要,是述评性通讯成败的关键。抓选题,就是抓题材和抓问题。这组述评性通讯的作者精心地抓报道的选题。可以说,他们在这组报道中抓住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社会舆论的热点、经济生活中的难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也能写大文章──从三篇报道刘章华的长通讯引起的联想蓬溪县委报道组蒋先平在今年上半年五个月时间里,《四川日报》连续三次发表长篇通讯,报道刘章华的事迹。第一篇是2月12日一版右下角由川报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一个农民党员的合格答卷”;第二篇发表于6月...  相似文献   

17.
1995年5月5日至6月14日,我受报社派遣,来到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在《新疆日报》的大力支持下,纵横天山南北,行程14000多公里,寻访了100多名武汉籍及部分来自湖北各地进疆的支边人员,在《长江日报·长江周末》和《新疆日报》先后刊发了相同内容的一组报道,这5篇人物通讯在武汉和新疆产生较大反响,许多支边人员在武汉的亲友和已经返汉的支边人员纷纷写信和打电话到编辑部,称记者所写正是他们之所愿,使他们再度光荣;而不计其数的在疆支边人员则奔走相告:《长江日报》和《新疆日报》宣传我们在新疆的武汉老乡了,我们没有被遗忘。  相似文献   

18.
你喜爱镂刻精细、结构奇巧的手工艺品吗?读去年11月18日《徐州日报》上的《祖国宽恕了他》,就象观赏一件玲珑剔透的手工艺品,很耐人寻味。《祖国宽恕了他》这篇通讯,一改过去那种平面报道的模式,采用多侧面、立体型的新形式,在报道阎大林贪污、犯罪的同时,更以饱含热情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他身在异国、迷途知返、向往祖国的感情。细读全文,使人深深地感到作者所报道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人物。通讯对阎大林思想变化的描写很细致,也很生  相似文献   

19.
邵薇  张梦 《军事记者》2012,(6):54-54
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获奖名单里,《中纪委文件刚下发景德镇市邮政局仍顶风违纪》这个标题有些“扎眼”:直白的批评式语态,明白无误地标示着报道的舆论监督属性。这篇发表于2010年7月7日《江西日报》的通讯,是一等奖作品中为数稀少的“非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园地     
煤矿女工成为“土记者” 鹤壁煤业集团公司六矿锅炉房女工薛凤英,人到中年又拿起了久违的笔。一年多来,她笔耕不辍,先后在《鹤壁矿工报》、《鹤壁日报》、《中国矿工报》等新闻媒体发稿70余篇,被矿领导和女工姐妹们亲切地称为“咱的记者”。 1982年,薛凤英接父亲的班来到了矿山。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悄悄喜爱上了新闻写作。一开始她写不好,投出的稿子如石沉大海,但她并不灰心,一如既往地写。每天下班后,她躲在屋里看呀、写呀,晚上还要跑到电脑学习班练习打字。 1998年7月6日是薛凤英最开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