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老李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2.
老李     
老李 《出版参考》2005,(9):12-12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翻阅老作家欧阳文彬先生的文集(上海三联版),引起很多联想,内心颇不平静。这套五卷本文集问世已一年余,刚出书时我大致翻过一遍,这次看的主要是评论卷和散文卷。将书中所写和当下略作对比,联想就很具体了。比如,散文卷中有一篇是写徐调孚的。现在一般读者知道徐调孚,大都因为看过他译的《木偶奇遇记》。欧阳写徐调孚用的都是第一手材料,许多细节让人非常感动。欧阳抗战以后到上海,进了开明书店推广科,这就如同现在的广告发行部。徐调孚是科长,她是科员,一共两个人。徐让她为新书写内容提要,那是广告性的文字,应该不难,欧阳拿起来就写,"引人入胜""文笔优美"之类,都写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经常到各地视察,并同各界人士举行联欢晚会,他始终在人民群众之中。但由于他本人不主张新闻界对他作过多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他这些同人民群众同欢乐的情景极少报道,所以只给参加者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1958年1月24日晚.他曾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同5000多人联欢,就是一例。当时我作为《广州日报》记者曾有幸参加和采访,同其他文字记者写了特写,摄影记者拍了照片.由于陶铸办公室在我们送审稿上批示:“退回,不拟刊出。”所以,消.息、特写和照片都没有发表。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这次晚会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了!我曾怒起这篇日记.但由于日记本和手稿都是包扎堆藏起来,又忙于工作,无暇寻找。一日,为寻找材料写回忆文章,偶然又发现这篇东西。这篇日记经历了我从广州调到北京新华社的搬迁,特$.l是遭受了“文革”抄家的“洗礼”,还能保存下来,真是喜出望外。适逢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把这篇日记加以整理,拿出来发表.作为一个记者对毛主席的缅怀。  相似文献   

5.
我们写肖坤友,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中央、省级等60多家报刊(台),近千次留下他的名字,而且是他以特别的技巧和表达方式能让每一篇稿子,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撞击编辑和读者的心。打开肖坤友的4本见报剪贴本,令我们大吃一惊:这个一直战斗在基层的新闻干事,不仅篇数惊人,而且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学座落在西南边陲重镇南宁市,与我所生活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小县城,相距千里之遥;秦似同志为一代著名学者、教授、作家,我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中学的普通教员,二者素昧平生,关于他老人家的怀念文字,怎么会轮到我来写呢? 《语文园地》花开一枝以后,我有幸被录用了几篇幼稚的文字;对于一个学习写作者,这似乎比什么都更能鼓舞他的写作热情。课务忙得喘不气来也好,稿子得匍伏在五斗橱上誊抄也好,为了报答这家杂志的知遇之恩,我于1981年上半年一口气又写了三篇稿子寄去。  相似文献   

7.
感人赖情真     
每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总不免回肠荡气,深受感动。于是我就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韩愈的这篇祭文特别感人?韩愈一生写了不少祭文和墓志碑铭之类的文字,可是他写的墓志铭,特别是应酬式的墓志碑铭,都不如祭文写得有感情;而在二十几篇祭文之中,又以《祭十二郎文》最为沉痛真挚,被后人举为悼念文章的千古绝调,这又是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8.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9.
20年前,因为一种近乎于痴狂的文字情结,踏上了这条被人们谓之“爬格”的漫漫路途。乍开始学着写东西的时候,一篇篇习作泥牛人海所带来的焦虑和苦痛,以及周围人的冷嘲热讽,曾使我一度动摇,而心中对文字那份痴狂的爱恋,促使我坚持了下来。  相似文献   

10.
想给你写点儿东西,几欲拾笔又屡屡难以下手。因为每每有这个念头,心便痛着,如石压着,如刀割着,数月过去,这文字债实在不能再欠下去了。往事如潮,往事如烟。2002年1月9日18时30分,南京军区航务军代处政治部的唐荣刚干事从上海打来电话告诉我,你已于当日14时30分驾鹤西去。闻此噩耗,我的心咯噔一下被推入了万丈深渊,脑海中一片空白,随后是一阵揪心的绞痛,从那一刻起,这痛楚便开始莫名地伴我,思绪纷乱如麻,思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了。如是,不仅仅因为你年轻,不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好战友、好兄弟,不仅仅因为你是我几乎无话不说的…  相似文献   

11.
论文与文法     
写论文须讲究文法,这似乎不成问题。有位相识拿来一篇科技论文,叫我在文字上帮他润色,在语法运用上把把关。我说:“您是大学生,我这个大专还是自学考试的,这不是让我班门弄斧么?”他说:“我们搞理的不象你们搞文的,不太讲究文辞。”推却不掉,我看了,其中语法毛病或表达不清的地方,多得出乎意料。这倒引起我想发一番感慨了。  相似文献   

12.
1991年的岁末,一生在新疆新闻战线上辛勤耕耘的老同志王思华与世长辞。作为几十年共同战斗的老同事、知音和挚友,我感到十分悲痛。王思华同志是早期进疆的大学生。50年代初,我在《新疆日报》编副刊,收到他写的一篇反映土改的短小说《我的毛驴回来了》,取材别致,文字清新,读后韵味无穷,因而在发表的同时,便写了一篇评介文,此事至今记忆犹新。后来他调到报社编副刊,我们的交往就更多了。几十年我们都走着坎坷的路,并且荣辱、悲欢又不期而遇。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坦诚相待,彼此理解。王思华同志有两个雅号:“智多星”和“老乔”。他勤奋好学,  相似文献   

13.
在案头放着一本老朋友新作《烛光曲》,写的是陕南贫困山区的50位小学教师的故事。看了实在令人肃然起敬。不仅仅是这些土生土长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们的精神火花感人,更令人钦佩的是,我这位老朋友是在花甲之后.自费跋山涉水采写的精华之作。我这位老朋友大名鱼安治,笔名鱼雁。是我十几年前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做记者时结识的。因为我多次到陕南秦岭山区的商洛地区采访,他当时是地委宣传部的新闻报道组负责人,每次都是他陪我一起上山下乡采访。于是.我们成为莫逆之交。我离开陕西之后,虽然再未能有缘相见,还是几乎每年都有联系.互相…  相似文献   

14.
■有益的鼓励自 1 958年贾祖璋先生从中国青年出版社调到科学普及出版社以后 ,2 0多年里 ,我一直在王幼于先生的指导下做编辑工作 ,他给我的教益也很多 ,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们从 1 951年起就在同一个编辑室工作。贾先生调走以后 ,他任我们编辑室主任兼副总编辑。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对人对己都非常严格的人 ,不轻易说赞扬的话。有一回看了一篇我的作品 ,他说“这一篇写得不错”。因为这话十分难得 ,所以尽管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 ,却还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那是 1 957年的事儿 ,当时正是“大跃进”的前夕 ,从党中央传下来一个精神 ,要提倡…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我们的记者都似乎讨厌各式各样的新闻发布会,因为这类会议大抵千篇一律,没啥好记;但我们的记者似乎又都乐于出席这讨厌的新闻发布会,这里也自有缘由,不待多说。讨厌归讨厌,但只要是去了会议,总要有文字见报交差——当然不仅仅是向编辑部向上司交差,还有一个向会议方面交差的问题,这也同样是不待多说的。于是便开始琢磨什么“会议消息的写法”,也真有写得好一些  相似文献   

16.
朱永刚书序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9,17(5):108-108
这篇序言是应杨德炎先生要求写的.而他让我写这篇序的起因,可能是十年前我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化的商务>,副题是王云五专题研究,交给了由其主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认为由我来写这个序"最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7.
我为文的生涯中,曾经与"文字狱"擦肩而过.这倒不是我写了什么反动文字,而是我讲了真话,敲到了个别高官的痛处,被度量狭小之人利用. 1985年4月,我写了篇题为<白辛苦>的杂谈,批评了"有位省级负责同志"下乡视察时,"让下边牵着鼻子走","并未了解到实情",被人们称为"白辛苦"."因为早在他下去前,有关人员就打了招呼,下面的同志做了精细的安排:看什么地方,住在哪里,汇报啥内容,谁汇报,甚至走哪条道,都定好了."此文发表在198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这是我的文章头一回上<人民日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8.
记者都希望读者把自己的作品读完。简练、准确、朴素、通俗的文字比冗赘,含糊、花哨,深奥的文字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后者不但浪费笔墨,而且浪费读者的时间。本文将分析一些实例,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引用这些实例时,我删去了作者的姓名,因为这不是针对个人的。简练(上) 直接了当和避免重复能使文字精练。“他露出了笑容”比“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少用两个字。如果只写“他笑了”,还可以节省三个字。  相似文献   

19.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有一位从事校对工作的——《陕西日报》刘彦明,他曾于1996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十佳校对”。因为笔者也是搞校对工作的,自然希望向他学习,不由到处查阅检索他的文章和事迹。 很快找到一篇刘彦明写的论文《规范使用语言文字》(《陕西日报》1998年11月10日),但读着读着,一行这样的文字跳入我的眼帘: 一些数字,多一个“0”少一个“0”,小数点放错,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