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改进会议报道,我的一孔之见是:一是少写会议程序性的东西,多从新闻特点上去考虑;深入会议捕捉新闻,跳出会议采写报道。二是尊重会议主持者的意见,又不受其左右或约束;要面向读者,寻找接近读者的角度,考虑读者的兴趣,把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真新闻”挖掘出来,把读者欲知而又不知的新精神、新事物、新经验直接  相似文献   

2.
谈会海抓鱼     
“按照领导讲话写消息,根据发言材料改典型”这是会议报道多年来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老问题。如何改进报道?请看:按照新闻最基本的本质规定性一月言息的要求,会议报道同一般新闻报道一样,应最大限度地增加信息量,尽可能多地回答受众欲知而不知、求之而未得、想干而无方的问  相似文献   

3.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给新闻下过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此语讲得很好,很到位。生活中每天有那么多事实发生,哪些事实可构成新闻,从读者心理来说,当然是那些读者欲知、未知而应知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常惊异于舞台上的魔术,上下翻飞,眼花缭乱,外行人绝看不出门道,而探究其中秘密的欲望却愈来愈强烈。有懂行的人教育说,看穿魔术需要一个观察角度,这个角度就在魔术师的背后。新闻是易碎的,在瞬间新闻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永恒在把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事件报道出来,这是做记者的当然责任。走到新闻背后,在新闻的速死中发现永恒,以新闻的短暂生命挑战恒久,做有穿透力的记者,也是很多新闻从业人员的夙愿。练就“第三只眼”新闻像个调皮的孩子,喜欢披上各种炫彩的衣服迷惑人们。而它本身,却不是人们眼中“平面”出来的影像,实际上“三维”中新…  相似文献   

5.
有的学者从心理上探讨新闻的起源时,认为“由欲知道的欲望才生读者,由欲使人知道才生新闻纸,由欲被人知道才生新闻广告。”有人说:“新闻之所以发生,实缘于‘新闻欲’。……所谓新闻欲,乃由‘欲知道’、‘欲使人知道’及‘欲被人知道’三个心理作用而发生了新闻欲。”还有人  相似文献   

6.
“五种新闻不报道”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是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 作为同一个标准,也是地方政府和党委对自身的约束。不过,这些限制,是否符合新闻规律?而且,是否真的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呢? 第一,先来看什么是新闻。国内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有的说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国外有人说“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间距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大众”。可见,新闻这一概念的内在要求就是向广大公众迅速传播事实。而衡量一件事实是否值得报道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搞”新闻     
陆高峰 《声屏世界》2010,(10):68-68
近来常看电视新闻.不知怎么联想起这个“搞”字。按说新闻是很严肃的,事关国计民生.可是看了某些新闻,着实觉得是“搞”出来的.而不是用严谨的态度制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采集到报道所需要的新闻素材.怎样才能把这些素材从采访对象的口中“挖”出来,这既是一种本事,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尝试或多做一些努力呢?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02,(4)
《大众商务》是一份以传播商务知识、经验为宗旨的综合月刊,虽然创刊不久,但已显露出一些个性,这里略举二、三:读者定位上的大众性。《大众商务》是办给谁看的?当然是大众商务者。而该刊却是把大众的“大”,锁定在“小”字上,即以中小企业主、个体经营者、小生意人、小创业者和欲想经商者为主要受众,体现《大众商务》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信息     
新闻界通常都把报纸上带电头的新闻作品叫作“消息”。这是很确切的。读者从这种形式的作品中,主要是想得到新消息,从而受教益。不过,现在有些“本报讯”、“××社电(或讯)”,号称消息,却不能给人提供什么新消息。说“新闻不象新闻”,指的就是这个吧? 目前“信息”一词很盛行。经济、科技界不消说,各行各业都叫得很响了。新闻界也有的同志提出:要用“信息”的观点来认识和鉴别新闻。这样做,对原有的那个高度概括的新闻定义,也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因为不少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报道了,但其中信息量很少,满足不了读者对消息的要求。眼下人们对会议新闻的意见最多,也最大,都主张“大大压缩”。实际上,大家讨厌的不是“会议新闻”,讨厌的是这种新闻中多的是“官样文章”,少的是新情况、新观点、新问题:总之,是缺乏读者欲知和应知的信息。经济新闻对广大读者来说,本来应该是最富有吸引力和“接近性”的,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可是,直到  相似文献   

12.
张筠 《传媒观察》2013,(2):11-12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相比陆定一1943年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提出的“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可能更适合报纸等传统媒体。《平凡人不平凡事》是扬子晚报的一个草根专栏,中宣部曾为此专栏专门发表新闻阅评称:“专栏里描述的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发掘的是我们身边伟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3.
从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看媒体的分众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集约、由宽泛到专业的过程,新闻传媒行业作为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一个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走上市场细分的道路。随着大众文化成为文化主流,进而由大众化走向小众化、分众化,媒体在受众需求和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正在实现从信息发布者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向转变。本文试图从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媒体分众化的成因。一、处于主导地位的传者通过细分市场和自我定位来影响受众从本质上讲,新闻传播过程是一个功利性过程,解决的是知与不知、欲被人知与欲知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传者…  相似文献   

14.
做编辑断断续续七八年,前后算来品评推荐佳作大致也有个百十篇,一向乐此不疲。可某一天写着写着突然从心底里冒出不可扼止的倦意,觉得此道无聊至极——新闻写出来是让人看、让大家品的,见仁见智理所当然,你一个人在那里挖空心思于字里行间搜罗“美妙”种种算什么?好的你不说别人看着也明明白白,不美妙的哪怕附会上千百种美妙还是白搭,难道在欣赏新闻上还要来个“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5.
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实践中,无一不与大脑和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发生紧密的“联系”,尤其是视与听的感官功能的“表现”尤为突出和重要,正因为有了记者身临其境的“耳闻目睹”和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有栩栩如生、感人肺腑的新闻篇章。 然而,众多“视来”的与“闻进”的,未必都是事实,是事实又未必是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也未必是重要而又感人的新闻事实。那么,在新近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受众未知、欲知而应知的事件中,怎样才能真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17.
陈妺 《记者摇篮》2014,(10):21-22
作为一名媒体人,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新闻,但是我们当中大部分的人只是为了新闻而新闻,很少静下心来研究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才是成功的。范长江曾经对新闻做出了一个定义: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所谓的广大群众正是我们所谓的受众。而所谓的受众在我们媒体人眼中正是传播活动的土壤,想要结出好的果实,必须给它上好的化肥,好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闻界》2001,(2)
本刊与上海《新闻记者》,一在长江头,一住长江尾。当入世之际,我们两家杂志联合召开了“新闻创新:迎接WTO的挑战”研讨会。这次会议很荣幸地邀请到我国新闻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领导、专家,欲知他们在会上的崇论宏议,读者请看本刊记者董天策《新闻创新:迎接WTO挑战的必由之路》中的披露。新闻媒体投融资体制创新,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媒体经营管理的要求,也是现在应对WTO挑战的需要。如何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孙旭培、魏永征的文章可供研究。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讨论,时间既长,分歧也很大。继“本质真实”之后又有同志提出“宏观真实”的看…  相似文献   

19.
写出读者“欲知的”有的同志认为,会议新闻所以不受读者欢迎,是因为这种新闻中除了“强调指出”就是“强调说”,即大段地引用报告的内容。应当看到,会议新闻中的“说”也是一种事实,而且常常是重要事实。因为许多会议都涉及党和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问题是记者要对这些“说”进行选择,不能笼而统之地“一锅端”,那样常常把重要的新闻事实埋没在大量无关紧要的文字中,读者因时间和眼力所限,自然不愿或不能去“沙里淘金”,挑选自己“欲知的”,所以不愿看这样的会议  相似文献   

20.
李占江 《青年记者》2010,(11):42-42
大众日报的每个年轻记者都是优中选优选出来的,每个人都很出色。获得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我第一感觉是很有压力,因为觉得自己的作品离这个奖项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