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加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主线,实施"三业"教育系统工程,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受不良社会风气侵蚀、政策调节力度弱化,个人认知非理性、学校教育封闭性和片面性、就业评估导向干扰因素影响,为此,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促进就业思想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有效结合;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四元"意识;排除干扰,净化思想教育和就业环境;全程教育,确立阶段教育重点;突出素质,发展学生职业特色能力;全员参与,创新就业思想教育理念;规范就业市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张佳 《中国培训》2014,(5):2015-2016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语文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课,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市场需求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素质,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将提升就业竞争力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实现学生求职能力的提升和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长,以此推动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贵州大学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真正做到以能力取胜,实现就业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全校师生满腔热情、高度负责,优质高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0...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本文依据"双创"教育模式理论,在教育内容、形式、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探索;引导高校实施自主、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努力探索新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逐步增强同时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很大挑战.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领悟"以人为本"的含义,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促使高职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峻的就业形势折射出高职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实际动手能力;推行"双证书"制,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从而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英国通过将就业能力融入教学课程、强化基于工作的学习、开展创业教育等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我国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不仅包括与应聘职位相对应的专业知识,而且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性格、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等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软实力",即"非专业素质"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影响到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甚至对于就业结构、就业适应力、就业二次流动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重视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某省部共建师范大学近年硕士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针对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提出突出师范专业特色以加强教师能力培养、拓宽就业实践渠道以增强职业体验、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聚焦学生能力发展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等提高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调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对于研究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指标。通过调查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从而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当前培养和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包括培育其非认知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引导和教育,形成正确的择业心态,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产学结合水平,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等。  相似文献   

12.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用人单位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社会用人单位更注重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作为评价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大学生职场素质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等因素。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职场素质的相应对策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重塑大学生成才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建终身职业培训与能力开发的良好制度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3.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用人单位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社会用人单位更注重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作为评价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大学生职场素质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等因素。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职场素质的相应对策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重塑大学生成才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建终身职业培训与能力开发的良好制度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与普通本科毕业生有所区别,应具有特殊的素质要求。企业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就业需求情况对于研究和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特殊素质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这就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特有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就业能力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是否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高职教育存在生态定位模糊、教育生态结构失衡、教育生态链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效能低下。因此,高职教育需要重树职业教育生态价值观念、调整毕业生就业生态位宽度、完善就业能力培养的生态链机制,以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生态效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工科学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工学院毕业生存在职业目标不清晰;就业期望偏高;专业技能储备不足,学生实践能力缺乏;学生综合素质锻炼欠缺等就业能力不足是其问题所在。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探索以大一为探索期——职业准备教育,大二为定向期——职业选择教育,大三为准备期——职业熟悉教育,大四为冲刺期——职业行动教育的教育模式,突显全程化职业规划和系统化就业指导,重视学生在提升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可持续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积极为学生搭建就业能力开发平台。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生产、经营管理、各项服务第一线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的人才素质培养是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研究高职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构成,有利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综合素质,开展行之有效的选择职业、应聘职业、从事职业的指导,加强高职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开发职业环境,为学生提供职业锻炼的平台,能有效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双证书"为契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启动校园创业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重视毕业实习,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通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等途径提高理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探讨了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通过研究旨在为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