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朱熹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涉及面极为广泛,但朱熹对佛教的理解具有肤浅性、对佛教的评价具有片面性等特点;朱熹对佛教的理解和评价之所以表现出肤浅性和片面性,在于朱熹以常识而不是以宗教的角度来理解佛教,在于朱熹以儒学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佛教。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儒士群体中,朱熹无疑是最具有佛教知识的一位。朱熹对佛教常识的认知,包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佛教基本概念和命题、佛教内容和特征、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关系等等。朱熹对佛教常识的认知也存在误读之处,值得当今学佛、研佛认真体会,以建立健康且科学的佛教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3.
朱熹是程朱学派最杰出的一个代表,他在与佛教接触的过程中,受佛家思想影响,又弃佛归儒,以儒为宗,批判佛教的教旨教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朱熹的题诗为切入角度,考察朱熹与佛教之关系历时性的变化。从对朱熹不同时期题诗的分析可以看出:朱熹一生始终与寺院及热衷佛老的人相关联,朱熹的儒家性格与气质决定了他不甘心做一个超世隐居的晦士,因而也永远不可能达到禅师逸士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他一生都在这混沌的世间寻求一个平衡,儒的入世与佛的出世。  相似文献   

5.
从“对杂于佛教情形之分辨”、“对理解佛教情状之完善”、“对争辩佛、儒异同观点之总结”、“对宋儒取胜佛教策略的提升”4个方面,展示了朱熹对宋儒关于佛教、佛教与儒学关系的认识和主张检讨之情形;认为朱熹在这些方面既有所继承,亦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6.
对朱熹教育思想的探讨应当重视外缘研究.朱熹的心路一直徘徊于入仕从政和退隐从教之间,二者形成一个巨大张力,极大影响到朱熹的教育观念.入仕从政是儒者定位、士大夫身份和时代背景所赋予朱熹的首要使命;以道进退、学政分离、育才化俗则是退隐从教的不得已;"格君心之非"、教育立国、"庆元党禁"充分证明朱熹教育思想的强烈政治诉求,在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出入徘徊构成朱熹教育思想的底色.  相似文献   

7.
试论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徽州是朱熹的祖籍地,也是其开展理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中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他采取了面授讲学、书信指导、召入门下等多种培养方式和途径。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倡导了徽州学者研习理学的风气,二是培养了一批徽州籍的理学家,三是确立了朱子学在徽州600多年的学术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朱熹与浙江书院的交往,认为朱熹讲学促进了浙江书院的发展,分析了朱熹频繁出入书院,积极讲学于浙江各地的原因,以及朱熹如何利用书院达到他的政治理想,最后,探讨了朱熹留下的遗迹对书院发展的影响和朱熹对书院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其教育思想对于南宋以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朱熹以“明人伦”作为教育目标,期望通过明人伦,改变当时“风俗日蔽,人才日衰”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朱熹高度重视道德教育,他是中国教育史上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第一人。朱熹把人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并就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朱熹的读书六法,分别阐述了读书的不同方面,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0.
朱熹理学及其教育思想对徽州教育的影响广泛和深刻,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徽州书院的勃兴和发展缘于朱子学在徽州的传播发展;徽州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以朱子为宗;徽州教育的书院讲会制度与朱熹关系密切;徽州教育的课程与教材设置一本朱熹的学术和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初读朱熹     
综述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阐述朱熹的教育思想,考证朱熹为官清廉的历史事实。文章认为,朱熹在抗金派与投降派的矛盾、理学与反理学的矛盾、清正为民与腐败集团的矛盾这三大矛盾中从事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并成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思想家,重视教育、躬行不懈、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的教育家,具有民本思想的爱国廉政的好官。研究朱熹,进行批判继承、合理扬弃,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积极影响刀波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以下简称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影响与其对傣族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有显著的不同,这...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切己体察”与“个性化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他汲取孔孟、二程等前人教育的思想精粹并融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思后形成的理论结晶。今天,我们从新时代的视角来审视朱熹的语文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其中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主张和理论迄今仍对现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朱熹理学在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道家的心性修养内容,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丰富了我国固有的经学。朱子一生孜孜不倦,从事《四书》的讲授和注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化遗产。朱子理学深密精微,成为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遵从孟子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倾毕生心力从事教育事业,提出了读书穷理、循序致精、居敬持志等教育理念与治学之道。重温朱熹的教育理念,以古鉴今,对清除教育腐败现象,克服急功近利的虚浮心理,构建高校清明和谐的治学风气,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问渊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继承儒家传统的治国安邦思想,形成了以正君心、行仁政、倡德治、崇教化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论体系。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对朱熹倍加推崇,以朱熹的治国理论为立国纲领和指南,为清朝统治出现持续百余年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康乾盛世”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朱熹治国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朱熹与中国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与中国书院李才栋朱熹(1130─1200)是我国近古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与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后人往往把白鹿薪传当作朱子学脉的同义语,1982年檀香山国际朱子会议期间,冯友兰先生纪庆诗就是这样吟唱的。...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朱熹以“明五伦”为道德教育目的,将道德教育分为儿童、小学、大学阶段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知行合一的践履法、教师的指导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和强调“博学”、“忠恕”、“内省”的道德修养法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有不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四子存在传承关系,《近思录》辑录的四子语录,也体现出朱熹的部分教育理念。朱熹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时人青睐,所以《近思录》也就借助于朱熹教育思想的传播而得以传播。这也是《近思录》在后世持久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佛教有了较大发展,僧侣人数、道场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并出现了本土佛教五大法派。日本佛教各大本山在台致力于布道传教,并兴办教育事业以协助传教。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僧伽教育养成事业主要是通过创办佛教中学、讲习会、佛学院等方式实现,此外,台籍僧侣到大陆海外留学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此一时期,更出现了专门的佛教女众教育,对台湾佛教在战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