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恒芳  陈芳  朱海雁 《教师》2023,(4):12-14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农耕文化在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小学优秀农耕文化教育呈现式微倾向。小学优秀农耕文化教育存在教学内容受限、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亟需社会和学校给予重视并付出实质性行动。文章对新时代小学优秀农耕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困境进行分析,从农耕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学校社团、融入社会实践和丰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评价方式五方面探讨小学优秀农耕文化教育的策略,以期让优秀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儒家“行夏时”、“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的重农思想,对白族农耕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儒家反对“竭泽而渔”的主张对白族农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白族特有的农耕方式、儒家思想和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白族农耕文化得以形成和巩固。透过白族农耕文化与儒家重农思想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重农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农耕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包括汉字在内的其他中华文化的出现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据考证,甲骨文出现的时候,中国的农耕文化已经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农耕文化给汉字形体的演变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米雨 《文教资料》2014,(28):55-56
作者简述了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分析了特有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下中国传统社会中“农耕文化”产生的条件及必然性。并结合遂宁悠久发展的农耕文化,分析了遂宁农耕文化对社会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今时代中依然得到广泛作用,从建筑设计到日常的小物件,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子。所以本文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阐述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必然联系,对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静 《文教资料》2011,(26):66-67
建筑设计中渗透着艺术文化,艺术文化在建筑的发展变革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时代的设计师将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文化渗透于建筑设计之中,使不同时期的艺术文化通过建筑传承下来。因此,建筑也就成为反映历史、反映社会、反映文化的有效载体,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艺术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也就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发展建筑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汉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理论大都源于农耕文化。而我国古典园林也是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古典园林多为文人、士大夫自己设计建造,同时自己又在其中欣赏和生活,基本都属于"庭园",这些都反映出在农耕文化影响下主人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笔者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审视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取得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该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努力突破农耕文明优越论和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对游牧文化的诸多问题作出了更客观、更公允的认识。同时,该书也体现了作者在学习借鉴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耕健身文化源于原生态的生产劳动,是农耕与健身结合产生的独特文化形态,具有悠久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精神、教育的独特价值。农耕健身文化在当代价值上对推进优秀文化继承,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在不断西化、国际化而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发掘、总结、研究传统农耕文化,坚持走继承、发展、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宋积良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3):53-55,84
从贵州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物品中可以发现,早在我国汉代时,贵州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并不亚于中原地区。究其原因,汉代汉族农耕文化对促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族农耕文化对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有力地推动着贵州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贵州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物品中可以发现,早在我国汉代时,贵州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并不亚于中原地区。究其原因,汉代汉族农耕文化对促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族农耕文化对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有力地推动着贵州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13.
同农业有关的汉字,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活化石,在它们身上,鲜明地保留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发展痕迹。对和原始农业中最重要的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农作物相关的一些典型汉字的形体构造进行了研究,可以从中发掘到大量的原始农耕方面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些文化现象,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植物文化形成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是造园要素之一,在中国园林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植物凝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试从农耕、文人、士大夫、宗教及民俗中探悉中国植物文化形成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乡村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工业文化的勃兴,农耕文化内容在教育中呈现明显缺失状态。乡村农耕文化中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生态观念,都与劳动教育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在新时代,利用农耕文化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塑造良好品格、传承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身体效能和树立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等多重价值。在劳动教育中,农耕文化的创新性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农业技术的“未完成性”的同时,进而思考人的“未完成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时,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课堂讲授与农耕实践相结合、农耕文化渗透于各课程、家校社三方联动、考核评价多元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更加繁荣、强大和自信的中国。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视频运用多模态话语表达,达到了高质量的文化传播效果,来自全世界的观众注意到了视频中展现出的中国农耕文化。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视频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多模态话语在中国农耕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所在,进而探索中国农耕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并为中国农耕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追溯农耕文化,可以说从炎黄神农氏开始,我们就开始进行农耕,就开始有农耕文化.因为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丰富的文化,它具有地域性、人文性、民俗性等特点,它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戏剧、民族、风俗和各类祭祀活动等.加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人的主体就是农民,他们大都束缚在这一片片的黄土地上,人们年复一年地从事着简单的再生产活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具自己特点的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陈曦 《时代教育》2007,(9Z):54-55,62
时间观是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它直接涉及人们的知识,信仰,法律,风俗等诸多方面和文化的不同层面。研究民族文化,必然要研究民族的时间观念。中国人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传播了多彩的中国时间文化,而西方工业文化酿造了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作为一种无形的向导,对人们的言行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中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差异入手,分析时间观念在中西民族文化的体现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是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形态。在学校推行农耕文化教育能够实现劳动教育多元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因此,笔者基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响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继承中创新,注重劳动实践培养,以实现劳动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群体,农耕文化在其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有关农耕生产状况、产品分配以及农耕民俗的传承,在土家族中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并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认真调查研究它,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从古至今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