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学者对老子思想的政治阐释可以归纳为两类,即以西学为框架的解释和以传统为框架的解释.由于近代学者没有认识到老子"自然"概念的生存论意境,这些阐释都存在某种肤浅化和简单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就宇宙观、认识论、辨证法、政治社会观等方面都为中国哲学开创了新的局面。老子就人生哲学尤其就人性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观的首创者。该文从社会基础、《道德经》的解读、老子人性观对后世的影响三个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对《老子》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新文本的出土,进一步引发了学界对《老子》诸多问题的探讨。王葆玹先生立足郭店本提出了《老子》“贵浊反清”的新见解。依据文本原意和综合各家之说,驳斥王先生的三个论据,即对《老子》三章中清和浊内涵和关系的诠释,指出《老子》并没有“贵浊反清”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汉成帝时,严君平作《老子指归》13卷,以自己的人生解读老子,归纳与类推系其解读的主要方法,建立在直觉体悟基础之上;用否定的方式来达到肯定老子之道的目的,与道本身的特性相通。对严君平解读方法的考察,有助于理解道家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被人们奉为经典,其中的圣人形象的又有不同的解读,本文立足文本来分析老子笔下的圣人形象。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致使当代大学生解读老子思想中的"无为主义"、"禁欲主义"、"绝学主义"和"神秘主义"时出现了偏差。结合社会现状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特点,深层剖析和正确解读老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老学的近代化历程中,老子及《老子》书的年代之争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论争中,罗根泽不仅提出了"老子就是太史儋""老子的年代在孔、墨之后,孟、庄之前"以及"《老子》书确是一本专著,不是纂辑"等一系列颇为独到的一家之言,还对"历代学者考订老子年代总成绩"进行了提要钩沉,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非常棘手的学术问题。因此,在中国近代老学史上,罗根泽的老子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老子》一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老子养生理论的根基和宗旨在“体道”,养生的理论原则是随化自然,少私寡欲,守静致虚,谦德积善。老子的养生理论在老子思想中和在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探析和挖掘老子养生理论中精华部分在现代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旨在以养生理论为视角提供一种人类关怀。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边韶奉命为桓帝祀老而做的《老子铭》,是现存最早对老子的祭祀活动和神化历程详加记载的材料。桓帝祭祀老子,和西汉重视老子的政治意义不同,东汉推崇的老子是兴国广嗣、存神养性、意在凌云的养生意义上的老子。铭文内容不仅反映了东汉末年朝廷和民间神化老子的事实和根源,而且也反映了作者边韶对待老子神化历程的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店楚简道家作品三册是传世本《老子》成书之前就存在的有关道家思想的著述。《绝智弃辩》(老子甲 )、《治人事天》(老子乙 )应是春秋道家原创者思想的表述 ,其作者可能分别是老子、老莱子 ,拟或是老子、老莱子的弟子对老子、老莱子思想的表述。《大一生水》(含老子丙 ) ,似为关尹子所作 ,其“大一”理论与《庄子·天下》所记述的关尹“主之以太一”的思想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道诸子的散文是具有浓郁诗意的哲理散文,其中的《论语》、《老子》、《庄子》的诗意色彩尤其浓郁。温柔敦厚的诗人之风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孔子师生的言谈,这使得《论语》中孔子师生的言谈成为诗意的言说。老子对自然社会的诗意思索,凝成了五千言的长篇“哲理诗”。庄子也是一位诗人气质的哲学家,对诗意人生的追寻使得他的著作成为诗意沉思的哲学巨著的同时也成为了带着哲学沉思的文学杰作。  相似文献   

15.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不是一般意义上,自私的,只求保全自身的隐者,而是一个有着积极救世情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大公"之人。他的"道"的思想,取法"自然",以"慈"为本,是针对战争的发起者——"侯王"提出的,带有解决现实忧患问题的重大责任;"道"的种种特性——"无为"、"不争"、"守雌"的思想也都是希望"统治者"去遵守从而维持社会安定。老子是充满着"积极治世"的人文关怀和入世情节的。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人际传播思想遵循老子思想的总体特征,以道为最高目标和最终准则,以自然为道者的效法对象。诸多论述暗合了"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人际平等开放思想、"和其光,同其尘"的传播主体形象、"不争"的人际传播道德、"希言自然"的传播能力等人际传播主题,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道德理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论水言论中概括出道家思维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原始的具象思维这一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圆型循环模式、类比推理模式、主体内向性思维、辨证思维及多角度联系看问题等.这些特征是传统思维多角度的体现.也是理解道家思想的一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19.
在《老子》一书中,认识论与道论合而为一。“明”既是老子的认识论,它指对“道”的领悟.也是指本体或者说“道”自身的展示。这种合一使得《老子》的“道”论不同于西方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的建构,也使得《老子》的认识论具有超验的特性,有别于经验思维和知性思维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帛书《黄帝四经》因循为治主张与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之共同点是都强调对天道和客观实际的尊重。两者的不同是老子以顺任天道自然为目的,认为如果能做到顺任天道自然而去掉人为则自然达于治;而帛书则以因循天道自然为手段,主张顺任天道和时势而为之以达于治。西汉初年的政治实际体现了黄老的因循为治思想。帛书的因循思想保留了老子之无为主张,尊重天道和客观实际的认识,同时又在这一前提下提倡积极有为,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