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作文总摆脱不了无米之炊的苦恼。什么原因?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表白"自我"的。表自己的意,抒自己的情,发自己的慨。这就是作者自身的主体意识。这种表白自我的主体意识,不仅要求作者对自己笔下表现的客观事物有真切的感受,而且要在写作中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心扉。表真意,抒真情,发真感,决不允许掺杂半点虚情假意。可是,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2.
要让写作真情自然回归,就必须回到真实生活,摒弃假大空。教学中,教师可从真情抒发、真心表白、真技训练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达到"我手写我心""我嘴抒我情"的美好境界,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7,(13)
所谓"正本清源",是指作文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写作的本体,把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学生是作文的主人,每个人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灵感冲动、表达能力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实用交际的需要。这一  相似文献   

4.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一个人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体现。但是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很多基础知识和写作训练,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自我效能感。本文阐述通过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来发展学生的写作意识、增强写作信心、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角色意识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人一在社会上"现身",便落入某种"角色"中。角色意识是指写作主体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即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对自己的规定和要求的意识。写作主体必须具备明确的角色意识,才能保障实现成功的写作。  相似文献   

6.
周奎英 《师道》2009,(11):9-11
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很多教师忠实地履行了自己扶助学生的光荣义务,表现出一种舍生忘死、可歌可泣的精神境界。然而,也有一个名叫范美忠的老师不仅不顾学生自己先行逃跑,而且事后还“洋洋自得”地向人们表白其生存逻辑:“在这种生死扶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定性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平时的写作态度和习惯、表达方式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定性评价时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首先,自我测评。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兴趣的浓厚程度如何,平时是否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对各类文体的喜恶态度,自己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可让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来个自我预测,为以后的写作教学打下基础。见表一。表一学生写作自我预测表通过这个预测表,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使教师对学生的有关情况摸个底,以求写作指导时对症下药。其次,定位…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已成为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身心发展自主意识,仍是不少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就学生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评价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主体意识培养的具体方略再做点初步探讨。一、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身及其发展的自觉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学生常通过认识他人认识自我,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和自我观察认识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培…  相似文献   

9.
刁永能 《考试周刊》2012,(16):48-48
语文教师一般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而轻视学生的写作实践。作者用以"三本"培养学生的作文创作意识,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从而达到了写真事抒真情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用心”写作不仅但是认真的写作态度,更是一种求真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写作”。就是要教育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意。求真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务,一个求真的教师,会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会指导学生如何说真话,怎么站在公正的立场去审视评价周围的人情世故。郭老师在这方面就为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情感或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要使小学生的作文真正做到有情可抒、有感能发、有话能写的境界,就要丰富学生的积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论写作主体的超越意识吴道文写作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有鲜明的主体性。当人们把写作学研究的目光投向写作主体时,不能不关注作者的超越意识。正因为有了作者的超越意识,才使自身的劳动获得了个性和创造性。本文试图探索写作主体的超越意识是如何渗透于写作活动...  相似文献   

13.
胡珊 《考试周刊》2014,(68):56-5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始,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在情感上加以引导,激发写作兴趣,借助仿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让他们尝试成功的体验,培养创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王红英 《甘肃教育》2014,(14):119-119
正"主体意识"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活动的个体,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充满信心。这样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  相似文献   

15.
吴蓉瑾 《中国德育》2006,1(9):69-71
一、基本理念:“写真话、说真事、抒真情”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通常是“教师命题一学生写作一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容易造成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害怕作文,作文脱离生活,缺乏真情实感。《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写作应有感而发,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小学生往往不会挖掘身边题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小学语文写作指导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小学生情绪晴雨表”(以下简称“晴雨表”)是我结合我校情感教育办学特色而设计的一种写作教学新样式。其特点是,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生活中的“阴晴雨雪”、点滴小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晴雨表”将写作定位于“我手写我心”,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作文的文字技巧和表达形式,而是学生是否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教师对作文的评改不仅是对文本的评改,还是师生之间真情对话、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小学生作文,更在于教他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6.
江和平 《江苏教育》2008,(24):18-19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学生心里怎么想,嘴中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这是一种真正的真诚的写作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发挥写作的价值。“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叶圣陶语)  相似文献   

17.
写文章原是因为作着有理要说、有事要叙、有情要抒,犹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是极自然的事。然而也有本无作文打算却必须做成文章的情况,那就是学生或学员在语文类学科的考试时遇上的命题作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尽快地使作者文思涌动,改变无所可写的状态,转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帮助自学写作的朋友摆脱这种困境,练就比较敏捷的构思技能,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散文审题与构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如何找到农村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是长期困扰农村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指导学生开展文学活动,丰富写作内容;培养学生"站着说说心里话,坐下抒抒真感情"等方面入手,对作文教学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主体的自我积淀和自我完善,写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自主表达贯穿始终。显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写作是学生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主表达,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体性作文教学也就应运而生。随着作文教学的主体从“学生单主体”发展到“师生双主体”又转换到“师生交互主体”,主体性作文教学从学生主体性逐步完善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作文,即作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学生,教师是以学生为主的作文教学实施过程的引导力量。教师通过定标、点拨、示范等引导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自我修改,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