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量词省略     
老师正在讲解“量词的用法”。老师问:“量词有时是不能省略的,哪位同学能举例说说?”小明站起来说:“比如,‘他给我一把刀’,如果省略掉量词‘把’,那我的身体就要有洞了。”  相似文献   

2.
不能省略     
毕冷 《学习之友》2011,(8):64-64
老师:“量词有时不能随便省略。”学生:“请举个例子。”老师:“比如‘我给了他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他’的命运就大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3.
看到题目,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老师讲过英语与汉语不同.“一个苹果”就是“anapple”;“三台电脑”就是“threecomputers”。怎么又会出现“量词”一说呢?  相似文献   

4.
量词包括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两种,前者是指“所有”、“任意”、“每一个”等表示全体的量词,通常用符号“ x”表示“对任意x”;后者是指“有一个”、“有些”、“存在一个”等表示部分的量词,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量词,看似不显眼,可在语句中却有着它特定的作用。“人”前的量词就有十来个,其表达效果也各不相同。先就“人”的个体量词而言,最普遍的就是“个”,不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还是名人俗人、好人坏人,都可以用“个”来修饰。“个”仅仅表示单个数量,不带任何色彩。而“位”、“名”、“帮“就不同了。遇到你所敬重的人,就用“位”来修饰,如“一位老师”、“两位资深编辑”、“几位优秀作家”等;“名”则大都用于比较庄重、严肃的场合,也含有尊敬意味,如:“爸爸是一名先进的共产党员”;用“帮”来限定的,必定是令人憎恶的坏人。如“一帮土匪”、“一帮吃人的野兽”等。这些量词,色彩鲜明。  相似文献   

6.
房产类契约涉及房产的计量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常用不同的房产类量词。福建畲族文书契约房产类量词主要有“间”“?”“橺”“堵”“植”“透”“所”“座”“号”“位”“栋”“块”“爿”“撇”“僻”“进”“扇”等,经考证,“间”“?”“橺”“堵”“植”是表示房屋局部的量词,犹“间”,但它们出现的地域有差异;“透”“所”“座”“号”“位”“栋”“块”是表示房屋整体的量词,犹“座、幢”;“透”除用于房屋整体,还可用于表示房屋局部;“爿”是表示半的量词;“撇”“僻”是表示附属建筑的量词;“进”“扇”是间接表示房屋的量词。房产类量词考释,可以反映契约的地域性、复杂性,也有助于补充词典释义和促进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计算单位的词。可分两类:一是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一是动量词、表示动作的单位。量词有专用的,也有借用名词或动词的。物量词借用的包括两类:有借用名词的,如“一顶帽子”、“一脸汗”、“一手字”;有借用动词的,如“一捆柴”、“一张嘴”、“一发炮弹”。动量词借用的也包括两类:借用动作工具的如“打一拳”、“看一眼”、“抽一鞭子”;借用表示时段名词的,“玩了一天”、“坐了一会儿”、“没停一分钟”。现代汉语的量词特别丰富,而且富于形象性,这就使现代汉语增添了形象化的表达手段。量词的表达功能,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种。 (一)量词富于形象性有呈现对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量词可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名量词,除度量衡单位外,在上古汉语中是很少见的(大约只有“匹(马)”、“乘,两(车)”、“张(幄幕)”、“筒(矢)”等少数几个),唐宋时名量词才发展起来。它可分为三种:(一)以度量衡单位来充当的,如“尺”、“寸”、“升”、“斤”等;(二)专职量词(即为表量专造的量词),如“笺(鸟)”、“卷(书)”等;(三)兼职量词(即由其它词性的词兼表量作用的),如“杯”、“车”,本是普  相似文献   

9.
量词的使用     
一夫 《良师》2004,(21)
量词,我们在平时说话或写话时,用得很多。如“一位同学”“两张桌子”“三条凳子”,其中“位”“张”“条”都是量词,量词一般和数词结合起来使用。量词的使用要恰当,不然会出笑话。计量较厚的块状物,只能用“块”;计量狭长的条状物,只能用“条”,如绳子是细长的,它可以用“条”作量词。这些量词是依照事物的形状,来表示计量单位。平常我们一般说“一口猪、一头牛,一峰骆驼”,为什么数猪用“口”、数牛用“头”、数骆驼用“峰”呢?有人说猪贪吃,口显得突出,所以便用“口”来计量猪;牛长角,头部显得突出,所以用“头”作计量单位;骆驼背上的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量词“团”组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量词“团”与数词、形容词及中心语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量词“团”的句法语义特点.得出结论:量词“团”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符合圆状聚集这一性质的事物,可接受量词“团”的选择;“团”主要与数词“一”和“两”搭配:受“大”、“小”、“整”三个形容词修饰。就句法成分而言,主要是与数词“一”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补语。  相似文献   

11.
林新年 《福建教育》2023,(22):11-13
量词“点儿、些”是单独作为量词的一个小类,还是合并到集合量词,学界存在不同看法。文章基于不定量词和集合量词的词义,从量词“点儿、些”在“一+量词+NP”和“一+量词+X”结构中的句法组合能力、语义内容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不定量词与集合量词在语义内容、句法功能和结构赋义的主观性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量词“点儿、些”单独作为量词的一个小类为宜。  相似文献   

12.
量词是汉语中带有鲜明特色的一类词。量词可通过与数词、指示代词结合或重叠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这常为人们所论及;但量词可以受定语的修饰限制,则不为人们所关注。据本文考察,量词受定语修饰限制主要表现为“数词+定语+量词”、“定语+量词”两种语法结构框架;量词带有定语是其体词性特征的体现,而非名词特性的残留。  相似文献   

13.
以《醒世姻缘传》的量词为研究对象,对《醒》中具有方言色彩的26个专用量词、28个临时量词进行了分类描写和比较分析;并对书中量词的“儿化”、“子化”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初唐是汉语量词从魏晋六朝大发展期走向唐五代成熟期的重要过渡阶段,而这一时期量词的系统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考察《全唐诗》中初唐诗歌部分的量词用法,特别是对量词构式“数+量+名”的使用,反映了名量词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动量词表示法中“数+量+动”构式占据绝对优势,是初唐诗动量词使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量词在语义、原型意象两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同样的事物也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量词计量,同一量词可以计量不同事物;不同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量词“门”、“种”、“类”是一组表示类别的量词,其用法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对称现象。文章运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17.
“数词+量词+中心语”是汉语常见的数量短语结构,而“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因其数词仅限于“一(半、几、两)”而有其特殊性。在句法特点上,表现为:具有能做谓语和补语的句法功能:结构之间能够插入“的”;量词不能重叠;数词“一”不能省略;与“不”或“没(没有)”构成否定格式;能够用于“连……也(都)……”句式;结构在形式上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存现句的形式。在语用特点上,表现为:结构中量词具有的形象色彩;结构的消极意义;结构表示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18.
叶春梅 《作文》2023,(1):46-47
<正>这学期,量词班转来了两位新同学。班主任大个儿老师领着两位新同学走上讲台。大个儿老师清清嗓子,大声说:“掌声欢迎新同学!”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下面请两位新同学进行自我介绍。”“大家好,我的名字是‘只’,很高兴认识大家。”圆脸的“只”有点儿害羞,小声地说道。高高瘦瘦的“支”脸上浮现一丝惊讶,迟疑了一会儿,接着说:“同学们好,我的名字是‘支’。”  相似文献   

19.
课间操     
《新作文》2006,(9)
名词、量词老师:“有不少名词,同时又是量词。有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明:“比如‘屁股’这个词,它是名词。可是我爸爸老约翰赌输了,欠了一‘屁股’的债,在这里它就成了量词。”哪都不准去有一个老师,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有一次他跟小朋友说天堂怎么好,问小朋友说想不想去天堂玩,结果只有一位小朋友没有举手,接着又跟小朋友说地狱怎么可怕,又问要去地狱的举手,还是那一位小朋友没举手,于是老师觉得很奇怪……怎么天堂不去,地狱也不去,就问这位小朋友说:为何天堂不去,地狱也不去呢?小朋友说:妈妈说放学后,要马上回家,哪都不准去………  相似文献   

20.
“幅”与“副”这两个字区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在记忆的时候,可以从两点来比较:一是两个词都做量词的时候,区别它们的用法;二是掌握它们在做非量词时的用法。“幅”是“巾”字旁,做量词时,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比如“一幅布”、“一幅画”等。“副”是“刂”旁,做量词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成套、成对的东西,比如“一副对联”、“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