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包括:江西省苏区,粤赣省苏区、闽赣省苏区、赣南省苏区)、湘赣省苏区、湘鄂赣省苏区、闽浙赣省苏区。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下达的任务,我们赣南师院苏区教育研究室,对以上苏区有现是江西省范围苏区,或跨越邻省范围的苏区中现是江西省范围的县的有关教育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汇编、研究,正在进行苏区教育史的编写工作。 目前,在研究编写江西苏区教育史的工作中,在有些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现把我们在研究中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意见,以及笔者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出来,供有关同志参考。不妥之处,请党史界、教育界的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1928年,“中国革命正处在艰难的时候,湘鄂赣三省反动力量比较强大,而以湖南为最”①。南(县)、华(容)、安(乡)特委被破坏,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等同志毅然在平江发动起义。它如一声春雷,打击了敌人,唤醒了人民,给湘鄂赣苏区党组织以强大的推动力,苏区党组织借此  相似文献   

3.
方志敏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他创立和领导的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特别是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方志敏创立的革命根据地极富"方志敏式"特色,在坚持武装斗争这一中国革命基本形式的前提下,波浪式地发展革命政权,忠心实意地关心群众利益,采取灵活多样的斗争策略,高度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红军干部的培养,从而把赣东北苏区建设成为"苏维埃模范省"。  相似文献   

4.
江西苏区文学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土地革命和群众性革命文艺运动的产物,是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反映。早在1959年,我校中文系就组织了部分师生到赣南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调查采访,收集了当年流传于江西苏区的许多文艺作品,集体编写了《江西苏区文学史稿》,1960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苏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苏区民众的原初思想意识不适应苏区政治现代化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苏区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着培育阶级和国家观念、唤醒革命参与意识和播撒现代政治理念进行,取得了巨大的绩效。  相似文献   

6.
邵式平是赣东北苏区和红十军以及闽赣省苏区的创建人之一,是集革命家与教育家于一身的新中国第一任江西省省长。毛泽东曾称赞说:“邵式平不错,能武能文。”苏区时期他和方志敏一起创办了赣东北军政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过陕北大学教务长、抗大二分校副校长。有着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1951年初,中央重工业部决定在南昌建一个飞机厂,指名邵式平担任建厂委员会主任。建厂之初,困难很多,矛盾重重,最突出的问题是技术力量缺乏。这年8月,邵式平决定办洪都技工养成学校,并自告奋勇担任校长。  相似文献   

7.
苏区精神含有丰富的对党忠诚意蕴,对党忠诚是苏区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原则。大学生党员内化苏区精神于心,强化对信仰、真理、人民和纪律的忠诚,外化苏区精神于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始终把政治纪律挺在前面。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及对党忠诚意蕴,系统构建以经典阅读认同苏区精神、以生命叙事演绎苏区精神、以历史情境具象苏区精神、以社会实践体验苏区精神、以日常生活习用苏区精神等五个策略,把苏区精神融入政治忠诚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对党忠诚的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苏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反“左”倾错误的斗争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并奠定了政治条件;毛泽东在江西苏区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苏区精神中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养分,弘扬苏区精神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弘扬苏区精神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可以涵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前,弘扬苏区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可喜的影响,也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将苏区精神融入课程和实践,搭建苏...  相似文献   

10.
苏区文化是梅州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资源比较优势和教育理念价值。嘉应学院作为梅州唯一的本科院校,苏区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和运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梅州苏区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教育资源,可以成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苏区文化教育融入课堂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苏区时期中共不仅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而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工作,明确要求“党要将红色报刊拿在手里”。新时期开展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研究,探索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的特点和成效,并在新媒体视阁下提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载体优化”、“载体外延”的观点。这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优化配置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才溪苏区坚持党团领导带头、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与群众紧密联系,采取说服教育、寓教于乐,把住农村社会思想意识正确方向,深入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赢得农民的信赖和拥护,成为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溪苏区模范乡的先进经验,反映了苏区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开展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邵式平是赣东北苏区和红十军以及闽赣苏区的创建人之一,是集革命家与教育家于一身的江西省省长。1949年5月,人民解放战争的怒涛排山倒海,邵式平率南下工作团回到阔别了十五年的江西,6月开始担任江西省省长,在这岗位上一直工作到1965年3月病逝。在发展江西教育事业的过程中,邵式平在省委、省政府领导集体内,始终是一位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教育在邵式平的头脑里总是处于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4.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是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区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实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力量,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它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对传播革命思想,支援革命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共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20,(1):31-34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新时代要求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大学生,而现实状况与理想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高校要充分挖掘苏区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苏区戏剧是产生在苏区特殊历史语境中的一种重要文艺形式,同时又是苏区开展政治动员的重要教育工具之一。在中国革命现实的需求、苏区的特殊情境以及戏剧本身的教化功能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苏区戏剧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方式或隐或显地发挥着教育作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苏区戏剧实现了本身的大众化,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化大众的效果,使得苏区的工农兵大众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中共政权为他们所设计的政治行为模式、社会组织模式以及生产和生活模式,在文艺层面推动了中共全面控制根据地乡村社会资源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苏区开展了一个旨在提高群众政治文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运动。在这一运动中,苏维埃政府除了强调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外,还强调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参政议政以及民主平等观念的灌输。通过这一运动,苏区群众不仅获得了一个普遍的受教育机会,而且还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政治水平,并推动了苏区战争动员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国家政治保卫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苏区时期,国家政治保卫局是中央苏区司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政治保卫局在中央苏区设立的原因是中央苏区的政治环境和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国家政治保卫局有不同于苏区其它政府机关的一些特点,在组织和业务上均实行垂直领导,其领导人员在同级政府中还享有一些特殊的权力,随着苏区形势的发展,国家政治保卫局的职权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灵魂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精神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红色政权建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苏区革命果实的保卫实践中,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苏区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外化为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农红军和苏区群众的精神面貌,而且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强大精神支柱,是苏区军民克敌制胜的法宝。从历史发展的文脉而言,它的原生形态是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客家精神,它有自己的生化规律,对今天加强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舒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22-25,34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建设,保障了苏维埃革命的开展,初步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组织优势与政治优势。在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开展苏区社会调查;建立苏区群众组织,开展社会建设;进行社会风气建设,重建苏区社会秩序;关注苏区民生问题,兴办社会事业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延安时期和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