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7,(4):39-43
在不同浇注温度下采用圆锥铜模成形得到不同冷却速率Mg-10Zn-5Al合金,并对其进行热处理,探讨合金的组织演变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减小,铸态组织枝晶间距变大,晶界变得清晰。固溶处理后,随着浇注温度的升高,第二相的溶解度增大,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第二相由连续网状向不连续点片状转变。时效处理后,随着浇注温度的升高,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的第二相数量增多,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析出相由不连续点片状逐渐变为连续网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LaFe11.6Si1.4合金的相和组织结构,并探究其相变机理.铸态LaFe11.6Si1.4合金在高温热处理时经历包析反应和包晶反应.在低于1423K左右时,铸态LaFe11.6Si1.4合金发生Fe(Si)+LaFeSi→1∶13固固包析反应;在1423~1593K,发生Fe(Si)+LaFeSi→1∶13固液包晶反应;在1593~1739K,已形成的1∶13相熔化,合金处于固相Fe和液相两相区.基于相变热力学及动力学的因素,铸态合金在1523K附近具有最大的包晶反应驱动力,LaFe11.6Si1.4合金热处理5小时后,合金1∶13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了不同固溶热处理温度对Al-Zn9.2-Mg2.4-Cu1.8超高强铝合金的组织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微观组织观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长时和高温短时相结合的均匀化,使合金组织的均匀化程度更高,为同步提高合金的强度和韧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对合金的热处理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合金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优化了晶粒尺寸;复合固溶新工艺可以大幅度增加合金固溶度,提高合金的过烧温度;复合固溶和双峰时效相结合可以提高合金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机械合金化球磨反应制备了含不同组元数和等摩尔比组成的合金体系Mg-TiV-Cr-Ni,利用XRD、EDS能谱分析、TEM以及DSC/TG热分析了组元数及热处理对合金球磨产物微观组织和相形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经20h球磨后,二元合金Mg-Cr、Mg-V与MgTi体系几乎不发生合金化反应,随合金主组元数的增加,高混合熵效应可促进多元合金组元之间的相互反应和固溶,其中五元高熵合金Mg Ti VCr Ni球磨产物可形成富Mg的非晶相与贫Mg的纳米晶BCC型相.经400~600℃热处理后,合金Mg Ti VCr Ni球磨组织中的非晶相经晶化后转变为新的和贫Mg的BCC型结构相,当温度提高至600℃时,残余的金属Cr逐渐在BCC型相中固溶,最终形成稳定的单相BCC型固溶体.球磨高熵合金Mg Ti VCr Ni中形成的BCC型固溶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机械合金化球磨反应制备了含不同组元数和等摩尔比组成的合金体系Mg-TiV-Cr-Ni,利用XRD、EDS能谱分析、TEM以及DSC/TG热分析了组元数及热处理对合金球磨产物微观组织和相形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经20h球磨后,二元合金Mg-Cr、Mg-V与MgTi体系几乎不发生合金化反应,随合金主组元数的增加,高混合熵效应可促进多元合金组元之间的相互反应和固溶,其中五元高熵合金Mg Ti VCr Ni球磨产物可形成富Mg的非晶相与贫Mg的纳米晶BCC型相.经400600℃热处理后,合金Mg Ti VCr Ni球磨组织中的非晶相经晶化后转变为新的和贫Mg的BCC型结构相,当温度提高至600℃时,残余的金属Cr逐渐在BCC型相中固溶,最终形成稳定的单相BCC型固溶体.球磨高熵合金Mg Ti VCr Ni中形成的BCC型固溶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X射线衍射仪、摩擦磨损试验机和扫描电镜等手段,测试分析了固溶态、T6态和ECAP时效态6063铝合金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固溶态、T6态和ECAP时效态6063铝合金的主要物相都为ɑ-Al相、β-Mg2Si相、β''-Mg1.7Si相和β″-Mg5Si6相,但是ECAP时效态6063铝合金的β相、β''相和β″相的衍射峰更强;相同载荷下,平均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从大至小的顺序为固溶态>T6态>ECAP时效态,即ECAP时效态6063铝合金具有相对较低的摩擦系数和更好的耐磨性,这主要与ECAP时效处理可以起到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改变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Fe-16Mn-3.5C-3Si-3Cu高锰TWIP合金铸铁组织的影响,对试样进行物相分析和金相组织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组织中退火孪晶的数量增加,孪晶发育趋于完善。热处理后其室温组织为单一奥氏体;热处理的合金铸铁拉伸变形后,产生大量形变孪晶,其变形后的基体仍然保持单一奥氏体组织,未发生马氏体相变,发生了完全的TWIP效应。  相似文献   

8.
采用压力辅助的燃烧合成与快速凝固复合技术成功地制备了Cu_(90)Cr_(10)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铜铬合金的显微组织,同时测定了样品的室温压缩屈服强度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β-Cr枝晶均匀地分布在铜基体上,二次枝晶臂间距在3~10μm之间,未发现宏观偏析。快速冷却导致小的二次枝晶臂间距的形成。Cu_(90)Cr_(10)合金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368MPa)和显微硬度(1.306±0.114GPa)。高的强度和硬度主要归因于晶粒细化、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枝晶增韧是铜铬合金具有较高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观察Al-Si合金中硅相形貌在固溶过程中的变化, 并研究了此变化对合金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固溶初期 (250 min), 硅相发生缩颈、钝化、溶断并伴随长大; 在固溶中期(250~400 min), 其形貌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仅球化程度更高; 600 min后, 硅相的长大是受扩散控制的粗化过程, 且符合LSW粗化模型; 同时由于出现棱角小面及搭接特征使硅相形貌有所恶化. 定量金相测量及回归分析说明硅相的形貌对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轧后不同快速冷却工艺对低碳低硅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轧后快冷返红温度为600℃时,试验钢的冲击韧性最好;返红温度为550℃时,钢的强度有所上升但塑性降低,冲击韧性有所下降;返红温度控制在650℃时,粗大碳化物从奥氏体晶界析出,导致低温韧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