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常回家“袭击”》是一篇赞颂孝道的杂文,值得一读。这一标题,缘于家喻户晓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所不同的是将“看看”改成了“袭击”。这一改动,讲明了作为儿女不仅对父母要讲孝心,行孝道,而且还要注重效果,讲究艺术,让孝心孝道落到实处。选用这一标题,正是这篇杂文立意构思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九州欢乐 《留学生》2011,(12):41-41
那首《常回家看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相似文献   

3.
《常回家看看》是今年春节晚会新推出的歌曲,此曲一出,立刻在大街小巷传唱开来,人们何以对此曲如此厚爱?首先应归功于它成功的曲词。单是这题目就叫人心动。常回家看看,看望年迈的父母,尽尽儿女的孝道,本不是件难  相似文献   

4.
常回家……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感动着天下多少父母心,一听这歌,他们心里感到甜滋滋、热乎乎的.可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盼望子女们,不仅是"常回家看看",还得"常回家干干",更要"常回家聊聊".一个人只要稍稍有点良知,就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相似文献   

5.
回家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曾几何时,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是啊,家永远是儿女心中的牵挂。回家、团圆.对于远在异乡的孩子而言,是多么幸福的憧憬。  相似文献   

6.
张玥 《老年教育》2014,(2):30-30
自2013年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随着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常回家看看”的老话题再一次被炒得热气腾腾。  相似文献   

7.
张见充  林淑媛 《师道》2013,(9):26-27
环节一:幼儿进场,表演唱《常回家看看》。谈话引入:引导幼儿复习上节课《早点回家》的故事,初步感受古诗内容。师:刚刚我们唱的这首《常回家看看》,说的是在外面工作的儿女给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诗人,他也常常在外面工作,叫袁凯。谁能说说袁凯的故事呀?幼1:袁凯在外地工作,有一天,他很想念家人,然后有一位驿差来送信。收到信以后,袁凯打开一看,原来是家人写给他的,他喜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把"常回家看看"这样属于道德义务的条款入法,对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中国来说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0.
日本:常回家看看礼物表孝心 “常回家看看”,这是父母对儿女的希望,也是远离父母的儿女们孝敬父母的重要表现。日本每年有三大节日,即五一黄金周、夏天的盂兰盆节和元旦,一般放假都在一周以上。长假开始时,赶着回家的人挤满了新干线,高速路更是堵得一塌糊涂,这种现象在日本被称为“民族大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1在喊了很多年之后,"常回家看看"终于入法了。已经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该条规定就被很多人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并  相似文献   

12.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件事,一件令我惭愧、后悔的事……寒假时,妈妈带我去乡下老家看望外公、外婆。一到家,表姐和表弟就  相似文献   

13.
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叫《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子女对老人的孝敬之心,也唱出了老人对子女的思念之情,还唱出了一类几何问题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4.
《红领巾》2010,(6):14-14
《二泉映月》《梁祝》《常回家看看》《巴比伦河》……当一个4岁儿童弹奏这些名曲时,你也许不会觉得惊奇,但如果这名4岁儿童双目失明,并且能无师自通地将仅仅听过几遍的音乐,用电子琴流利地弹奏出,你一定会惊呼:“天才!神童!”  相似文献   

15.
杜鹏 《老年教育》2014,(6):30-30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2013年7月1日施行以来,引发了人们对于"常回家看看"入法可操作性的热议。 实际上,从2011年初"常回家看看"拟列入修订草案的消息见诸报端之后,就曾引起热烈讨论。对其可操作性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常"的频率如何界定?如果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而法律又无法予以处罚,这样的条文还有意义吗?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能够常回家看看,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与父母唠唠家常嗑嗑话,这是表达孝意的基本方式,也是朴素的人之常情。但是,当这种人类情感中最原始最基本的表达因为各种原因可能要被"强制执行"时,一场激烈的辩论也随即展开——"常回家看看"到底属于法律范畴还是道德范畴?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诉诸法律是否有可行性?面对这些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7.
云崽子 《音乐世界》2014,(21):52-59
走下比赛的舞台,人生第一张EP正在筹备当中,从《回家路上》开始就充满了期待,期待张阳阳的音乐故事,期待张阳阳的音乐世界。在Easy的独家专访中,似乎已经能看到这张作品的雏形,它将充满精彩与惊喜。 新歌《回家路上》是一首怎样的歌曲?张阳阳,是一首充满正能量的歌曲,希望一直存外打拼的大家也不要忘了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之友》2007,(7):57-58
班主任之友网站论坛开张已经四年了,这是我们班主任自己的论坛,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灌灌水,跟跟帖,省得新朋老友常挂念。  相似文献   

19.
爸爸的货摊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我还在火车上心急火燎地往家里赶.好几年了,也不知在忙些什么,一直没有抽空回老家.一曲《常回家看看》,终于让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今年春节也要回家看看老父老母和家里的其他亲人.由于孩子还小,经不起路上折腾,妻儿只好留在家中.  相似文献   

20.
春节晚会推出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在一夜之间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牵动并感染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一首歌曲为何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为何能形成如此强烈的共鸣?原因是它唱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倡导传承的道德精华——孝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